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4处,2分)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选自苏轼《晁错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乱,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乱,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垂:流传 |
B.故绝江海者托于船绝:横渡 |
C.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逐:被流放 |
D.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疏:疏远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阐述“尊贤兴国”道理的一组是( )
①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②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③昔有桓公,故有管仲④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
⑤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⑥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A.①④⑥ | B.①②⑤ | C.②③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可以实现愿望。 |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3分)
(2)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4分)
(3)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3分)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分)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分)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史记·陈丞相世家)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宰:治理 |
B.久之,汉王患之患:担忧 |
C.行功爵邑,重之爵:封爵 |
D.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捐:捐献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善,陈孺子之为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B.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C.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不如因善遇之 |
D.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④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⑤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④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
D.范曾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译: 。
(2)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译: 。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 。
文言文阅读,请解释下文中加点的字(每空1分,共4分)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实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1. 尤工画马:
2. 使图所虏妇人:
3. 胁以白刃:
4. 而广平生适用左手: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截,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窥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於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公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前来!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入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弟,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於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指左公处微:悄悄 |
B.及左公下厂狱及:等到 |
C.或劝以少休少:稍微 |
D.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造:建造 |
下面各组内容,能都直接表现左光斗“刚毅爱才”的是()
① 即解貂覆生,为掩户② 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
③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④ 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毗
⑤ 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
⑥ 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
A.①④⑤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以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关系为线索,循序渐进,脉络分明,标题为《左忠毅公逸事》,表明了作者对左光斗是怀有敬意的。 |
B.文中写左、史相见,史遭怒斥的情况,更能突出左光斗忠贞气节,反衬了史可法的胆小怕事。 |
C.末段点明所叙“逸事”的来源,既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使全文首尾相顾,圆活自如。 |
D.文中提到史可法为讨“流贼张献忠”而刻苦治军的事例,是作者尊崇封建正统,反对农民起义观点的反映。 |
翻译下面语句
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