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每小题2分)
(司马)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扑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监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慄。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政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军勒兵勒:指挥 |
B.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徇:征询(意见) |
C.身自拊循之循:慰问,安抚 |
D.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引:率领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日中而贾不至秦王还柱而走 |
B.何后期为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C.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D.君之使不可杀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司马穰苴“治军严谨”和“同甘共苦”的一组是
①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
②穰苴则扑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
③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
④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
⑤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⑥晋师闻之,为罢去
A.①⑤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⑥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2)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3)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新雨山房记
(明)宋濂
诸暨为绍兴属邑,与婺邻。国初得婺时伐伪吴张氏①,相持未决,兵守诸暨界上。张氏恃诸暨为藩篱,乘间出兵侵掠,两军屠戮无虚时。故诸暨被兵特甚,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竹树花石,伐断为楼橹戈砲②樵薪之用。民惩其害,多避深山大谷间,弃故址而不居。过者伤之。
今国家平定已十余年,生民各安其业,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其友张君仁杰,居诸暨北门之外,故宅昔已毁。及兵靖事息,始辟址夷秽,创屋十余楹。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仁杰未乱时稍有禄食,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甚适,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
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糗粮刍茭③之需,叫号征逮者填于门,虽有花木之美、诗酒之娱,孰能乐之乎?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果谁使然也?非上之人拨乱致治之功耶?
自古极治之时,贤且能者运于上,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然饫饱歌乎④,秩然成文,成周盛时之诗是也。安知今不若古之时耶?仁杰其试为之。余他日南归,驾小车过北门,求有竹之家而问焉。仁杰尚歌以发我⑤,余当鼓缶而和焉。
注 ①吴张氏:元末张士诚举兵抗元自立为吴王,后与朱元璋对峙。②楼橹:军中所建用于瞭望攻守的高台。戈砲:此处泛指兵器。③糗粮刍茭:借指军需品。④饫饱歌乎:饱足后歌啸。⑤歌以发我:歌啸以引发我的兴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诸暨被兵特甚 被:遭遇,遭受 |
B.自古极治之时治:治理,管理 |
C.至今郡县屡辟之辟:征召,征辟 |
D.环艺左右艺:种植,栽种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元末明初朱元璋与张士诚的争战,给百姓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经过诸暨一带的人都为之伤感。 |
B.张仁杰在易代之后,无意出来做官,只是写诗作文,自得其乐,作者有心与之唱和来歌颂太平之世。 |
C.作者认为世事可以以小喻大,一人一室的兴废盛衰,亦可见社会的治乱和百姓的劳逸,而古往今来世之大治,都得益于帝王贤臣拨乱反正之功。 |
D.本文寄寓了作者渴求战后朝廷清除荒秽、政治清明、生民安居自足的良好愿望,文中歌颂“成周盛时”景象,其实是对本朝的不良政治风气提出的委婉批评。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张氏恃诸暨为藩篱,乘间出兵侵掠,两军屠戮无虚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兵靖事息,始辟址夷秽,创屋十余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孙司封书(节选)
曾 巩
运使司封阁下:窃闻侬智高未反时,已夺邕邑地而有之,为吏者不能御,因不以告。皇祐三年,邕有白气起廷中,江水横溢,司户孔宗旦以为兵象,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拱。拱不听,宗旦言不已。拱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拱又不从。凡宗旦之于拱,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度拱终不可得意,即载其家走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
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之祸必不发。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况其死节堂堂如是,而其事未白于天下。
宗旦事祖母尽心,贫几不能自存,好议论,喜功名。巩尝与之接,故颇知之。则其所立,亦非一时偶然发也。世多非其在京东时不能自重,至为世所指目,此固一眚。今其所立,亦可赎矣。巩初闻其死之事,未敢决然信也。前后得言者甚众,又得其弟自言,而闻祖袁州在广东亦为之言,然后知其事,使虽有小差,要其大概不诬也。况陈拱以下皆覆其家,而宗旦独先以其亲遁,则其有先知之效可知也。以其性之喜事,则其有先言之效亦可知也。以阁下好古力学,志乐天下之善,又方使南方,以赏罚善恶为职,故敢以告。其亦何惜须臾之听,尺纸之议,博问而极陈之。使其事白,固有补于天下,不独一时为宗旦发也。伏惟少留意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拱 策:预计 |
B.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略:掠去,掠夺 |
C.至为世所指目,此固一眚目:用眼睛看着 |
D.使虽有小差,要其大概不诬也要:要领,关键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侬智高还没有造反时,孔宗旦就已经有所察觉,并且多次向上级官吏陈述自己的主张,认为“不可以不戒”;但他的观点始终没有被接受。 |
B.作者曾与孔宗旦有交往,认为宗旦这一次立功,并不是一时的表现、偶然的行为,凭着他好管事的性格,可推知他会在事前说话。 |
C.作者追叙了孔宗旦生平轶事,进一步证明其“先告”、“死节”的真实可信。最后点明致书意图——白宗旦之事,补天下之失。 |
D.全文有叙述,有描写,有议论,纵横反复,语调哀婉,措辞恳切,言近旨远,在为孔宗旦讼冤的同时,陈说了天下治乱得失之理。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之祸必不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其事白,固有补于天下,不独一时为宗旦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划曲线的部分断句。
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 欲 使 嵇 公 一 见 置 怀 中 既 诣 畏 其 难 怀 不 敢 出 于 户 外 遥 掷 便 回 急 走。《世说新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秦始皇帝太后不谨,幸郎嫪毐,封以为长信侯,为生两子。毐专国事,浸益骄奢,与侍中左右贵臣俱博,饮酒,醉,争言而斗,瞋目大叱曰:“吾乃皇帝之假父也,窭人子何敢乃与我亢!”所与斗者走,行白皇帝,皇帝大怒。毐惧诛,因作乱,战咸阳宫。毐败,始皇乃取毐四支车裂之,取其两弟囊扑杀之,取皇太后迁之于萯阳宫,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从蒺藜其脊肉,干四支而积之阀下。”谏而死者二十七人矣。
齐客茅焦乃往,上谒曰:“齐客茅焦愿上谏皇帝。”皇帝使使者出问:“客得无以太后事谏也?”茅焦曰:“然。”使者还白曰:“果以太后事谏。”皇帝曰:“走往告之,若不见阙下积死人邪?”使者问茅焦,茅焦曰:“臣闻之,天有二十八宿,今死者已有二十七人矣,臣所以来者,欲满其数耳。臣非畏死人也,走入白之。”使者入白之,皇帝大怒曰:“是子故来犯吾禁,趣炊镬汤煮之,是安得积阙下乎?趣召之入!”
皇帝按剑而坐,口正沫出。使者召之入,茅焦不肯疾行,足趣相过耳。使者趣之,茅焦曰:“臣至前则死矣,君独不能忍吾须臾乎?”使者极哀之。茅焦至前,再拜谒起,称曰:“臣闻之,夫有生者不讳死,有国者不讳亡;讳死者不可以得生,讳亡者不可以得存。死生存亡,圣主所欲急闻也,不审陛下欲闻之不?”
皇帝曰:“何谓也?”茅焦对曰:“陛下有狂悖之行,陛下不自知邪!”皇帝曰:“何等也?愿闻之。”茅焦对曰:“陛下车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扑两弟,有不慈之名;迁母萯阳宫,有不孝之行;从蒺藜于谏士,有桀纣之治。今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臣窃恐秦亡,为陛下危之。所言已毕,乞行就质。”乃解衣伏质。
皇帝下殿,左手接之,右手麾左右曰:“赦之!先生就衣,今愿受事。”乃立焦为仲父,爵之上卿。皇帝立驾,千乘万骑,空左方自行迎太后 阳宫,归于咸阳。太后大喜,乃大置酒待茅焦,及饮,太后曰:“抗枉令直,使败更成,安秦之社稷,使妾母子复得相会者,尽茅君之力也。”
(选自西汉刘向《说苑·正谏》)
[注]①假父:继父。②窭(jù)人:贫穷的人。③咸阳宫:秦始皇的住所。公元前238年,嬴政举行冠礼,而后执掌朝政,此时嫪毐(lào ǎi)作乱。④蒺藜(jí lí):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上长着坚硬的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毐专国事,浸益骄奢浸:渐渐 |
B.窭人子何敢乃与我亢亢:对抗 |
C.从蒺藜其脊肉从:使用 |
D.抗枉令直,使败更成更:变为 |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秦始皇残暴与茅焦敢谏的一组是()
A.取毐四支车裂之君独不能忍吾须臾乎 |
B.取其两弟囊扑杀之不审陛下欲闻之不 |
C.取皇太后迁之于萯阳宫陛下有狂悖之行,陛下不自知邪 |
D.若不见阙下积死人邪从蒺藜于谏士,有桀纣之治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嫪毐恃宠而骄,口出狂言,引得秦始皇恼怒,接着又因害怕被诛铤而走险,犯上作乱。结果战败,遭车裂之刑,且连累自己的两个弟弟被扑杀。 |
B.茅焦认为秦始皇的狂悖之行会损害自己的声誉,导致天下人心背离。秦始皇听后幡然悔悟,并亲自迎接母亲回到咸阳。 |
C.茅焦从秦国危亡的大局出发,指出秦始皇所行之弊,最后不但免于杀身之祸还得到封赏,表现了比较高明的进谏技巧。 |
D.秦始皇车裂嫪毐虽显残暴却迫于无奈;诛杀二十七名进谏者确属桀纣之行,但是能听从茅焦劝谏,及时改过,也算明智。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子故来犯吾禁,趣炊镬汤煮之,是安得积阙下乎?趣召之入!
②死生存亡,圣主所欲急闻也,不审陛下欲闻之不?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A.黄盖假意对周瑜出言不逊,被打得卧床不起。阚泽为黄盖献诈降书,蔡中蔡和将这假情报传回曹营,曹操相信了。黄盖诈降曹操,率船火烧曹军,立下战功。 |
B.赤壁之战后,曹操率人马撤退途中,先后被吕蒙追杀,被太史慈、陆逊伏击,被赵云、张飞冲杀,曹操被杀得胆战心惊。在华容道遇关公时,关羽念及旧情,放过了曹操。 |
C.周瑜用假途灭虢之计明取汉中,暗奔荆州,却又被诸葛亮识破,伏兵截击。兵败后周瑜第三次气病,箭疮复发。临死前写信给诸葛亮,表明了所有用心。 |
D.刘备去西川,孙权与张昭谎称国太病危,召孙夫人回东吴探望,孙夫人带阿斗离开。刘备派赵云拦截夺回阿斗。张飞带船赶来接应,救回阿斗。 |
E. 关羽进攻樊城时中了毒箭,孙权乘机袭取荆州。关羽急向荆州,却连遭吴兵伏击,只得屯扎麦城,差人往上庸求援,但上庸守将袖手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