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题3分)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    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唯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后世。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1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是兵而西引:率领。
B.王翦言不用,因病谢:道歉,谢罪
C.老臣病悖乱罢:通“疲”
D.李信果秦军辱:使……受辱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翦言不用,谢病不如善遇之
B.寡人不用将军计其无礼于晋
C.归老频阳若亡郑而有益
D.荆数挑战秦不出荆轲知事不就,倚柱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说明王翦足智多谋的一组 (    )
①非六十万人不可 ②唯大王更择贤将 ③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④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 ⑤坚壁而守之,不肯战 ⑥亲与士卒同食

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翻译句子
⑴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
⑵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⑶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董宣传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今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塞其咎。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时同刑九人,应及宣,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岑官至司隶校尉。
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时降散。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选自范晔《后汉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同刑九人,应及宣次:次序
B.有诏左转宣怀令左转:降职
C.今勒兵界首:边
D.乃驻车马扣:拦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置尸舍内,塞其咎②余船次俱进
B.①叱奴下车,格杀之②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①陛下圣德中兴,纵奴杀良人②若无罪就死地
D.①天子不白衣同②何哉?赢而不助五国也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出董宣执法严明的一组是()
①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②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
③喜等闻,惧,即时降散④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⑤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⑥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宣严惩当地豪强公孙丹杀人案,严惩其亲属同党的结伙闹事,当他遭受自上而下的迫害时,视死如归,最终公孙丹被朝廷判了死刑。
B.董宣在解决江夏郡的“寇乱”时,没有采用一般统治者采用的镇压与屠杀手段,而是巧用朝廷“文书”的形式,表现出他的政治胆识。
C.董宣惩治湖阳公主的奴仆杀人一案很坚决,公主向皇帝告状,董宣在皇权面前不肯低头,将生死置之度外,显示董宣坚毅的品格特点。
D.董宣受到百姓的歌颂,也受到天子对他的褒奖,在他死后皇帝派使者前去探看,当得知董宣生活十分节俭时,皇帝听了后非常感动。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
(2)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
(3)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12分,每小题3分)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起兵之始,相与北面共事怀王。及入关破秦,子婴出降,诸将或言诛秦王。高帝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至羽则不然,既杀子婴,屠咸阳,使人致命于怀王。王使如初约,先入关者王其地。羽乃曰:“怀王者,吾家武信君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颛主约?今定天下,皆将相诸君与籍力也,怀王亡功,固当分其地而王之。”于是阳尊王为义帝,卒至杀之。观此二事,高帝既成功,犹敬佩王之戒,羽背主约,其末至于如此,成败之端,不待智者而后知也。高帝微时,尝繇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大丈夫当如此矣!”至羽观始皇,则曰:“彼可取而代之。”虽史家所载,容有文饰,然其大旨,固可见云。
(选自宋朝洪迈《容斋随笔》)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人致命于怀王致命:禀报
B.相与北面共事怀王北面:面向北称臣
C.于是详尊王为义帝,至杀之卒:通猝,突然
D.高帝时,尝繇咸阳微:身份卑微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始怀王遣我,固能宽容愿十五城请易璧
B.人已服降,杀之不祥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C.固当分地王之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D.羽曰:“怀王者,吾家武信君所立耳”今其智反不能及

下列句子分别分为四组,全部表现刘邦“深谋远虑”的一项是
①乃使人与秦吏行乡邑,告谕之
②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
③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④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⑤喟然太息曰:“大丈夫当如此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与咸阳百姓约法三章,赢得了关中人民的信任,老百姓非常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
B.洪迈对刘邦、项羽两人进行比较,主要是围绕两人是否信守怀王之约来进行评判的。
C.从刘邦、项羽二人最初看到秦始皇的不同态度,便可见二人深沉与直率的性格差异。
D.刘邦攻入咸阳,考虑到利害关系,听从了张良和樊哙的劝告,没有进驻宫中,而是退守霸上。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2)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3)虽史家所载,容有文饰,然其大旨,固可见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周大司空孝宽六世孙。丹蚤孤,从外祖颜真卿学,擢明经,调安远令,以让庶兄,入紫阁山事从父能。复举五经高第,历咸阳尉。张献甫表佐邠(bīn)宁幕府。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号“私觌(dí)官”。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
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置南北市,为营以舍军,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筑堤扞(hàn)江,长十二里,窦以疏涨。凡为陂塘五百九十八所,灌田万二千顷。有吏主仓十年,丹复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新唐书·循吏》)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献甫表邠宁幕府佐:帮助(治理)
B.安有官受钱贸:通“牟”,谋取。
C.罢八州食者冗:多余的。
D.其家,尽得文记籍:抄家。

下边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韦丹为百姓办实事的一组是
①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②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
③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④筑堤扞江,长十二里,窦以疏涨
⑤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⑥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

A.②③④ B.④⑤⑥ C.①②③ D.③④⑤

下列是对文段的概括说明,有错误的一项是

A.韦丹师从外祖父,对经书的学习,成绩尤为突出,并因之被授予官职。朝廷曾派他到新罗国去吊丧,但未成行。
B.韦丹任容州刺史时,反对游手好闲,鼓励耕田织布,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又兴办学校,积极发展教育事业。
C.韦丹任江南西道观察使时,当地百姓住着茅屋,容易发生火灾。他培训工匠,置办材料,免费为百姓盖上了瓦屋。
D.有一吏卒恩将仇报,上书诬告韦丹。通过调查,人们不仅弄清所告不实,反而更加认识到韦丹任职时是清正廉明的。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课内句子翻译)(每题4分,共8分)
(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六 国 论
苏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韩、魏秦之冲()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3)故夫天下之所者,莫如韩、魏也。()
(4)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
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翻译下列语句(2分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也(规律)②赂秦耶(全都)
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灭亡)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力亏秦兵又至矣
B.破灭道也暴秦欲无厌
C.不赂者赂者丧秦攻取之外
D.小获邑,大得城秦之所大欲

本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①比喻论证②对比论证③类比论证④引用论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翻译下列句子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