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划曲线的部分断句。
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 欲 使 嵇 公 一 见 置 怀 中 既 诣 畏 其 难 怀 不 敢 出 于 户 外 遥 掷 便 回 急 走。   《世说新语》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材料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9~24题。
吴 山 图 记
归有光
①吴、长洲二县,有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②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③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④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注】尸祝:此处指祭祀。
归有光是代散文家,本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散文是《》。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令诚贤也()(2)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
(3)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4)出示此图,展玩太息( )
简要分析第②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魏用晦作吴地县令,因政绩显赫被朝廷调入任给事中。
B.魏用晦因给吴地山川增添了光辉,故在任时受到吴地人们的祭祀。
C.韩魏公写了思念黄州的诗,苏子瞻为黄州人把它刻在石碑上。
D.归有光此文,是在看到《吴山图》并受到了魏用晦的请求后而写的。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主要表达的观点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话回答)
读了本文之后,你一定有所感想,请简要谈谈你的感悟。
答: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 辙
①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②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③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④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下列加点词与“亦足以称快世俗”中的“称快”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B.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C.栗深林兮惊层巅
D.青海长云暗雪山E.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下列加点词与“以览观江流之胜”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忽魂悸以魄动 B.娘以指扣门扉曰
C.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D.成以其小,劣之

下列句子中与文中“将何往而非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B.秦人不暇自哀
C.戍卒叫,函谷举 D.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
译文:
(2)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译文:
18.第③段中引入张梦得的事例,其目的是什么呢?
答: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仪诳楚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绝:超过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来:使……到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雪涛阁集》①序
〖明〗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②。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优人驺子③,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
(1)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旨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④,何也?”
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是也。(2)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叙。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有删略)
〖注释〗①《雪涛阁集》,为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科,字进之。②鞓(tīng)红鹤翎,指牡丹花中“鞓红”和“鹤翎”等品种,经过改良可呈现出左紫、溪绯品种不同的样子。③驺(zōu)子:古代给贵族掌管车马的人。④俳:滑稽,幽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胜:胜任 B.而不敢自伸其才伸:施展
C.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袭:模仿 D.有以平而传者传:流传

作者说:“诗至此,抑可羞哉。”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感到羞耻的原因的一组
① 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
②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
③ 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
④ 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
⑤ 一唱亿和,优人驺子,共谈雅道
⑥ 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

A.①③⑥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来看,作者没有受到序言体裁的束缚,先是淋漓尽致地阐明自己的文学主张,最后才落笔于文题。
B.作者在文中先从正面立论,用类比的方式,以美丑的标准随着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审美观念而改变,来指出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
C.文章最后,作者用创新的文学观评论江进之的诗文创作,既使前文的论证得到进一步印证,又起到照应标题的作用。
D.作者旗帜鲜明地批评了近代文人的各种复古做法,并对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予以了全面否定。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法官皆贬,犹以亲累落职,出知广州。
译文:

(2)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麻姑观瀑记
登麻姑,过半山亭,折而百步许,有声骤起于涧,轰轰然。予诧曰:“雷也。”客笑曰:“非也。”已更折百步,有物摇扬天际,下属崖壁,皓然一色。予诧曰:“雷也”。客又日:‘作也” 夫雷必雨俱,而雪非江寒不有。今方霁矣,而时则暑也,胡为乎雪乎?彼轰然者何也?更前数十步观之,非雪也,瀑也,其声则瀑之坠石而春子崖壑之间也。予之言谬矣。
时予酣不自己,乃逐蹑微磴下,猿引贯丛石,抵溪之受瀑处,欲细观其曲折。至则寒思扑面,俄顷侵肌骨。崖端蓬勃澎湃,崩雪卷玉,余气作烟雨数十丈,盘舞喷薄,天日为噎。崖下苔矾层错,奔涛疾激,稍失足,且逐浪去。予数呼客返,辄不应。客复把余往,顾盼崖石,若有所指画。予见其髯额张动,亦终不闻其语,乃大笑。
既退,语客:“予于霁知其不为雷,于暑知其不为雪。万一过此,而适当冥晦与夫阴凝栗烈之候,雷与雪亦乌可辨哉?夫雷以气震,非著鼓钟兄吾之有质可名;而雨之结为雪,雪之泮为水与瀑,一族也。予言果谬哉?”客笑不复应。
  是山之奇以泉,泉以瀑。当隆、万时,守相有爱而振之者,更为亭台花石之属点染之,观益壮。杖履冠盖,晨夕交道路。至于今而残坏极矣,向所玩者,委诸宿莽,而不可问矣,仅盘石间一古柳亦且斩艾不留余蘖,山之兴废则有时哉。虽然,观可改,瀑不可改。亭台花石之属,近数岁,远数十岁,而瀑之寿干秋也。夫果千秋也,则数岁数十岁之兴废,直未足以喧寂之矣。
  是日,境甚幽,观甚晰。所谓客,赵子淳生、玉衡,凡三人。
(选自明代徐芳《悬榻编》,有改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之言谬矣谬:错误
B.时予酣不自已酣:畅快
C.余气作烟雨数十丈作:兴起
D.向所玩者,委诸宿莽委:丢弃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描述麻姑瀑布“声如雷”和“形似雪”的一组是()

A.有声骤起于涧,轰轰然至则寒风扑面,俄顷侵肌骨
B.予见鬂其颊张动,亦终不闻其语有物摇扬天孙,下至崖壁,皓然一色
C.其声则瀑之坠石而春于崖壑之间也崖端蓬勃澎湃,崩雪卷玉
D.崖下石矶层错,奔涛疾激雪之泮为水与瀑,一族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后项是()

A.这篇游记比喻生动,绘声绘色,将麻姑瀑布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文章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叹之情。
B.作者在麻姑欣赏到瀑布美景,很是喜欢,想走到近处仔细观赏,途中还看到猿猴在山石间攀援穿行
C.观瀑归来,作者向客人指出,瀑布声如雷,形似雪的说法有些道理。如果赶上天气晦暗,阴冷结冰寒风刺骨的日子,这种感觉会更强烈。
D.麻姑瀑布闻名于世,一时游人络绎不绝。而今亭台残坏,游客稀少,而泉瀑不因人事而废替,依然气势恢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