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经西双版纳出境,连接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汇入南海,全长4880公里。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澜沧江流域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 时间 地区 |
1990 |
1995 |
2000 |
2003 |
||||
| 播种面积 |
总产量 |
播种面积 |
总产量 |
播种面积 |
总产量 |
播种面积 |
总产量 |
|
| 广东 |
419.73 |
2093.46 |
320.18 |
1472.21 |
239.6 |
1137.59 |
198.29 |
952.87 |
| 云南 |
263.7 |
661.9 |
262.35 |
1055.9 |
390.15 |
1420.3 |
438.15 |
1695 |
材料三:1992-2011年中国澜沧江研究关注的领域和内容
(1)澜沧江中游干流地貌景观特征是高山峡谷,从外力作用来讲,主要是由 形成。
(2)从澜沧江下游到上游,植被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具有明显的 和 地域分异规律。
(3)该流域地震频发,由其引发的主要次生地质灾害类型有 、 。
(4)根据材料二,描述广东和云南甘蔗生产的变化,并分析广东甘蔗生产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5)结合材料三,简述澜沧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结合甲、乙两区域图(图18),回答问题。( 9分)
(1)甲区域东南部易发生地震,其地质构造条件是 ;易发生滑坡的地形条件是 。
(2)甲区域的城镇分布有明显特征。请你归纳出三点。
(3)乙区域北部河流比南部河流的水能丰富,而世界著名的水电站b却建在南部,其原因有哪些?
(4)保护乙区域北部的代表性植被,对全球生态环境有何重大意义?
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资料:见图10。
根据所给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1)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
。
(2)1999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有(填正确项字母)。
| 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 |
| B.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
| 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
| D.生活污水排放增多 |
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
(3)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其产生的原因是
。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地形等高线及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此时,A城镇风向是_____。A与D相比,晴天概率大的是______,原因是______。
(2)四个城镇中,最容易遭受突发地质灾害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
___。
(3)四个城镇中,规模最大的应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
__。
(4)该地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两个研究课题,即“山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调查研究”和“本地形成堰塞湖可能性的研究”。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获得以下信息: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的坡度多在22°以上,已有大片开垦为耕地;在E、F两地附近有多处崩塌滑坡。崩塌滑坡容易导致峡谷堵塞形成堰塞湖。如果你是课题组成员,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各题。
①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适宜发展________,建议______
__。
②在E、F两地中,________地附近较容易形成堰塞湖,建议应用地理信息技术中的________技术密切监视崩塌滑坡的动态。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一水电站大坝下游某水文站在修坝前后测得的该河两条全年流量曲线图。读图5,回答下列问题。
图5
(1)图中A、B、C分别是这条河流水源补给形式,请判断:
A是地下水补给;B是________补给,C是________补给。
(2)图中①②两曲线,哪一条是在修坝前测到的?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
(3这条河流位于我___地区,判断理由是_____。
(4)从图中看出河流径流量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是______。
读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图,回答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内容是:(E为市场)
A __________, B __________,
C __________, D __________,
(2)如对A、B因素利用不当,容易产生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3)C、D、E因素中,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
(4)分析回答形成下列各地农业类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①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②东北平原农作物大都是一年一熟,华北平原农作物大都是二年三熟 ;
③我国南方红壤地区种植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