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紫 藤
徐晓杭
①紫 藤是一种妖怪,它能活很久很久,几十年,几百年。可贵的是,即使活很久,她也从不卖弄化石般的古板和深沉,或者她真的不懂,老而白痴的东西是很多的。
②妖怪惧怕阳光,紫藤的白昼就是冬天。在冬天,她完全僵硬了,只有她自己知道还活着。她变成了一堆白骨。所有人都以为她是枯柴。她的丑陋、老态,一夜之间就赤裸裸地在某个冬日袒露无遗。她所有的语言、外貌、颜色、形体,都在寒风中褪去。她拖着一堆没有任何尊严可言的枯藤,瘫在长廊的钢筋水泥架上。
③她没有了媚眼,没有了娇嗔婉转的声音,没有了摄人心魄的舞蹈,光秃秃的,连一层遮羞的皮都没有。她扭曲着,低匍着,几丈长的躯干,竟没有一尺是直的。那种铭心刻骨的沧桑疤节从最粗壮的根部开始,一直留痕到最细小的末梢。
④天哪!只有这时,你才能读到万般风情的娇媚之下竟有如此惊心动魄的迁就和委屈。很少有人会注意蛇盘虬结下曾经有过的曲曲折折。你不问,她也不说。
⑤可是,当春天来临时,紫藤的夜晚就来了,她一天天地苏醒,谁都不知道她灵魂回来的路程。没有柳的芽,在春风里招展;没有桃的蕾,在雨露中摇曳;更没有玉兰的大花苞,在三月让人欣欣以待。
⑥她僵硬的骨头甚至没有发出一点点翻身的咔咔声,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复活了。
⑦用化腐朽为神奇来描述紫藤的起死回生并不过分。那堆瘫在庭院里、假山旁、花园长廊上的白骨仿佛有魔力在吹气,在一个春风煦暖的午后,坐在长廊下的硬石凳上,忽然就有人看见紫藤已经变成了少女。她正在向支撑着她全部躯体的回廊宣讲她的教义,她的宗教意义和她柔软的肢体散发出的青春气息,使长廊和假山全然想不起她从前的容颜,那种选择性的认知,使他们觉得她和上一个春天的故事完全地脱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版本。于是,他们心甘情愿地相信了她的布道,让自己的肩膀扛起她所有的要求。
⑧就像《聊斋》中的女妖,紫藤是讨人喜欢的。她能把所有的人都迷倒在长廊上,她所有的行为都没有恶意。绿叶在长廊上柔软地伸展着,变幻着,她在四月阳光里就让人闻到了脱俗迷人的香气,看到了优雅恬静让人百看不厌的紫藤花,她从来不让人等待得太久。那种粉白淡紫的花球,让你忽然就会觉得花卉们悬垂的日常生活中,葡萄苹果般地结果,是多么乏味和平庸。
⑨紫藤可读的长裙,使春天由抽象变成了具体,由哲学变成了美学,由单词变成了物质,变成了春天可以让人触摸的肌肤。
⑩紫藤是如此销魂,她即使变一千次,也让人深信不疑。她悄无声息的柔软,让所有的坚硬心甘情愿地放弃抵抗。她在一场春风里,让所有的坚强和理想不知不觉都入了她的锦囊。
⑪紫藤在收拾了所有的偏见和仇视后,在一串串迷人的花球里,吃吃地笑。
⑫没见过紫藤的游人是遗憾的,没有紫藤的花架是寂寞的。
2.为什么说“紫藤是一种妖怪”?作者又赋予了它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能活很长时间;惧怕阳光(冬天),在冬天干枯,失去了美丽;在春天生命复苏,绿叶垂身,鲜花绽放,展示出全部的美,像女妖一样讨人喜欢。
(2)不卖弄;不抱怨,不委屈;不招摇;迷人,讨人喜欢;淡然面对偏见和仇视,宠辱不惊。(答出三点即可)
请结合文本,探究标题“紫藤”的深层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这一连串的自我追问是长存于每个人心中永恒的哲学命题。家谱,为此提供了有效的线索。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同宗共族的血缘集团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私修?因为缺乏记载,至今不得而知。据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宗法制度的体现。上古,尤其是实行分封制的朝代,如西周,统治者的儿子们谁能封王、袭爵,一排家谱便一目了然。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到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的现象。
中国古代是宗族社会,家族关系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社会关系,是一个人的“根”,关系到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的体现就是在家谱中占有一个位置。修宗谱与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等共同组成的宗族制度,形成了当时社会最基础的民间自治体系。家谱不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其所记载的孝敬父母、和睦乡邻、端肃风俗、重视耕读等族规正是中国文化最为重视的,这一点与外国由宗教来构建社会价值体系有根本区别。
家谱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国家史、地方史、家族史和个人史四个层次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资料。以前人们更多关注王侯将相,但是家谱把目光投向了普通人,对于研究民风民俗、民族迁徙、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流行病和遗传病研究等都很有帮助。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百姓家族有着丰富的家族故事,这些细微生动的家族史与个人生命史共同编织着中国历史的长卷。平民化的寻根意识,正以不可小觑的力量,从精英阶层走进千万普通家庭。在泛着岁月光泽的历史黄卷里,古旧家谱中附着的诸多人文价值正日益显现……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在对生命本体的回溯和关照中,生命变得更加具有质感。在这种真实的触摸中,一扇扇记忆之门渐次打开。人文人文,有人,才有文。家谱不是人口统计表这么简单,而是一部人的学问。家谱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家谱的内核。家谱是符号,真正重要之处在于这一符号背后的文化认同。有人这样说:“家谱是什么?是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给每个人一个有所归依的位置。浸润了血浓于水的寻根之情,不管过多少年,会有人知道你,记住你,认可你,哪怕你再平凡卑微。”每一个生命叶片,都因了“根”的滋养,而愈发油翠和充满生机。除了名人传记、大人物传记外,家谱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
家谱是活的精神,涵育了家族的文化,也注入了家族的情愫。继往事知来者,家谱体现着生命与生命间的枝脉牵系,重建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对一个家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谱寻根的过程中,前人的奋起、磨砺、责任,成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家谱的使命就是“承前启后”,把精神代代相传,其中的家风、家训更有强大的教化作用,让一个家族不偏离主线。下列对“家谱”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家谱为解答人对自我追问的哲学命题,提供了答案。 |
B.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我国第一部家谱出现在先秦时代,开始时为适应政治与社会需要,主要是官府修谱。 |
C.家谱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家谱这一符号的背后附着了文化认同。 |
D.家谱不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同时由家谱形成了宗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由宗族制度形成了当时社会最基础的民间自治体系,中国古代构建社会价值体系的方式同外国由宗教来构建社会价值体系有根本区别。 |
B.细微生动的家族史与个人生命史共同编织着中国历史的长卷,家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缺少了家谱,中国历史由国家史、地方史、家族史和个人史构成的历史资料就无法完整。 |
C.继往事知来者,家谱让生命找到了彼此间的枝脉牵系,重建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也让每个人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有所归依。 |
D.家谱中所记载的孝敬父母、和睦乡邻、端肃风俗、重视耕读等族规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视的东西,没有家谱,也就没有中国文化。 |
联系上下文,说明“对生命本体的回溯和关照”指什么。
请根据文章的3-7段,分条概括家谱的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豪华落尽见真淳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这是学术界的损失,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损失。
就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来说,季羡林是兼容百家、学贯中外的人文社会科学界泰斗,是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其涉足学术领域之广,当世罕见口可以说,大凡人文社会科学的各领域,几乎都留下了季老探索的足迹。追究季羡林之成为 “杂家”的起因,是当代学米最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也是学界学人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对于这个问题,季先生自己轻描淡写地把原因归于“偶然性”。
季羡林一生和散文结下了不解之缘。季羡林的散文被当做整个中国近一个世纪知识分子翻作变迁的缩影,蕴含着的一种流动着的一贯的人格精神。季羡林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写作风格广有涉猎、汲取:《史记》的雄浑,六朝骈文的浓艳,陶渊明、王维的清新,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流畅灵动,《红楼梦》的细腻,《儒林外史》的简明。这样写出来的散文,或如行云,舒卷自如;或如流水,潺湲通畅;或加淡妆,朴素无华;或加浓抹,五色相宜。长达数千字的,不厌其长;短至几百字,甚至几十个字的,不觉其短;全都灵活方便,得心应手,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描绘风景,都淋漓尽致,自然天成。在他笔下,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封一邑,都能焕发光彩,增添情趣。谈身边琐事而有所寄托,论人情世局而颇具文采,因小见大,余味无旁,兼师东西,独辟蹊径。对于自己的文章,季老曾说:“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决不舍糊。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这才是季先生文章真正感人的缘由吧!
“真情、真实、真切”是季羡林的处世原则。在将近百年的风雨人生中,先生一直秉承“唯有真情相待,方能坦诚相见;唯有真实为事,方能有为当世;唯有真切处世,方能心阔坦荡。”先生说过,自己喜欢的人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在我们外人看来,这又何尝不是季先生自己的人生写照呢?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学术上的成就、极具感染力的丈风、朴素、高贵的人格,这是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仁珪说,季老的过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这不仅仅是像他这样的学者越来越少了,还因为他在世的时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反差:这个浮躁的时代,和这位学术坚守者的宁静与单纯。斯人仙逝,给公众造成巨大的心理空缺,使得大众精神偶像的投射又失去了一个对象。这是先生的宝贵之处。
“风雨百年,铸造的是品格;大浪淘沙,沉淀的是真金”“斯人已去,功过成败皆虚;沧桑正道,将上下而求索。月白风清,一代巨擘长存天地;德高望重,万古芳名永留人间。”这是人们悼念先生的语句。在悲哀的同时,人们也开始了对“国学复兴”的思索。这也许是先生对国人的最后赠予了吧!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文章开头说“这是学术界的损失,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损失”,试分析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评价季羡林先生的?分别进行了怎样的评价?(6分)
“季羡林的散文被当做整个中国近一个世纪知识分子创作变迁的缩影,蕴含着的一种流动着的人格精神。”如何理解这一句话的含义?(4分)
结合全文,分析季羡林成为“杂家”的原因。(4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马语
莫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口我猛然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土墙。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羽毛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颈高歌;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萆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牛屎。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
我心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一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触摸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
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然肃立,犹如一堵墙口。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对邻村的小孩子炫耀着它,编造着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么瞎的,没人告诉我,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亲爱的马,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啄瞎的?——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答。
“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条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认真听讲。
马说:“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然,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这个话题勾起了它的无限辛酸的往事。
马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掀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不,我瞎了……”马说着,调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简要概括作品中“马”的形象特点。(4分)
马在诉说自己“为什么瞎了眼睛”前,为什么要讲述琴女春琴、俄狄浦斯、马文才等三个故事?(4分)
马是装瞎的,可文章结尾它为什么说“不,我瞎了……”?此话该如何理解?(4分)
马因为主人的一句谩骂,就自己把自己弄“瞎”了。你认为它这样做值得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
安作璋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随着法家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黄老之学、儒学相继登上统治阶级的政治舞台,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齐鲁文化既是历史范畴,又是文化范畴。作为历史范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文化范畴,又有其历史超越性,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
远古时代,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此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一体化道路。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揉合。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下列对齐鲁文化的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鲁文化,起先是一种地域文化,后来发展成官方文化,是渐进形成的一种混合型文化。 |
B.齐鲁文化,具有其双重性,即从历史范畴角度所说的历史的局限性和历史超越性。 |
C.齐鲁文化,是创造了早期黄河文明的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
D.齐鲁文化,是在齐文化和鲁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混合型官方文化。 |
下列有关齐鲁文化与其他相关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文化与鲁文化合称齐鲁文化,或者说齐文化与鲁文化统称齐鲁文化。 |
B.齐文化与鲁文化是在周文化和东夷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 |
C.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的融合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齐鲁文化的产生奠定了的基础。 |
D.齐文化、鲁文化两大文化传统的日益交融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齐鲁文化。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齐文化是一种功利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
B.鲁文化是一种道德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 |
C.经济、政治、文化迥异的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合渗透,直接生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齐鲁文化。 |
D.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发展为官方文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主要原因是的地域文化获得了政治上的支配地位。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路岛•威臀:从小木匠到奢侈品巨头
福康美
2009年7月22日,150年来从不在报纸上做广告的路易•威登在全球多国重要报纸上
刊登了同一幅广告:
3位老者用憧憬的眼神仰望着浩瀚夜空中的明月.脚下则是一款经典的LV产品……
人们不禁猜测其中的深意。LV解释道:这是一种久远的怀念与希望。要读懂这幅广
告,不得不细细回顾150年前路易•威登从乡下来到巴黎的艰难之旅。
1821年,路易•威登出生于法国乡下一个木匠之家。14岁前,路易终日泡在木屑堆里。
14岁那年,村里来了两个年轻的摩登男女。他们衣着华丽,举止高贵。那夜,摩登女郎鄙夷地时围观的村民说:“这个鬼地方月亮都显得那么肮脏!巴黎的月色比这儿漂亮-百倍!”
骨子里的不甘让路易萌生了惊人的想法:击巴黎!看看那里的月亮和村里的有什么不一
样!
就这样,这个14岁的孩子,打了一个月的工,走了一个月的路,睡过饭店肮脏潮湿的
小厨房.曾躺进木屑堆里取暖,在大街上睡过-夜又一夜。但是,他凭双手筹到了路费和生
活费,徒步两个月走到了巴黎,走过了人生最艰难也最重要的一段路。
经过长途跋涉,加上一天没吃东西,来巴黎的第一晚,路易晕倒在一家高档皮箱店门
口,那晚的月色并非那么漂亮。
好心的老板给了路易一碗饭,路易边吃边偷偷打量店内的客人。他们衣着考究,居然花
几百法郎买个葙子!这是个好地方!路易立刻提出留下工作。老板拒鲍了路易,理由很简
单:路易不懂皮箱制作。
不久.路易找到一份捆衣的工作,在服装厂里将衣服捆扎在一起打包运走。
一年后,路易再次来到那家皮箱店。店内恰好有客人抱怨皮箱太小了,路易在3分钟内
将20条裙子收拾好,装进一个箱子!顾客立刻买下了箱子。路易趁机对老板说:“我能让
箱子物尽其用,收我做学徒吧!”这种“增值”效应,让老板破例收下了他。
路易很用功,也很聪明,他将学到的东西都利用起来。学过木工,他能将皮箱做得更结
实;做过捆衣工,他就让皮箱的空间得到充分利用。路易成了最棒的伙计,然而他并不满
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在平静的生活中时刻寻找出口。
一天,皮箱店来了几个装束举止很奇怪的女人,她们不满店里没有大箱子。路易意识
到:她们应该是大贵族家的仆人。不放过任何机会的他立刻说道:“如果能去贵府看看要装
的物品,做出的箱子更合适。”为首的女仆便带上了路易。
马车最后停在了皇宫前,那大贵族竟是拿破仑二世的皇后乌婕妮!她要动身旅行.但行
李已经装不下了!(中国学考频道独家提供)
路易再次展现绝活,将所有行李都装进现有的箱子,鸟婕妮赏了他一盘子金币!路易说
道:“尊贵的皇后陛下,您可能需要一个随从随时整理行李箱。”鸟婕妮听完大笑,留下了这个聪明的皮匠。从此,路易•威登就成了乌婕妮的御用捆衣工和皮箱整理师.
很长一段时间,路易对这种生活很满足。皇宫里的月亮与巴黎街道上看到的又不-样:
月华如水,细腻中流淌着雍容华贵。
然而.皇后鸟婕妮太难伺候了。她性格骄横,挥霍无度,有种种怪癣。她所用的东西都
必须形如满月:圆床,圆桌子,圆行李箱!
路易提出,将箱子改造成平顶,会使东西放得更牢固。这个提议让鸟婕妮勃然太怒。路易满腹委屈,想要离开,又舍不得这里的锦衣玉食和特殊荣耀。然而,思前想后,他还是决定抽身而退。
1854年,路易离开皇宫,在香榭丽舍走街开了家皮箱店,推出第一款平顶箱。精致的做工,尊贵的外观,人性化的设计,路易的箱子很快风靡贵族阶层,连俄国和西班牙王室都不远千里来采购。
路易•威登死后,他的儿子将经营范围扩太到手提包和背包。1896年,路易•威登的
名字被缩写为“LV”,印制在产品上。迄今,LV在奢侈品业的地位不可动摇。
从乡村木匠到世界最大奢侈品集团的创始人,没有人知道,如果14岁的路易•威登没
有萌生去巴黎看看月亮的冲动,世界上还会不会有LV。同一个月亮,在不同地方的确有着
不同的光芒。然而,人生的物换星移,才是永恒的动力。
(选自《读者》2009年24期,有删改)路易•威登在立身创业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智慧?请举例说明。
开篇介绍路易•威登广告的内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7
结合路易•威登创业的经历,谈谈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