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古文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会天大雨( ) ⑵度已失期( )
⑶上使外将兵( ) ⑷楚人怜之( )与“陈胜、吴广乃谋曰”一句中的“乃”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C.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D.羲之之书晚乃善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⑴天下苦秦久矣。
⑵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陈胜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不能称前时之闻()(2)受之天也()
(3)贤于材人远矣()(4)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翻译下列句子。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⑥两枚,次供猪脔⑦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⑧,惟啖⑨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盛馔(zhuàn):准备丰盛的饭菜。④果蔬:泛指果品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胡饼:烧饼。⑦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⑧箸:筷子。⑨啖:吃。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3分)
⑴ 因谒公⑵ 觉饥甚而不敢去⑶ 其人已心怪之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⑵ 策之不以其道
⑶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①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粥②不充,日昃③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释】①适:嫁②馕粥:稠粥③昃(zè)太阳偏西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①既长,知其世家②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③往往馕粥不充④日昃始食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之南都,入学舍 | B.遂大通“六经”之旨 |
C.方为秋田之害 | D.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
翻译句子。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请你在文中找出一句表现范仲淹生活或学习艰苦的句子,并谈谈从范仲淹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罴说柳宗元
鹿畏貙①,貙畏虎,虎畏罴②。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③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惑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④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注释】①貙(chū),兽名。②罴(pí),兽名。③罂(yīng),瓦罐。④捽(zuó)搏挽裂,揪住撕裂。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字义。
①伺其至: ②为鹿鸣以惑其类:
③趋而至: ④因为虎而骇之: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划线的句子。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从这则寓言故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