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向日葵 /张抗抗
(1)从雪山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晃眼。从很远的地方,望见了那一大片向日葵海洋,像是天边扑腾着一群金色羽毛的大鸟。
(2)车渐渐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么灿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作一回向阳花儿了。
(3)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
(4)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
(5)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那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一株株粗壮的葵干笔挺地伫立着,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
(6)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地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
(7)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
(8)呵,这是一片背对着大阳的向日葵。
(9)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
(10)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随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雪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
(11)或许是阳光的亮度和吸引力不够么?可在阳光下你明明睁不开眼。
(12)难道是土地贫瘠使得它心有余而力不足么?可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树。
(13)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籽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
(14)那么,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雪山的雪水滋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可当你咀嚼那些并无异味的香喷喷的葵花籽,你还能区分它们么?
(15)于是你胡乱猜测:也许以往所见那些一株单立的向日葵,它需要竭力迎合阳光,来驱赶孤独,权作它的伙伴或是信仰;那么若是一群向日葵呢?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
(16)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的边边角角,竟然没有一株,哪怕是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悄悄地迎着阳光凑上脸去。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一直到明天太阳再度升起,一直到它们的帽檐纷纷干枯飘落,一直到最后被镰刀砍倒。
(17)当它们的后脑勺终于沉重坠地,那是花盘里的种子真正熟透的日子。
(18)然而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
(19)天山脚下那一大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就这样逆着光亮,在你的影册里留下了一株株直立而模糊的背影。 文章开头描写的天山傍晚阳光炽烈灿烂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第3小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6小节景物描写生动传神,请从修辞角度作简要赏析。
天山向日葵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请结合链接材料谈谈自己的感想。(4分)
链接材料: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说法,认为万里长城是太空中唯一可以用肉眼看到的人工建筑。中国第一名太空人杨利伟说他没有在太空中看到长城。
阅读下文。(12分)
第二代生物燃料——草油
①现在,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石油过分依赖,会让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及环境安全遭受威胁。但文明不能因此停下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能源来保障世界运输系统的顺利运转。以非粮原料或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转化的液态燃料——纤维素生物燃料有利于环境安全,技术可行性强,近期内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②生物燃料可以用植物或植物制品为原材料。目前,第一代生物燃料以可食用作物为原料,主要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因为把这些可食用作物转化为燃料的技术是现成的。然而,第一代生物燃料并非长久之计,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的耕地能够满足发达国家10%的液态燃油原料需求。
③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以纤维素质材料为原料,如富含纤维素、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木材废料(锯木屑、木质建筑残片)到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小麦茎秆),再到“能源作物”[生长迅速、纤维含量高、专门种植用作草油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这些原料作物耕作成本低、量大,更关键的是,这些作物的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大多数能源作物能够在不能用作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快速生长。还有一些能够在被废水或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并净化土壤,如生长周期较短的灌木柳树。
④纤维素类植物生物质(指某一系统中全部或特定的生物总量)丰富,能够可持续地收获,来制造生物燃料。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的研究显示,在不减少作为人类食物、动物饲料及出口生物质份额的前提下,美国每年能够生产13亿吨(干重)生物质。如此大量的生物质每年至少能够产生1,000亿加仑(约3,790亿升)草油,大约相当于每年美国汽油、柴油消耗总量的一半。放眼全球,每年纤维素类生物质生产量能够转化的生物燃料相当于340亿~1,600亿桶原油,已经超过了目前全球每年30亿桶原油的消耗量。纤维素类生物质能够转化成任何类型的燃料,如乙醇、普通汽油、柴油,甚至航空燃油。
⑤人类历史上的能源新纪元──草油时代也许很快就要到来。第二代生物燃料的优势是什么?
选文第②段中划线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说说选文第④段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能源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你对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哪些合理化的建议?请写出来。(至少写两条)
阅读下文(12分)
读“死”书与读“活”书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
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什么叫读“死”书?什么叫读“活”书?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如何理解文中“死”与“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
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简要谈谈你的理由。(5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章
稀土扼住了谁的咽喉
最近,中国出于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考虑,大幅度降低稀土的产量和出口,使得日本、美国叫苦不迭。稀土到底为何物,能如此牵动日、美的神经?
稀土其实是一系列元素的统称,包括铼、镧、镨、钕、钐、钇等。如果将石油比作“工业血液”的话,那么稀土就是“工业维生素”。别看总需求量不大,但离了它,合金、超导材料、微电子材料和激光设备等众多高科技产品都将成为“无米之炊”。特别是在材料方面,稀土元素加入一点即可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将普通金属转化为特种合金。这些合金和电子产品除了民用销售外,更多是为军用而开发,能够为武器带来革命性突破。
稀土元素铼与“太空金属”钛制成的钛铼合金,具有惊人的强度和硬度,可以用来制造一些处于极恶劣环境下的武器装备。冷战时期,前苏联用钛铼合金制造的M级核潜艇,艇身可抵抗1000多米深处海水的巨大压力(相当于100多个大气压),最大下潜深度更是深达惊人的1250米,而当时美军鱼雷的使用极限深度也只有800米。所以美军当时对前苏联核潜艇是“听”得见、打不着,只能“望艇”兴叹,一筹莫展。
不光是在深海,天空中也有稀土合金的身影。在海湾战争中因多次成功截获“飞毛腿”导弹而崭露头角的“爱国者”导弹,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中短距离防空武器,也是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最后一道“保险”。“爱国者”能获得如此显赫的地位,全靠自身出色的性能。要知道,导弹在空中直接击中以3倍至4倍音速高速飞行的敌方导弹,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这就好比要求用子弹来拦截子弹一样困难。而“爱国者”导弹不仅做到了,而且干得漂亮,这还主要得益于其精确制导系统。“爱国者”的制导系统使用了钐钴磁体和钕铁硼磁体用于电子束聚焦装置,该装置可以精确地追踪和定位目标导弹,直到锁定。
强大的“陆战之王”坦克,也需要稀土科技的武装才能在现代战场上更好地战斗和生存。美军M1坦克目前是全球最先进的坦克之一,它在伊拉克战争中做到先敌发现和先敌开火,是因为它拥有比伊军坦克更先进的火控系统。M1坦克装备了含有稀土元素钕钇铝的石榴石激光测距机,在晴朗的白天能达到近4000米的瞄准距离,而伊军装备的前苏联T-72坦克激光测距只有2000多米,在战斗中很多T-72还没有瞄准M1就已经被对方摧毁。另外,M1坦克也是夜战好手,它装备了含有稀土镧元素的夜视仪,伊军坦克到了夜里就一摸黑,被动挨打。
不过,美军这些先进装备再厉害,没有了稀土,就无法被制造出来。这些装备中的很多零件,是由日本为美军生产的。中国对稀土的出口控制,会令美国人为自己使用的高科技武器支付更多的美元。而日本人失去的不仅仅是相当一部分销售高端电子产品的利润,或许还有美国人的保护伞。在丧失巨大利润的同时,也丧失了对邻国说“不”的资格。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1)如果将石油比作“工业血液”的话,那么稀土就是“工业维生素”。
(2)特别是在材料方面,稀土元素加入一点即可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文中写美国M1坦克在伊拉克战争中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稀土为什么能“扼住日、美咽喉”?结合全文分点回答。
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联系文章内容,请就维护国家安全及世界和平方面谈谈你的认识。
【链接】2005年中国稀土产量占全世界的96%;出口量世界第一,中国产量的60%用于出口,出口量占国际贸易的63%以上,而且中国是世界上惟一大量供应不同等级、不同品种稀土产品的国家。可以说,中国是在敞开了门不计成本地向世界供应。而中国的大方,造就了一些国家的贪婪。由于并未真正认识到稀土战略价值,导致中国的稀土开发变成了不折不扣的资源浪费——生产无序、竞争无度。一拥而上的盲目开发以及宏观规划水平低劣,导致中国稀土科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鉴于稀土在提升军事科技方面的显著作用,如果任这种趋势发展,中国出口的稀土有朝一日将构成对中国国家安全以及世界和平严重的威胁,中国将为其短视以及不负责任的生产开发付出代价。
阅读下面的文章
灯笼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文章围绕父亲与灯笼,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1) 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2) 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本文着力描写父亲制作的灯笼,请简要分析“灯笼”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
“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诺贝尔奖的普世意义大于心理慰藉
谁也不会想到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会诞生在中国,也无法预测中国人实现“诺奖”零突破的这一天。“诺奖”在形式上确实给了国人一个莫大的安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代表了评奖方对获奖者莫言的个人鼓励,也代表了对获奖作品《蛙》中所呈现的思维逻辑的一种关照和认同。
但是,国人的自豪感不能停留在对“诺奖”简单的评说上,对于国民来说,“诺奖”的普世意义远大于心理慰藉。我们可以用某个奖项去衡量个人成就,但却无法丈量整个国家阅读力和创作力。“诺奖”揭晓的前一天,网上就出现了很多的预测。我们关注“诺奖”,期待“诺奖”,是因为从国人内心来说,还没有把“诺奖”当做一种常态化的东西。我们太需要“诺奖”给我们一个肯定,也没有过多的勇气去相信我们有能力接近“诺奖”。从网上的关注来看,“诺奖”已从一个单纯的奖项变为举国聚焦的话题。而这也许会带来国人对奖项的盲目追逐。此次“诺奖”,它只是获奖者莫言阶段性的个人成就,而且他也觉得,诺贝尔是一个重要文学奖项不是最高奖项,只代表评委的看法。他现在仍旧手写写作。
可以看出,莫言是进取的,无论是手写写作还是观照现实,无论是否获得诺贝尔奖,他都会一如既往地坚持,继续从事他的文学写作。而我们是否被“诺奖”给束缚了?
我们是否更该尝试着将这种在文学路上不断进取的心态普世化?媒体是否该把焦点聚集在对国民走进文学、崇尚文学的一种引导上,而不是单纯地关注“诺奖”?我们完全可以去研究所有获奖者的获奖作品,甚至去学习他们的创作热情,去体会他们的写作感悟,并且将这种热情和感悟转化为国人对人的生活、生命,甚至世界一些本质性问题的关注。这才是“诺奖”过后的国人态度。
我们都知道德国人普遍热爱阅读,并把对文学的崇尚上升为了一种国民的文化自觉意识,读书、爱书和分享书,使德国成为了“科技之国”和“哲学之国”。尽管我国的阅读率已开始回暖,但传统的读书方式却遭到摈弃,而且依然没有达到我们所期待的高度。我们说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也说要提高文化软实力。那么这些目标如何去实现?对国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予以关照才是根本。就像对于奥运会来说,我们应倡导的是运动全民化,而不是金牌唯一化。同样,对于文化,对于在“十二五”规划中专门用一个章节提到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来说,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提高国民的文化意识,引导更多的国民走进文化,探讨文化,创造文化,给国民提供更多文化基础设施,让“诺奖”或者说接下来的其他各种奖项,不再只一个“符号”,不再成为国人的迫切需要,而是化为一种更具普世价值的文化追逐。(长江网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说我们被“诺奖”给束缚了?
本文所说的“诺贝尔奖的普世意义”包含哪些方面?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德国人热爱阅读和国人阅读现状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