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下列对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乖:违背 |
B.蒙国厚恩,虽死不恨恨:遗憾 |
C.中高季辅就加增损就:最终 |
D.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致仕:上任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孔颖达“博学”和“忠直”的一组是( )
A.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
B.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 |
C.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 |
D.就加增损,书始布下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颖达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 |
B.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 |
C.孔颖达奉帝命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过失,下诏褒扬他,并拜他为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 |
D.孔颖达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2)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人论世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①论古之人。颂②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
注释:①尚:同“上”。②颂:同“诵”。
解释:斯()友()以()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弈秋,①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②鸿鹄将至,思③援弓④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⑤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通国:全国。②鸿鹄,天鹅。③援,取过来。④缴(zhuó),系在箭上的生丝线。箭射出去,可以靠它收回来。⑤为,通“谓”,认为。
解释:使()诲()其()惟……为……()
弗若()然()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解释:逐()后()之()过()
贵()逮()于()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馋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①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
“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②之势成,楚国之形危;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数不至,与聊城兵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昔者管夷吾不耻其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於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愿公择一而行之。”
燕将见鲁仲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注】①信:伸张。②衡秦:与秦“连衡”。衡,通“横”。指六国东西联合共同侍奉秦国。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因保守聊城,不敢归保守:保卫,守住 |
B.不耻其身在缧绁之中缧绁:累赘,牵累 |
C.颜色不变,辞气不悖颜色:表情,神态 |
D.天下震动,诸候惊骇惊骇:惊慌,害怕 |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鲁仲连说服燕将放弃聊城的一组是
①聊城人或谗之燕②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③与齐久存,又一计也④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⑤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⑥恐已降而后见辱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③④⑤ | D.②④⑥ |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齐国久攻聊城不下,鲁仲连写信绑在箭上射给城中的燕将。 |
B.鲁仲连指出齐军对聊城势在必得,预见燕将无法继续守城。 |
C.鲁仲连又勾画出燕将班师回国、得以确立功名的美好前景。 |
D.管、曹二士的非凡事迹使得燕将羞愧难当,最终只好自杀了。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
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蜀吴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次少之。
张华将举寿为中书郎,荀勖忌华而疾寿,遂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辞母老不就。杜预将之镇,复荐之于帝,宜补黄散,由是授御史治书,以母忧去职。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又坐不以母归葬,竟被贬议。初,谯周尝谓寿曰:“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寿至此再致废辱,皆如周言。后数岁,起为太子中庶子,未拜。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当以《晋书》相付
A. | B.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执手相看泪眼 可觅千斛米见与以母忧去职 |
C. | D.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卿必以才学成名。 |
与例句“张华深善之”加点字活用类型相同的一句是( )
A.火尚足以明 | B.范增数目项王 |
C.手注善药 |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与例句“寿独不为之屈”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一言以蔽之 | B.莫我知也夫 |
C.生,事之以礼 | D.而刘夙婴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