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经西双版纳出境,连接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汇入南海,全长4880公里。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澜沧江流域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时间 地区 |
1990 |
1995 |
2000 |
2003 |
||||
播种面积 |
总产量 |
播种面积 |
总产量 |
播种面积 |
总产量 |
播种面积 |
总产量 |
|
广东 |
419.73 |
2093.46 |
320.18 |
1472.21 |
239.6 |
1137.59 |
198.29 |
952.87 |
云南 |
263.7 |
661.9 |
262.35 |
1055.9 |
390.15 |
1420.3 |
438.15 |
1695 |
材料三:1992-2011年中国澜沧江研究关注的领域和内容
(1)澜沧江中游干流地貌景观特征是高山峡谷,从外力作用来讲,主要是由 形成。
(2)从澜沧江下游到上游,植被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具有明显的 和 地域分异规律。
(3)该流域地震频发,由其引发的主要次生地质灾害类型有 、 。
(4)根据材料二,描述广东和云南甘蔗生产的变化,并分析广东甘蔗生产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5)结合材料三,简述澜沧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1:我国有13个粮食主产省区,分别是河北、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内蒙古、山东、四川、安徽,其中粮食调出省9个、自给自足省4个,其粮食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0%,商品粮数量占全国商品粮的80%。
材料2:“我国1996~2006年粮食播种面积变化图”。
(1)根据材料1图中信息判断,目前我国粮食流通的基本格局是(2分) ( )
A.南粮北运 B.东粮西运
C.西粮东运D.北粮南运
(2)说出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分布地区,分析其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5分)
(3)由材料2图中信息可知我国粮食(2分) ( )
A.播种面积减少 B.市场需求减少
C.人均消费增加 D.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
(4)导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原因可能是(2分) ( )
①市场变化 ②城郊农业和瓜果种植的发展③生态退耕
④后备土地资源的增加 ⑤粮食进口不断增加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⑤
(5)试分析我国粮食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7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D湖泊(图a)的湖面海拔约3800米,降水资料如图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大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c所示)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
(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6分)
(2)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4分)
(3)指出威胁D湖沿岸地区发展耕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发生时间。(4分)
(4)说明该农耕系统对防治这些气象灾害的作用。(6分)
读图回答问题。(13分)
材料:1956年兴建了杜家台分洪区,1958年又动工修建丹江口水利工程。
(1)汉江是长江最长支流,且流域面积比湘江大,但径流总量却比湘江小,据图和所学知识说明原因。(3分)
(2)近几十年,汉江水患已基本解除,据图说出治理汉江的主要措施。(3分)
(3)试分析导致洞庭湖7~9月面积变化的自然原因。(3分)
(4)简述长江中游支流及湖泊的分布对长江干流汛期水位的影响。(4分)
积极开发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读有关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7分)
东海大桥风电场位于东海大桥以东,由34台巨大的白色大风车组成,形成一片14平方公里的海上风电示范区,装机容量达100兆瓦,通过海底电缆传回电力,可为10万户家庭提供全部用电,年减排二氧化碳效应相当于5万辆汽车停驶。
(1)按照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能源分类,太阳能、风能、水能属于________能源,其中属于新能源的是____________。从协调人地关系的角度看,人类积极开发新能源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5分)
(2)读图回答拉萨和重庆哪个地区更适宜发展太阳能,并结合两地自然条件分别说明理由。(5分)
(3)分析上海建设东海大桥风电场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7分)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1:甲、乙两幅区域图。
材料2:凌汛是冬季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冰凌对河水阻碍,使河水水位抬升而形成的水位上涨现象。
(1)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内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6分)
区域 |
甲:江汉平原 |
乙:宁夏平原 |
自然带类型 |
草原、荒漠过渡带 |
|
主要粮食作物 |
小麦 |
|
根据当地自然、社会等特点,拟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 |
××地区酸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
(2)试分析江汉平原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4分)
(3)试解释黄河在乙图所示河段易发生凌汛现象的原因。(2分)
(4)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乙图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列表格中。(6分)
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地面变干燥
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