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6题
等你回家
①我曾陪一个父亲,去800里外的戒毒所,探视他在那里戒毒的儿子。
②戒毒所坐落在荒郊野外,我们的车,在乡间土路上颠簸着。路边,野葵和蒲公英开得正盛,一些鸟在草地间飞起又落下,天空很蓝,显得很高远。父亲的心,却低落得如一棵衰败的草,他恨恨地说:“真不想来啊。”
③一路之上,他不停地痛骂着儿子,历数着儿子种种的不是,说他毁了一个家,毁了他。他含辛茹苦养大他,为他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帮他娶了媳妇.那个不肖子,却被一帮狐朋狗友拖下水,去吸食毒品。房子吸没了,媳妇吸跑了……他一辈子积攒的家业,几乎被他掏空了。
④“我真想跟他同归与尽!”这位父亲说到激愤处,双眼通红地睁着,抛出这样一句狠话来。若儿子在跟前,他是要把他撕成碎片才甘心的。
⑤我坐在一边,听他痛骂,隐隐地担心:这样的父亲去见儿子,会有怎样的结果?
⑥车子一路向前,野葵和蒲公英一路跟着。终于,远远望见了几幢房子,青砖青瓦,连在一起,坐落在一块开阔地。开车的师傅说:“到了。”父亲像突然被谁猛击了一掌似的,愣愣地,不相信地问:“到了?”一看表,快上午10点了。他急了,说:“也不知能不能见着。”因为这家戒毒所的规定,上午10点之后,一律不允许探视。
⑦他一口气跑到大门口,还好,还有15分钟的时间。办完相关手续,这个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地往探视室跑。很快,他儿子被管教干部带进来。这个个子高高的年轻人,脸上既无欢喜也无悲伤。看到父亲,他嘴角稍稍撇了撇,有嘲讽的意味。一层玻璃隔着,他在里面,父亲在外头。从他进来起。父亲就一直盯着他,话筒拿在手上,却不说话。
⑧旁边,亦有来探视的人。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子,在玻璃窗外头,不停地用手指头在举起的另一个手掌上画着什么。里头是个清秀的男孩子。他眼睛跟着女孩的手指转动,频频点头,含着泪笑。他读懂了她爱的密码--从此,都改了吧。还有几个人,男男女女,大概是一家子,围在一起争着跟里面的一个中年人说话。里面的中年人,一张脸憔悴无比,却一直笑着,一直笑着。这时,他们中的一个,突然到探视室外面叫了一个男孩进去。孩子不过十一二岁,白净的面容,文文弱弱的。孩子怯怯地打量了一下四周,然后拿过话筒,隔着玻璃窗,才说了一句什么,里面笑着的中年人立即不笑了,他愣愣地看着孩子,眼泪流了下来。
⑨“哭什么呢?你会改好的!”我听到那些人里的一个大声说。
⑩探视的时间快要过去了,管教干部已进来提醒。一直跟儿子对峙着的父亲这才掉过头来。我发现他与刚才的强悍判若两人,竟是一脸的戚容。低声说:“里面的日子不好过,看他黑了,也瘦了。”
⑾他转身问我“你有纸笔吗?”
⑿“当然有。”我掏出来给他,正疑惑着他要做什么,只见他低头在纸上迅速写下几个字,贴到玻璃窗上给儿子看。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
⒀探视结束后,我看到这位父亲在纸上留下的字,那几个字是:儿子,等你回家。第④段划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是______,它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
第②段划线句是______描写,作用是 。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人物 |
地点 |
情境 |
父亲的表现 |
父亲 |
去戒毒所的路上 |
想起儿子的吸毒经历 |
情绪激愤,痛骂儿子 |
戒毒所大门 |
(1) |
(2) |
|
探视室 |
(3) |
拿着话筒,却盯着儿子不说话 |
|
听到管教干部的时间提醒后 |
(4) |
第⑿段中年轻人“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的原因是
对文中父亲形象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_。(2分
A.这是一个严厉、不近人情的父亲。 |
B.这是一个有着宽大胸怀、无私的父亲。 |
C.这是一个对爱表现含蓄、又能给儿子精神力量的父亲。 |
D.这是一个望子成龙又恨铁不成钢的父亲。 |
本文题目是“等你回家”的含义是:(1) ;(2)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7分)
向美而生
陈晓霞
母亲是个高个子女人,皮肤白哲,气质安闲,走在街上偶尔会被人当成退休教师。喊她老师的一般来自菜市场上热情的商贩,他们多有取悦买主的习惯,喜欢在主顾身份上巧做文章。
但有些东西对女人来说是天生致命的,比如教师这样的名头就万万不能用在母亲身上。因为她不是教师,不仅不是,而且连一天学也没有上过。更重要的是,这是她的一块伤疤。母亲的理想是做一个学以致用的人。可她偏偏就没能读成书。她把这些归咎于姥爷当年对她上学的顽固阻挠,因而一辈子,都对自己的文盲身份耿耿于怀。
其实在我们居住的地方,在那些九曲连环的胡同深处,像她一样没上过学的女人比比皆是。没有上学并不妨碍她们快活地生活。差不多30年前,女人们一度喜欢上了抽烟的把戏,她们偷偷拿来男人的烟卷,凑在一起装模作样,吞云吐雾,一个个被呛得面红气喘,涕淌泪流。一帮女人,不甘寂寞,在单调的生活中寻找新奇与快乐,这样的烂漫叫人总想会心一笑。但我的母亲从来不在这个群体之列。她对这样的生活敬而远之。当然她的理由是要每天上班。那时候她在居委会里缝制衣裳,虽然不是正式工作,却也需要朝九晚五。但我猜测,她心目中的快乐完全是另一种模样。
我不知道母亲怎么学会的缝纫。也许对她这样一个以文盲为耻的人来说,学习就是人生最好的补偿。所以她学什么或者学会什么都不用奇怪。难得的是,这门手艺最后给了她很好的报偿。她成了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每到年末,找母亲帮忙做衣裳的人就络绎不绝,她眼见着台案上的衣料越堆越高,知道时间已是怎样紧迫,却从不推辞。她通宵达旦地为别人忙碌,自家的衣裳却常常推迟到除夕夜去完成。我从这件事上看出母亲的要强。她讨厌女人的示弱和讨要,所以就反其道而行之,努力成为一个对别人有所帮助的人。这使她在邻里当中赢得了普遍尊重,并因此被推荐到居委会的缝纫小组去工作。
居委会生涯应该是母亲人生中最有光彩的一页。在那里,她和会计袁姨成为朋友。在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文雅清秀的袁姨简直就是母亲的一个理想。有时她坐在袁姨对面,看她把娟秀的字体一个个铺排到复杂的会计表格上,心中充满了羡慕和赞叹。我猜她一定也不止一次感慨过。
许多年过去,居委会解散,地面外租,连整个镇子都不复有旧时模样。没有改变的是母亲和袁姨的交情。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我想她们把对方当成一种安慰也不一定。她们笑,轻声细语地说,像天底下所有姿态美好的女人一样。母亲端上的是细瓷蓝花的茶杯,茶杯刷得雪白透亮,像一块润玉被袁姨捧在手中。我知道母亲的心思,对有文化的人,她一向以清茶表达敬意。
母亲的病来得很突然。我们抬着她楼上楼下透视、检查,母亲在担架上不停地摇晃。这种感觉很奇怪,好像我们忽然成了汪洋中的一只船。不由自主四顾茫然、心怀忧戚。我知道属于母亲的几十年就要结束了,可她回到病房后却忽然高兴起来。我凑过去,就听她说,你看啊,那朵百合开得多美。
在飘摇不定生死未卜的时候,她还顾得为一朵花去赞叹!
我就是从这天开始明白母亲,明白一个女人,只要向美而生,即使一字不识,也会永远优雅美丽。
(选自《意林》2011年第14期)文章的标题拟得好吗?为什么?
这篇文章写了母亲的哪些事来表现她的人生追求?
联系语境,说说“更重要的是,这是她的一块伤疤”中的“伤疤”是什么意思?
文章中写到母亲为袁姨端上的茶杯是“细瓷蓝花”“雪白透亮”的,“像一块润玉”,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文章中写到了一伙女人们“抽烟”取乐的事,这与本文的重点内容有关吗?为什么?
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发现了文章有什么特点?并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
人生寓言
周国平
幸福的西绪弗斯
西绪弗斯被罚推巨石上山,每次快到山顶,巨石就滚回山脚,他不得不重新开始这徒劳的苦役。听说他悲观沮丧到了极点。
可是,有一天,我遇见正在下山的西绪弗斯,却发现他吹着口哨,迈着轻盈的步伐,一脸无忧无虑的神情。我生平最怕见到太不幸的人,譬如说,身患绝症的人,或刚死了亲人的人,因为对他们的不幸,我既不能有所表示,怕犯忌,又不能无所表示,怕显得我没心没肺。所以,看见西绪弗斯迎面走来,尽管不是传说的那副凄苦模样,深知他的不幸身世的我仍感到局促不安。
没想到西绪弗斯先开口了,他举起手,对我喊道:“喂,你瞧,我逮了一只多漂亮的蝴蝶!”
我望着他渐渐远逝的背影,不禁思忖:总有些事情是宙斯的神威鞭长莫及的,那是一些太细小的事情,在那里便有了西绪弗斯(和我们整个人类)的幸福。
流浪者和他的影子
命运如同一个人的影子,有谁能够摆脱自己的影子呢?
可是,有一天,一个流浪者对于自己的命运实在不堪忍受,便来到一座神庙,请求神允许他和别人交换命运。神说:“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对自己命运完全满意的人,你就和他交换吧。”
按照神的指示,流浪者出发去寻找了。他遍访城市和乡村,竟然找不到一个对自己命运完全满意的人。凡他遇到的人,只要一说起命运,个个摇头叹息,口出怨言。甚至那些王公贵族,达官富豪,名流权威,他们的命运似乎令人羡慕,但他们自己并不满意。事实上,世人所见的确只是他们的命运之河的表面景色,底下许多阴暗曲折惟有他们自己知道。
流浪者终于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和他交换命运的人。直到今天,他仍然拖着他自己的影子到处流浪。
诗人的花园
诗人想到人生的虚无,就痛不欲生。他决定自杀。他来到一片空旷的野地里,给自己挖了一个坟。他看这坟太光秃,便在周围种上树木和花草。种啊种,他渐渐迷上了园艺,醉心于培育各种珍贵树木和奇花异草,他的成就也终于遐迩闻名,吸引来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有一天,诗人听见一个小女孩问她的妈妈:“妈妈,这是什么呀?”
妈妈回答:“我不知道,你问这位叔叔吧。”
小女孩的小手指着诗人从前挖的那个坟坑。诗人脸红了。他想了一想,说:“小姑娘,这是叔叔特意为你挖的树坑,你喜欢什么,叔叔就种什么。”
小女孩和她的妈妈都高兴地笑了。
我知道诗人在说谎,不过,这一回,我原谅了他。
(选自《周国平文选》)读完第一则寓言,请你说说什么是幸福?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都如流浪者一样,不堪忍受自己的命运,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诗人的脸为什么会红了呢?
这三则寓言的主人公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这三则寓言体现了当今社会流行的一个主旋律,是什么主旋律呢?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7分)
那段捡稻穗的回忆
陈海民
每当在餐厅宾馆和亲朋好友小酌,或是在迎送客人的盛宴上,目睹着一些吃不完的山珍海味,我的心头总是一阵阵的作痛,总会叫朋友或同事吃不完打包回家。有人嗤之于鼻,有人嘲笑,说我小气。但我总是我行我素,他们不打包,我打包。久而久之,我这些举止,也成了朋友同事中茶余饭后的笑料。儿子也加入这个行列,说我像餐桌上的“拾荒者”,太丢人了。我就给儿子讲了我儿时一些难于忘怀的拾荒故事。
我小时候居住乡下,每当收割水稻季节,稻田里,总会遗落下许多稻穗或谷粒,于是就忙坏了拾谷粒的人们。在这些人群当中,有老有幼,也有小学生,我和二姐也在其中。放学了,我们放下书包,挎起篓篼,三五成群,在新收割的水田里边走边寻遗落的谷粒,待到篓筐里盛满稻穗,裤兜里装满了谷粒,肩头上背起小山般的柴草,心中便盈满了喜悦,纵然额角挂着汗珠,臂弯压得酸疼,心头仍洋溢出收获的满足和喜悦,脸上仍闪现着灿然的甜笑。
邻家有位老大婆,在收获的季节里,坚持着每日的拾荒。她的小院的台阶上都晾晒着拾荒得到的谷粒、大豆和地瓜,她清淡的三餐里必有拾荒所得。她以水洗净地瓜,清除虫蒂,再用刀切成小块块,拌上拾荒谷子经脱壳后的大米,文火熬成一锅甜津津的地瓜饭。
不久前,我回乡下,听见一阵刀砧叮当作响,她家的柴门吱吱地轻唱,她捧着一盆热气腾腾的、香喷喷的地瓜粥,挪着小脚,步履蹒跚地到我家来,老远喊着:“民儿,地瓜饭来了。”吃起来那么香甜可口。大婆咪着老花眼,咧着掉了牙的嘴巴,乐呵呵地说:“民儿在城里当干部,还爱吃咱熬的地瓜粥呀!看来还不忘本。”听罢我心头一热,鼻子一酸,激动地说:“大婆,忘不了,走遍世界名山大川,唯独忘不了家乡这片热土,吃尽天下美味佳肴,唯独忘不了老家的地瓜粥。”
儿时我最大的希望是,每天早上上学能有一个蕃茨当早餐,中晚饭有一盆稠得插下汤匙不倒的地瓜粥。现在虽然天天像过节,大鱼大肉吃得多,但还是惦记着甜滋滋、香喷喷的地瓜粥。
小时候,其实我并不喜欢拾荒。但是我们长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时在乡下,每家每户煮的都是稀饭,加上煮的菜没有油,看在锅里的粥只见人影不见饭。在我的记忆里,刚吃饭不到一个小时,小尿尿就出来了,尿尿回来肚子又饿了。为了填饱饥肠,拾荒就成了我们小时候的一种副业。
每当记起这位拾荒的老大妈,就想起她对三餐的满足,想起她对收获的欣喜和渴望。当春风吹绿秧苗,汗水濡湿土地的时候,她深知自己付出的劳动和心血换来的收获是多么的不易。因而她珍惜每一粒米,每一个地瓜。她教不辨五谷的我,学会了简单的田间劳动;她教我懂得珍惜粮食,热爱生活。
而今,我已长成人,知道秋天熟稔从哪里得来,知道贫瘠的田园怎样变成一片金灿灿、沉甸甸的粮仓。所以,我仍然常常在餐桌对儿子们唠叨着过去拾荒的日子,诉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也许有人不理解,说我不知时代的进步。可能在这个问题上,我孤独无伴。但我之心迹,不得不诉说。
(选自《新华副刊》2011年7月21日)认真阅读第②③④自然段,补全下表。
说说“但我总是我行我素”中“我行我素”的含义。
联系上下文,指出下面这句话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她捧着一盆热气腾腾的、香喷喷的地瓜粥,挪着小脚,步履蹒跚地到我家来。从表达方式上看,这篇文章记叙、描写、议论融为一体,下面一句话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试从文章中再找出一句这样的句子。
在我的记忆里,刚吃饭不到一个小时,小尿尿就出来了,尿尿回来肚子又饿了。为了填饱饥肠,拾荒就成了我们小时候的一种副业。我小时候为什么会去拾荒?我的拾荒经历给我的人生带来了什么影响?
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裕了,我们还需要“拾荒”精神吗?为什么?
阅读《在冬夜里歌唱的鱼》一文,回答小题。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查一路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就会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②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把整条的鱼分成小块,娴熟而又忙乱。当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敞开来的时侯,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做作业;二姐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撮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汽。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汽闷在锅里,但仍挡不住渗出异香。
⑥鱼熟了,母亲只吃鱼汤泡饭。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在我们茫然的眼神里走出异香氤氲的房间。
⑦寒冷跟随着温暖的小碗,跟随着母亲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的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
⑧同样是一个冬天的夜晚,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的时刻是那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⑨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岗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了。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
⑩我们常常想念那样的冬夜,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选自《读者》2007年第14期,有删节)结合全文看题目中的“歌唱”有哪些含义?题目表达了哪些感情?
理解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1)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
(2)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文中的母亲是我国众多优秀母亲的代表,请结合全文内容写出她的性格特点(不少于三点)。
分析结尾“但我们常常想念那样的冬夜,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在文中的结构作用并说说那样的冬夜给“我”的人生启示。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眼界与读书
赵 畅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⑤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选自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