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论文,或成一本专书。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灿烂的书”(brilliant book)。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邱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可以从他得启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约”,在读者是“劳而无功”。这就是英文中所谓“晦塞的书”(dull book)。然而这类的书多极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就不能不精心选择。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读书得间”,就是智慧的表现。“鞭辟入里”“豁然贯通”,都不是容易的事。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有何用处?简要概述这段文字中作者的观点。
答: 文段中的画线句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好孩子
莫小米
①这孩子,先天听力障碍,导致语言与智力发育滞后。父母曾带他到处求医,做手术,装助听器,康复训练,效果不明显。
②他三岁时,父母离异,爷爷郁郁去世。爸爸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了他和奶奶。
③后来,爸爸又成了家,为了多挣钱养好两个家,按揭买了一辆高顶双卧货车,改行跑运输,南北东西到处跑。
④他十三岁时,个头长到一百六十公分左右,奶奶希望爸爸出门跑车能带上他:“他不小了,我管不牢,你带身边我也放心。”
⑤于是爸爸带着他出门了。出发前,爸爸特别交代,开车过程中,不能动方向盘、钥匙、挡位、手刹,其他东西随便玩。他使劲点头,一路兴奋。
⑥这天到达目的地已是深夜,爸爸卸完货,随便弄了些吃的就带着儿子在车上睡了,爸爸睡上铺,儿子睡下铺。爸爸不敢深睡,突然发现老半天没动静,往下铺看,没人!
⑦当我们知道这件事的时候,爸爸已经找到了孩子,或者说,是警察凭着孩子提供的线索找到了爸爸。
⑧原来那天走失后,他不知不觉走了很多路,在一个地铁站出入口哭泣,被人发现交给警察。警察一时找不到孩子的亲人,只好暂时将他寄养到儿童福利院。
⑨他在福利院画了一幅画:一个男人,方方的肩,浓眉大眼。一辆大货车驾驶舱上有一条连线,标注:文金川。一栋带窗带烟囱的房子,两边两个名字:文金川、刘东。这幅画画出了最重要的信息,他没上过一天学,可从这幅画来看,他的智力其实不算差。
⑩警察猜想文金川应该是刘金川,然后凭着这幅图,找到了他的父亲。
⑪从父亲口中我们得知了孩子的一些状况。
⑫他懂得关心人。跑车的过程中,爸爸稍稍抬抬肩,他就绕到身后,又捏又捶;爸爸渴了,他把保温杯抢过去,把水倒到保温盖,一次倒三分之一,怕洒了烫着,喝了一次又倒一次;开车时间长了,爸爸打个哈欠,他双手合起来放脸下,示意休息。
⑬他懂得感情,悄悄藏着妈妈的照片,不时拿出来看看。
⑭他也会筹谋未来,与爸爸聊天,用手比划,让爸爸赚钱给他买挖掘机,长大了他要开挖掘机赚更多的钱,他用大拇指搓着食指示意赚钱给爸爸。一点儿不糊涂……
⑮要说命,他的命不算好,但他是个好孩子。
⑯要说爱,他得到的爱不算多,但那爱有效。
(选自2020年11月2日《今晚报》)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后半夜,爸爸突然惊醒,往下铺一看,没人!
②跑车的过程中,爸爸稍稍抬抬肩,他就绕到身后,又捏又捶。
(2)作者为何要详细交代警察凭孩子提供的线索找到爸爸的过程?
(3)从“父亲”的角度,谈谈你对“要说爱,他得到的爱不算多,但那爱有效”这句话的理解。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文中加点的“好孩子”的含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体味是怎么来的
赵天
①家在农村的朋友一定不会对小鸡小鸭破壳而出的场景陌生,它们在叽叽喳喳坠地时,往往会追随在世间第一个看到的物体,无论这个物体是不是它们亲妈,甚至不管是否跟它们一个物种,它们都会将其当成自己的妈妈去依恋,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烙印现象”。
②人类也有烙印现象,只不过小朋友呱呱坠地时认妈妈靠的不是看,而是闻。
原来,人类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时,虽然视力和听力还未发育,却能闻到妈妈的气味。怀胎十月后,胎儿闻到的食物气味和母亲身上的气味会构成母亲在胎儿头脑中的整体印象,所以当宝宝们降临人间时,带着早已印刻在记忆中的气味印记,能够准确将自己妈妈和其他人区分开来,绝对不可能像小鸡、小鸭那样第一眼看到谁谁就是妈……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小孩只让自己妈妈抱,别人一抱他们就哇哇大哭的原因。
③母亲的气味让婴儿觉得熟悉亲近,同样,新生儿身上浓浓的“奶香”也常常吸引人们去亲近他们。研究表明,新生儿的气味能激活人们大脑中的奖赏回路,靠近新生儿,大脑就会产生更多的多巴胺,让人们感到愉悦。这种气味也吸引着大人心甘情愿地照顾他们。但新生儿发出的让人愉悦的气味在他们大约6周大的时候就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独特的个人体味慢慢形成。
④科学家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味道,并且是独一无二的,甚至连长得非常相似的双胞胎也拥有独特的气味。
⑤那么,人的体味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
⑥研究表明,每个人的体味主要来自汗液,而汗液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体味,与基因有关,更与生活在人们身上的微生物有关。
⑦首先每个人的汗液多寡,主要由基因决定。
⑧在我们的印象中,与亚洲人相比,欧洲人和非洲人通常长得更高大粗犷,身上体味也更浓。为什么亚洲人的体味不那么重呢?原来,大约70%亚洲人的16号染色体上的ABCC11基因发生了突变,使得汗腺的分泌减少。
⑨难道有汗液就有汗味吗?不是的。我们身上刚刚分泌出的汗液,是没有气味的。汗水中含量最多的三种成分是硫醇、类固醇和酸性物质,这三种物质本身是无色无味的,人之所以有体味,主要是汗水分泌出来后,被皮肤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转化,才生成有气味的化合物。非洲人和欧洲人汗水分泌多,所以微生物“发酵”的原料就多,体味就会更大。
⑩目前科学家已经知道了一些规律,比如身上带有较多棒状杆菌的人,往往有刺鼻的气味,而男人通常比女人带有更多棒状杆菌,因此他们的体味也较浓;相反,女人通常比男人身上带有更多葡萄球菌,因此体味比较清淡。
⑪这样,现在我们知道了,在遗传基因和微生物的双重作用下,我们获得了自己独特的、辨识度堪比指纹的气味。
(选自2021年第12期《奥秘》,有改动)
(1)试用自己的话给第1段中的“烙印现象”下一个定义。
(2)作者的说明对象是“人的体味”,为什么要从生物学上的“烙印现象”谈起?
(3)根据上文,说说“人的体味”的形成过程。
(4)对上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每个人的味道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们愿意靠近新生儿,是因为新生儿的独特体味能刺激多巴胺的产生,从而让人感到愉悦。 |
B. |
大约70%亚洲人因基因突变,汗腺分泌减少,体味较轻,另30%的亚洲人的体味则与高大粗犷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差不多。 |
C. |
运动之后,人们的体味往往会加重,其根本原因是运动使得汗液分泌增多,从而为微生物的“发酵”提供了更多的原料。 |
D. |
身上带有较多棒状杆菌的人,往往会发出刺鼻的气味,女人身上没有男人身上的棒状杆菌多,因此她们的体味比较清淡。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校要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标。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加强质量监督、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
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个别学生经努力仍完不成书面作业的,也应按时就寝。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长,保护视力健康,防止网络沉迷、家长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寄宿制学校要统筹安排好课余学习生活。
(摘自《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材料二:
武汉一些小学生的家长抱怨给孩子检查作业,听写签字、背诵签字、试卷签字……最多时一天要签8个名,为了完成大量重复、机械的作业,有时家长不得不陪写甚至代写,家长们质疑,检查作业是谁的责任?作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么下去。家庭作业岂不成了家长作业?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又怎么可能养成?
对此,有老师表示,老师要求家长配合,这也是对孩子负责,是为了孩子好,并不是老师偷懒,如果家长把孩子交到学校不管不问的话,对孩子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凡有家长督促的,孩子对待作业会更认真,也有老师表示,这实属无奈之举,还有班主任老师“晒”出了自己的作息时间表:7点到校,中午几乎没有时间休息,晚上11点左右才能回家;周末不出门准备下周的课也成了家常便饭。
有专家认为,造成学生家庭作业角色错位的原因无非来自教师和家长两个方面,时代在发展,家长不能一味用以前的眼光来要求现在的老师,这不符合教育的现状,教育是双向的,在谁批改作业的问题上,教师不能将责任推给家长,家长也要从抱怨中跳出来,积极主动与学校沟通,当然,家长参与不等于家长代劳,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对课后作业的取舍,必须成为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科学布置作业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但过多过难的家庭作业,有违教育教学规律,只会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的身心疲惫,最终造成家校的矛盾与冲突。
(摘编自宋运来、徐友风主编的《中国作业的革命》,有改动)
(1)结合上述材料,说说过重的作业负担有什么危害。
(2)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学生校内要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剩余作业的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 |
B. |
学生在必要的课业学习之外,应积极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即使不能完成书面作业,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
C. |
老师的工作负担过重是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老师工作强度大,甚至周末都没有休息时间,不得不把作业督促的任务推给家长。 |
D. |
教育是双向的,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当顺应教育发展现状,家长的责任,则是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合理使用电子产品。 |
人生漫读
岁月不老
◆毕淑敏
①我是从哪一天开始老的?不知道。就像从夏到秋,人们只觉得天气一天一天凉了,却说不出秋天究竟是哪一天来到的,生命的“立秋”是从哪一个生日开始的?不知道。青年的年龄上限不断提高,我有时觉得那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玩出的花样,为掩饰自己的衰老,便总说别人年轻。
②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自己老了。当别人问我年龄的时候,我总是支支吾吾地反问一句:“您看我有多大了?”佯装的镇定当中,希望别人说出的数字要较我实际年龄稍小一些。倘若人家说的过小了,又暗暗怀疑那人是否在成心奚落。
③我开始越来越多地照镜子,小说中常说年轻的姑娘们最爱照镜子,其实那是不正确的。年轻人不必照镜子,世人美慕他们的目光就是镜子。
④于是,我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记得一个秋天的早晨,刚下夜班的我强打精神,带着儿子去公园,儿子在铺满卵石的小路上走着,他踩着涌路旁镶着的花砖一蹦一跳地向前跑,将我越甩越远。“走中间的平路!”我大声地对他呼喊。
⑥“不!妈妈!我喜欢……”他头也不回地答道。
⑥我蓦地站住了,这句话是那样熟悉。曾几何时,我也这样对自己的妈妈说过:“我喜欢在不平坦的路上行走。”这一切过去得多么快呀!从哪一天开始,我行动的步伐开始减慢,我越来越多地抱怨起路的不平了呢?这是衰老确凿无疑的证据,岁月不可逆转,我不会再年轻了。
⑦“孩子,我羡慕你!”我吓了一跳。这是实实在在的声音,从我身后传来,说得很缓慢,好像我的大脑变成了一块电视屏幕,任何人都能读出上面的字迹。
⑧我转过身,身后是一位老年妇女,周围再没有其他人。这么说,是她在羡慕我。我仔细打量着她,头发花白,衣着普通。但她有一种气质,虽说身材瘦小,却有一种令人仰视的感觉。我疑虑地看着她,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值得令人羡慕的地方——一个工厂里刚下夜班满脸疲惫的女人。
⑨“是的,我羡慕你的年纪,你们的年纪。”她用手指轻轻点了点,将远处我儿子越来越小的身影也包括了进去,“我愿意用我所获得过的一切,来换你现在的年纪。”我至今不知道她是谁,不知道她曾经获得过的那一切都是些什么,但我感谢她让我看到了自己拥有的财富。我们常常过多地把眼睛注视着别人,而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
⑩人的生命是一根链条,永远都有比你更年轻的孩子和比你更年迈的老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有一宗谁也掠夺不去的财宝。不要计较何时年轻,何时年老。只要我们始终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永远保持年轻向上的状态,你的生命就会在每一个年龄段都闪闪发光。能够遮蔽它光芒的暗夜只有一种,那就是你自以为已经衰老。
(1)“我”的生命进入“立秋”阶段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2)作者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宗谁也掠夺不去的财宝”,请问这宗“财宝”具体指什么?
(3)作者想要通过本文向我们传达的年龄观是什么?
(4)你认为自己的父母是已经老了还是依旧年轻?请说明理由。
(5)积累链接:请默写出王湾《次北固山下》的颈联。
时文品读
_________________
◆李娟
①暮春,在扬州个园游览,园中曲径通幽,翠竹摇曳,清幽宜人。原来主人喜爱竹,取名个园,“个”乃半个“竹”字,诗意幽幽,爱竹成痴的主人,懂得以少为佳,个园,也深谙东方文化的审美和意趣。
②我喜欢白石老人的《柳牛图》,寥寥几笔,简洁有力,却春意盎然,富有情趣。一头黑牛背对着你我,浑圆的大臂部后甩着小小的牛尾巴,黑牛站在柳树下,歪着头望着青青的杨柳,静静听春风拂过树梢。
③这只胖胖的黑牛,头上独独只画了一只犄角,细细品来,若真画两个犄角就无趣了。此刻,白石老人将牛伸着脖子,仰头望着柳枝的神态画得憨态可掬,惟妙惟肖,远处是低矮的山色,一笔画山坡,几笔画细柳,笔墨极少,却和黑牛如此相称。
④艺术大美到了一定境界,也是以少为美,大多是以□□、□□取胜。
⑤曾住过一家客栈,庭院幽静,瓦屋纸窗,竹帘半卷,服务员身着汉服,端来一碟一盖素雅的瓷器,里面盛着极少量的食物,大多清淡有味,保留了食材本身的原味,一如保留一颗美好的初心。
⑥高端料理,原来大多也是以少为佳。一片殷红的柿子树叶,点缀着金黄的银杏、黝黑的松果,配搭着一碟洁白的鲖鱼一起捧给你,仿佛品味到了一季人间秋色,分明是独享了一顿艺术的盛宴。
⑦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①……”身处物质丰盈的时代,我们总是因为吃得过多过饱,从而忘记了慢慢品味食材本身的滋味。
⑧想起童年时光,只有等到过年,祖母才会做一桌美食。我常常因为吃得太多,几天不想进食,白发祖母总是对我说,以后要记得,多食滋味少,少食滋味好。如今的我们,总因为人生的欲望与贪念太多,时常显得心浮气躁。
⑨时光荏苒,开始慢慢学着做减法,才懂得以少为美的道理。少,原来是教会你我懂得知足与惜福。
⑩弘一大师有一幅字,只写了两个字:知止。“止”字,在甲骨文里,是一只小鸟合上双翅,静静停歇在枝头上,知止,即俗世眼中的________不要了,________足够了,________放下了。品味弘一法师的“知止”二字,不仅颇有自律与自省之意,更有圆满与悟道之美。
⑪记得在苏州拙政园,见一孔月亮门上铸刻着四个小篆:得少佳趣。细细读来,滋味悠长,中国古典文化的自省、简约、节制之美都在几个美好的汉字里。【注释】①口爽,口味败坏。
(1)请用文中的关键词句为本文拟题。
(2)艺术的“以少为美”一般具有哪些特点?请在第④自然段的方框内填充两个恰当的双音节词。
(3)请写出你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句话中悟出的生活哲理。
(4)从艺术的“以少为美”到人生的“以少为美”是一种境界的升华,请为第⑩自然段中的三个句子加上适当的主语。
(5)积累链接:简陋之舍,亦有佳趣。请默写出刘禹锡《陋室铭》的主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