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数额单位:万两)所含信息的合理解读有
| 年代 |
农业税收入 |
工商杂税收入 |
其他收入 |
总收入 |
||||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
| 1849 |
3281 |
77% |
969 |
23% |
|
|
4250 |
100% |
| 1885 |
3071 |
40% |
3923 |
51% |
714 |
9% |
7708 |
100% |
| 1911 |
4810 |
16% |
20441 |
69% |
4445 |
15% |
29696 |
100% |
注: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其中关税1841年约420万两;1887年2054万两;1911年3617万两。)
①农业税数额变化不大但比重迅速下降,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②税收主体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程度的逐步加深
③洋务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并发展,工商杂税收入上升
④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外贸易发展使关税增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上逑材料体现了新中国
|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 | B.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愿望 |
| 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 | 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
1938年,蒋介石发布《告全国军民书》:“我国抗战之根据,本不在沿江沿海浅狭之交通地带,乃在广大深长之内地……吾同胞须知此次兵力之转移……决不可误为战争之失利与退却。盖抗战军事胜负之关键,不在……一地之得失,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上述言论的直接背景是
| A.平津沦陷,民族危机加深 | B.上海失守,华东局势危急 |
| C.南京失陷,国民政府迁都 | D.武汉失守,相持阶段来临 |
有人认为“五四”提出来的问题,特别是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科学和自由,乃至“现代与西方”“传统与中国”这样的认识问题的方式,在晚清时都已经提出了。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 B.洋务运动 | C.维新变法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以下是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的目录,其中第三卷的卷名最有可能是
| 第一卷 |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
| 第二卷 |
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 |
| 第三卷 |
…… (1865~1895) |
| 第四卷 |
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 (1895~1900) |
| 第五卷 |
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 |
A.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B.制夷、自强与实业救国
C.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 D.从《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有可能认为
| 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
| B.侵略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
| 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
| 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