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
你的体重,它们决定
林恩
①如果你曾经与肥胖斗争过,你应该很清楚这场战争的胜利取决于:节食、锻炼、遗传基因。道理很简单,你吃得越多,动得越少,就会越胖。在这个方程式上,个人的基因起着关键的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第四个因素日益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尽管它们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你的肠内细菌。
②它们的学名是:肠道微生物群落。这群微小细菌以上千亿兆的数量居住在人类的肠道中,它们很大部分的成员是厌氧菌——可以在缺氧的情况下存活。
③这群微生物的作用之一就是调节人体从食物中吸收的卡路里并存储脂肪,换言之,它们能够调节人的体重。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平衡与否,是决定人体肥胖或苗条的关键。因此,通过调节微生物群落的数量可以改变人的体重。
④通过对老鼠的研究表明,体型肥大者和体型消瘦者的肠道内细菌种类和数量差异明显。肥胖老鼠体内的厚壁茵类群数量比拟杆菌要高得多。在体重正常的老鼠体内,情况则正好相反。人体内的茵群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其中90%都属于两大类菌群——厚壁类群和拟杆菌。厚壁菌类群能够导致肥胖,而拟杆菌能够分解人体本身无法消化的多糖如纤维素等,它们在向人体提供营养的同时也为自己和肠道中的其他细菌获得食物。
⑤人类的日常食谱是如何影响肠道菌类的数量和种类的?研究人员用不同种类的食谱喂养老鼠,其中一种是典型的西方食谱,食物中的脂肪和糖含量较高。“享用”西式大餐后的小老鼠们往往体重增加:其肠道中的厚壁菌类群较多,而拟杆菌较少。而另一组喂食低脂低糖的老鼠肠道中的厚壁菌类群较少,拟杆菌较多,这些小老鼠大多体重下降。
⑥目前还不能肯定肠道中菌群的变化和体重的变化两者之间谁为因谁为果,但是上述研究的发现能够帮助我们判断你的体质是否容易肥胖。实验表明,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可以改变肠道内细菌群的种类和数量,更好地消化新食物从而改变体重。以小老鼠为例,把长期食用低脂的小老鼠食谱变成高脂的西式饮食,那么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这些小老鼠肠道内的厚壁菌数量会大幅增加。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厚壁菌对肠道吸收的影响往往被科研人员所忽视。
⑦这个发现有助于研究人员最终对茵类进行标示,从而撰写出影响身体肥瘦类型的肠道菌类食谱。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对自己的身体所摄取的卡路里进行检测或控制。
(摘自《青年丈摘》2010年第8期,有改动)根据文意,下列关于导致人体肥胖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在遗传基因的影响下,吃得越多,动得越少,人就容易肥胖。 |
B.肠道微生物的种类趋于平衡状态时,人就容易肥胖。 |
C.人体内的厚壁菌类群数量比拟杆菌高得多时,人就容易肥胖。 |
D.食物中的脂肪和糖含量较高,若长时间食用,人就容易肥胖。 |
下列表述与本文内容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调节微生物群落的种类和数量可以改变人的体重。 |
B.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作用就是调节人体从食物中吸收的卡路里并存储脂肪。 |
C.实验表明,体重增加的小老鼠肠道中的厚壁菌类群较少,而拟杆菌较多。体重下降的小老鼠肠道中的厚壁菌类群较多,而拟杆菌较少。 |
D.研究结果已经能够肯定肠道中菌群的变化和体重的变化两者谁为因谁为果。 |
体重超标的人想要减肥应该怎么样去做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爱无隙》,完成15~18题。
爱无隙
(1)爱有隙。
(2)张妈不想再让露露从这个“缝隙”间掉下去。张妈怕孩子再受伤害。多有不舍,张妈想做的就是让爱也能“无缝对接”。
(3)有人要领养露露了。
(4)张妈不是露露的亲妈。张妈是福利院的阿姨。孩子们管福利院的阿姨都叫“妈”。为了区别,孩子会在“妈”前面冠上姓。露露喊她“张妈”。
(5)露露是个弃婴。早产,来时肉红肉红的,只剩下一丝细微的喘息,看到孩子头发上还沾有露水,张妈便叫她“露露”。
(6)三年了,如今,露露一口气能背六首古诗,还会唱《妈妈的吻》。有人来看孩子的时候露露会上台进行才艺表演。每次露露在台上唱完《妈妈的吻》,都会下台在张妈腮上吻一下,还发出细小的声响。吻过之后,露露撒腿就跑,坐到自己的座位上,还一路笑。露露跟张妈成了一对亲密无间的母女。
(7)露露这样乖让她的新爸妈心生怜爱。
(8)她的新爸妈是一对浙江夫妇,人到中年,没有生育。他们是招商引资到此地来的,是老板。那天夫妇俩来福利院捐款,看到了露露。露露的一吻让他们心动了,原本就有心收养孩子的他们似乎一下子找到了目标。新妈妈把“女儿”抱在自己怀里,但露露很木然,甚至在新妈妈亲她的时候小脸还微微侧了一下,这个细节被张妈注意到了。爱有隙,张妈想的是如何弥合这个“缝隙”呢?
(9)因为条件符合,收养手续办得很顺利;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张妈不放手了。“再等一个月吧。”她很坚持。
(10)张妈从资料室找来露露从小到大的照片,有百天照,有周岁照,也有露露倚在张妈怀里照的。张妈还把露露新爸妈的照片也找来了。张妈打起了这些照片的主意:PS!
(11)“PS”是一个图像处理软件。张妈利用这个软件对照片进行了“嫁接”处理。出生百天的照片原本露露一人坐着变成被夫妇俩双手托着;一周岁的照片变成了有爸妈在旁边为她吹蜡烛,倚在怀里的照片上,张妈自然也“换”了人。
(12)张妈把重新制成的照片放在露露的衣袋里。张妈常把小照片拿出来给露露看。张妈告诉露露照片上的男女就是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出远门,很快就要回来了。
(13)如此反复。
(14)露露似懂非懂。露露很迷惑。渐渐地,露露会从小衣袋里掏出照片来,看看自己的爸爸妈妈。
(15)“女儿有个小小心愿,再还妈妈一个吻”,那天露露唱完《妈妈的吻》,从衣袋里把照片掏了出来,然后,在“妈妈”的腮上亲了一下。吻过之后,露露没有跑,也没有笑,露露对着照片在发呆。
(16)一个月的等待,一个月的期盼,一个月的弥合。“交接”的时候到了,虽说经过精心准备,但张妈心里还是没底,张妈所能做的就是告诉露露,今天爸妈回来接她了。露露不说话,她一大早就倚在门边向外张望,早饭也不吃。一阵鞭炮响之后,奇迹出现了,新爸妈刚一露面,还不待张妈指认,小露露一眼就认出了他俩,飞也似的跑了过去。“妈妈”顺势抱起露露,孩子的小嘴已亲在了妈妈的脸上,久久,久久。
(17)有好些人摁动了快门,一旁的张妈早已泪流满面。
(18)我是在当地报纸的一张照片上知道新闻背后的故事的,照片的题目叫:《爱无隙》。
——(《光明日报》2014年05月30日14版,作者:陈绍龙)请简要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请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列句子。
新妈妈把“女儿”抱在自己怀里,但露露很木然,甚至在新妈妈亲她的时候小脸还微微侧
了一下,这个细节被张妈注意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请简要分析标题“爱无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7)段写到“一旁的张妈早已泪流满面”,张妈为什么会流泪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凶手WiFi》,完成11~14题。
凶手WiFi
①近日,一群来自丹麦的女学生用水芹种子进行实验,得出了惊人的发现:WiFi信号可能会损害健康。
②由于学校没有监测大脑活动的设备,女孩们选择了水芹种子作为研究对象。她们将12个装有水芹种子的盘子平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放在没有任何WiFi信号的房间里;另一组则放在两台运行中的无线路由器旁边。十二天的时间里,覆盖有WiFi的房间内,大多数种子变成了褐色,然后死亡。而另一间房里的种子则正常生长。
③虽然有人认为,种子之所以在覆盖有WiFi的房间中死掉,可能是路由器散热所致。但此项实验结果还是加剧了人们对WiFi辐射的恐惧感,有些家长和教师们要求校园内禁止安置无线路由器。
④与此同时,实验也得到了荷兰研究者的力挺。三年前,荷兰的科学家选用白蜡树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将这些树木分别放在距六个辐射源0.5米处的位置,辐射源的频段介于2412赫兹到2472赫兹,功率为100毫瓦——和无线路由器相似。靠近辐射源种植的树木,树叶上出现了“具有类似铅光泽”的物质,导致叶片的上下表皮死亡,最终掉落。
⑤但是,美国的一些研究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由于WiFi采用的是低强度的无线电波传输信号,其威力只是微波的十万分之一。在一间覆盖WiFi的屋子里待上一年,受到的辐射量仅相当于用手机进行20分钟通话。
⑥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也极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那么,作为普通用户,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⑦首先,人体接受的辐射量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伤害越大。因此,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
⑧其次,辐射危害大小还跟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危害越小。如果家中有孕妇、小孩、老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他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
⑨第三,最好不要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尤其是放在床边。如果不使用WiFi,最好将无线路由器关闭,以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⑩还有,别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最好将电脑放在桌子或托架上。人们在使用WiFi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第⑤段划线句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③段中加点的“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第③段中加横线的“此项实验结果”具体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军神
①重庆临江门外,一个德国人开设的诊所里。医生沃克端坐桌后,神情孤傲。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什么名字?”“刘大川。”“年龄?”“24岁。”“什么病?”“土匪打伤了眼睛。”
②沃克放下笔,正起身准备察看伤势,一个护士走进诊室,悄声说:“沃克医生,五号病床的先生害怕做手术,要求……”沃克粗暴地打断护士的话,鄙夷地说:“叫他滚蛋!我的诊所里再不要见到这胆小鬼!……”
③沃克医生余怒未息。他熟练地解开了病人右眼上的绷带,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病人,冷冷地问:“你是干什么的?”“邮局职员。”“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德国军队的军医。这样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从容镇定!”病人微微一笑,针锋相对地回答:“沃克医生,军人处事靠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老太婆似的喋喋不休!”
④沃克怔住了。他伸手制止了闻声赶来的护士,双目火辣辣地盯着对方。良久,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了,突然对护士吩咐:“准备手术。”
⑤沃克换上手术服,洗净手,戴上了消毒手套。这时护士跑过来,低声告诉他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沃克医生的眉毛扬了起来,随即,走进手术室,用教训的口气说:“年轻人,在这儿要听从医生的指挥!”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清醒的大脑!”
⑥沃克再次怔住了,竟有点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试试看嘛。”
⑦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终于开口对病人说:“你忍不住可以哼叫。”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臂上汗如雨下,青筋暴起。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
⑧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病人脸色苍白,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沃克医生吓了一大跳,怀疑地问道:“我割了多少刀?”“72刀。”
⑨沃克惊呆了,失声嚷着:“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按德意志的观点,堪称军神!”“您过奖了。”
⑩孤傲暴躁的沃克医生的脸上头一次浮出慈祥的神情。他想说什么却又忍住了。他挥手让护士出去,关上手术室的门,然后注视着病人说:“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刘伯承。”
⑾沃克医生肃然起敬:“啊,川东支队的将领,久仰久仰,认识您很荣幸。袁世凯正悬赏十万买您的头!”刘伯承开玩笑地说:“您要是告诉北洋政府,说我在这儿,准能发一笔大财。”沃克医生像受了侮辱,怒气冲冲地说:“对侮辱我人格的人,我不惜决斗!”刘伯承微笑道:“伤口好了后,一定奉陪。”说着,友好地伸出手去。通读全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按手术过程,这篇文章可分几个部分?请在下面表示各段的序号之间画竖线“∥”。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沃克医生为刘伯承检查病情后,立即断定"你是军人"的理由是:
①②有人认为第②自然段与这个故事无关,应该删去。你的看法如何?说说理由。
病人为什么要求手术时不用麻醉剂? 沃克医生在手术后是如何评价他的的病人的?(均在文中找答案)
阅读《老山界》,完成下面问题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选文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次:
第二次: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出红军的喊声笑声,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陡山高,试举例说明。
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大医仁心
周大新
我想,你应该见过年近90拄杖而行的老人。你在乡村或城市的街头看见他们,可能会投去惊喜或羡慕的一瞥:嗬,老寿星!
我猜,你可能也见过年近90仍能劳作的老人,他们或在田头薅草,或在家中做饭,你看见后会很意外:天呐:90岁了还能干活?多精神的老人!
可我估计,我若是告诉你,有一个近90岁的外科医生,仍能上手术台为病人做肝胆外科手术,有时一天还能做3台时,你一定会皱起眉头对这话表示怀疑:太夸张了吧?给我讲神话?我当初和你一样:不相信!因为谁都知道,外科医生要能做到术前准确诊断,术中做得精致,术后治疗得当,并不容易,其最佳年龄是36-60岁。开腹做肝胆手术是大手术,一个近90岁的老人怎么可能还去做这样的手术?
今年2月下旬,我到了上海第二军医大之后,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看吴盂超做手术。我心中想的是:我一定要看出个真假来!
那一天早饭后,我在一位医生的带领下,到医院手术准备处领取了一套消过毒的隔离服。随后,走进了手术医生的换衣间。这时,我看见了吴盂超。和照片上的他相比,他失去了伟岸和成武,真实的他原来就是一个身材不高、体态偏瘦的普通老人。
我朝他点头致意,他也朝我点头笑笑,他一定已经知道我们的来意。
我注意他换衣服的动作,不慌不忙,有条不紊。但那动作里也有老年人特有的那种“慢”。 换好衣服的他向手术室走去,我急忙跟上。他走路的动作让我略有些意外:两脚迈得很快捷。
进了手术室,他一边跟大家打招呼一边掏出手术专用的眼镜戴上,又麻利地戴上手术手套,然后走到墙前去查看病人的CT片子。这片子他已经看过多次,昨天他还亲自去B超室为病人做过B超检查。
他走向手术台,眼中浮起严肃郑重的神色,我注意到他双脚踏上了一个约20厘米高的木台。陪我的人附耳轻声告诉我:他身高只有1.62米,那木台是为他特制的。站在手术台前的他和在换衣间的他有了明显的区别:老态一扫而光,一副昂然冷峻之状。随着他的眼神改变,手术室里的气氛也骤然一变:一股紧张弥漫开来。
他站的是主刀的位置,看来他是真的要亲自为病人做手术。
他双手伸进病人的腹腔进行探摸,他的眼睛并未看触摸部位,好像全凭手的感觉……他的一只手朝器械护士这儿一伸,一把手术刀已准确地放到了他手中……
有血喷出来,他威严地说了句什么,喷血骤然停了……
他把一块血乎乎的东西放到了托盘里。陪我的医生低声告诉我:已切下病人病变的胆。
吴孟超继续探手在病人的腹腔里面,他的动作纯熟而有把握。他下命令的样子像极了战场上掩蔽部里的指挥员,简短、清楚、有力。他的全程表现和全部动作,像极了一个50多岁的外科医生。一个人一下子显得年轻了几十岁,这真是神了!
又一个病人被推了进来。昊孟超走近前去,亲切地摸了一下病人的脸,轻声说:“别害怕!”那病人微微一笑,回答说:“有你在,我啥都不怕。”十几分钟以后,第二台手术又开始了……
眼见为实。一个近90岁的老人在这天上午为两个病人做了肝胆手术,耗时3个多小时,而且都非常成功。
我不能不信。我查了一下有关昊老的统计资料,仅2010年,他就主刀完成手术l96台。他主攻肝脏外科以来,已主刀完成14000多台肝脏手术。按每天平均两台算,他得连续工作7000多天。换算一下,是得连续工作20年呀!
接下来,我就特别想弄明白:他,吴孟超,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过中央军委授予的“模范医学专家”称号,为何还要让自己如此辛苦?为何不歇息歇息,享享晚年之乐?
他说:我是一个外科医生,我的岗位是手术台,只有在手术台上,我的心里才踏实,才舒服,才痛快;再说,做手术时,和年轻人在一起,有时说说话,聊聊天,我很开心;还有一条,我们外科医生要想多带出好学生,必须上手术台;最后,是有好多病人希望我亲自给他们主刀,他们信任我,我不能辜负了他们。只要我还能干,就坚持做到最后,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在手术室里,倒在工作岗位上,那我会感到聿福……
一个90高龄的老人!
一个罕见的老人!
(选自2011年5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文章题目《大医仁心》该如何理解?
文章开头3个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这3个段落的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文中说吴孟超“那动作里,也有老年人特有的那种‘慢’”,又说“他走路的动作让我略有些意外:两脚迈得很快捷。”,这互相矛盾吗?为什么?
吴孟超进手术室后有两次描写到他的神态。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吴孟超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