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绕不过的“悠悠长水”
谭其骧祖籍嘉兴,嘉兴古称长水,所以他将自己的论文集命名为《长水集》。这一层意思其实很多人并不清楚,于是将“长水”与他所治的中国历史地理联系起来。他的弟子、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告诉记者,先生倒并不反对外人的这种联想。而在葛剑雄心目中,先生给他留下的印象正是“悠悠长水”。
“他不是滔滔江河,但始终流淌着,就像那长年的流水,滋润大地。”葛剑雄说,“谭其骧的名字已经与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想学习或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人,都将离不开他的著作,都将是他的贡献的受益者。”
按照葛剑雄的话说,但凡研究中国的历史疆域、政区沿革、人口迁移、民族分布,乃至黄河和长江的历史变迁,等等,谭其骧都是“绕不开”的。
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访华,复旦大学是他到上海时的访问单位之一,学校决定将《中国历史地图集》作为礼品。校长向里根赠送礼品时,向他介绍主编这套地图集的就是本校教授谭其骧,里根听后,立刻回过身去与坐在第二排的谭其骧握手。这一场面被摄像机摄下,在美国进行了转播。后来,葛剑雄去美国,在介绍《中国历史地图集》时,不少人都说他们曾在电视上看到过谭其骧与里根握手。有的人并不知道复旦大学,但当葛剑雄提起这件事时,他们就会说:“噢,就是向里根总统送一套地图集的那所中国大学。”
当年,学校却给像谭其骧这样的学者们开过一个荒谬的玩笑。1974年,上海学习清华大学经验,对所有正副教授进行“突袭考试”。复旦大学的试卷是本校各科的入学试卷,结果谭其骧对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路线只能举其大意,帝国主义的五大特点只写出了三点,“鞍钢宪法”没有答,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没有写全,数理化只做了一亩等于几平方丈这一道题。这番考试的结果,被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毫无知识、一窍不通、连大学入学资格都没有的事例而广泛宣传。
葛剑雄这样描述他的老师:“他的经历很简单,从6岁到82岁都没有离开学校。他的工作很单纯,从20岁登上讲台,就是上课和做研究。他16岁参加共青团,17岁以后就不想再过问政治,但政治却没有放过他,历史给他留下了风霜的印记。”
和这般“平淡”的经历相符,谭其骧性情淡泊,寡于交游,疏于应酬,不大愿为学术以外的事花费时间。他在北平时,胡适是北平学界第一名人,青年人都以名为胡适所闻为荣,谭其骧的导师顾颉刚不止一次向胡适介绍过谭,并在信中对谭大加赞扬,但谭其骧却从未去拜见过胡适。陈寅恪也是泰斗级名教授,不少人攀附惟恐不及。谭的好友俞大纲是陈的表弟,陈曾向他问起过谭的情况,谭其骧知道后,也没有“顺势”去见陈寅恪。
不过谭其骧也并非索然无趣之人。友人曾回忆起上世纪30年代初谭其骧刚从燕京大学研究院毕业后的生活,饶有兴味。“我们白天授课上班,晚上用功,有时觉得困累,闲谈一会儿,季龙活泼勇敢,到东安市场九龙斋买几串冰糖葫芦,吃了酸甜凉食以后,精神复振。”
谭其骧生前的住房面积不大,他的书房兼卧室只能放下一张小书桌,桌上总是堆得满满的,头绪一多,常常找不到东西。一次去昆明开会,住在圆通饭店,房间里有很大一张办公桌,他于是感叹道:“什么时候我家里能放得下这样一张大书桌,我的东西一定不会找不到了。可惜不在这里做事,这样大一张桌子派不了用场。”
谭其骧逝世后一年,子女护送他的骨灰坛登上海轮,到达长江口外的东海,骨灰在夜色中被撒入大海。此情此景,让葛剑雄感慨万千:“这里的水,来自青藏高原、来自长江流域,也来自他的故乡嘉兴和他生活、工作过的杭州、上海。悠悠长水汇入了浩淼大海,他与大自然共存。”
在后辈学人看来,这也许是一位将毕生献给中国历史地理学的长者最好的归宿吧。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谭其骧先生对很多人误解其论文集名字的来历不以为意,因为他认为“长水”二字也正是自己为人的象征。
B.当里根总统得知《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作者是谭其骧时,立刻与其握手,这使很多美国人知道了本不受重视的谭其骧。
C.谭其骧先生学识渊博,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却没有得到知识分子应得的尊重,被视为毫无知识、一窍不通的典型。
D.谭其骧不善应酬,更不以攀附名人为荣,越是像胡适、陈寅恪这样的学术泰斗,他越是刻意避而不见。

E.谭其骧一生的学术研究和工作生活涉及到中国广阔的地域,所以说汇聚中华大地众多水域的大海是先生最好的归宿。
作者将谭其骧先生比作“悠悠长水”有哪些含义?请简要说明。
谭其骧先生的“平淡”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谭其骧先生17岁以后就不想过问政治,但政治却没有放过他。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学者远离政治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闵恩泽: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
1955年闵恩泽刚从美国回国时,大型油田尚未探明或开发,石油炼制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催化剂产品全靠从苏联进口,先进的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又掌握在美国手里,对中国严密封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他全新的催化剂研制生涯。他心中有一个信念——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责任。
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用于生产航空汽油,原从苏联进口。1963年,苏联完全中断了对中国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的供应,国内库存又十分紧张。石油工业部紧急组织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生产会战。在对制备过程各步骤的摸索中,新上任的副总指挥闵恩泽认识到,胶球干燥工艺是整个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实验室研制中的技术关键。经过多次试验,他们终于发现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湿胶球内部毛细管的压力,又设计出多段控温控湿的移动式干燥带。新工艺使小球完整率超过92%,高于国外同类产品86%的水平。
1963年春节,石油工业部下达任务,要求在一年内提出建设催化剂厂的设计数据,并尽快建成投产。闵恩泽虽已在二氧化碳法上取得初步成果,但考虑到工业生产时另需建二氧化碳生产车间和回收系统,还要开发气液反应器。相比之下,若采用硫酸法先制备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的前体硅铝胶,不仅反应器比较简单,硫酸又易购得,科研与基建的工作量较少。为争速度、抢时间,闵恩泽果断选择硫酸法建厂。以后的实践证明,这条技术路线比较符合国情,加速了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的工业化进程。
在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研制开发中,闵恩泽逐渐掌握了从全局出发、整体部署的工作方法。他们选用了真空转鼓过滤机、气流干燥器等先进化工单元设备,除成胶外,均实现了连续、高效的大规模生产。这些措施使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从研制到工业化仅用了四年多的时间。一座年产8000吨的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厂于1965年建成投产,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和荷兰之后另一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石油炼制催化技术已基本满足当时炼油工业的需求,但石油化工催化技术还依靠引进。开发性能更优异的石油炼制催化剂和自主创新石油化工催化剂工艺等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在研究国外重大化工技术进步的历史规律,大量调研国外催化剂和工艺创新的经验以及总结国内的科研实践后,闵恩泽提出新催化材料是创造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工艺的源泉,新反应工程是发明新工艺的必由之路,新反应的发现和原有反应的新应用是发明新工艺的基础。基于全面的调查研究,闵恩泽决定从新型分子筛、非晶态合金等新催化材料领域和磁稳定床、悬浮床催化蒸馏等新反应工程领域开展导向性基础研究,作为创新方向的突破口。十几年的埋头苦干,终于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发明异晶导向合成和磷酸铝改性的新方法,这一方法被评为1995年度国家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1995年,已是两院院士且年过七旬的闵恩泽率先进入绿色化学领域。在绿色化学的道路上,闵恩泽不仅科技成就丰硕,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发展绿色化学的学术思想:促进人类社会,尤其是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发展绿色化学技术需要依靠技术自主创新,利用无毒无害原料和可再生资源,开发无毒无害催化剂、溶剂以及原子经济反应和高选择性反应,实现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产品环境好,可生物降解,回归自然。
回味多年科研和生产工作的风雨曲折,闵恩泽觉得,要成功,先做人。他常对学生说,做人首先要勤奋,只要肯下功夫,花两倍、三倍的时间和精力,总能把事情做好;还要严谨做事,开拓创新。在处事上,要诚信、宽容和谦虚,这样才能团结别人,发挥团队的力量,共结硕果。
(摘编自姚志龙《闵恩泽——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
【注】将石油变成汽油、柴油需要催化剂,用石油制备各种塑料也需要催化剂,然而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在催化剂研制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当时刚回国的闵恩泽带领同事们用不到十年的时间,研制成功一系列催化剂。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著名科学家闵恩泽在研究石油催化技术以及催化剂研制生产等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上的巨大贡献。
B.在研制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过程中,闵恩泽带领他的团队解决了催化剂实验室研制中的胶球干燥工艺这一关键技术,取得成功。
C.石油工业部提出在一年内建设催化剂厂的设计数据,并尽快建成投产的要求,体现出当时“瞎指挥”“洋冒进”的社会背景。
D.从“1995年……闵恩泽率先进入绿色化学领域”的叙述来看,我国对绿色化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缺乏高端人才的介入。

E.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以叙述为主,叙述主要是交代人物事迹;同时兼用议论和抒情,议论和抒情主要是表达人物情感和深化主题。
文章的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被评为1995年度国家十大科技成就之一的“异晶导向合成和磷酸铝改性”新方法的成功,有哪些主要因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闵恩泽事业上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做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在途中
[美]莱斯顿·休斯
这是经济大萧条的年代,一个傍晚,大雪纷飞。萨劲特从一辆载货卡车上跳下来,面对满天飞雪,反应麻木,视而不见。他实在是饿极了,困极了,累极了。
多赛牧师拧亮门厅的电灯,打开住宅的大门,他看到外面正下着雪,然而他发现,站在他面前的,是个一脸粘满雪花的大个子黑人,显然是个夜游人,一个失业者。
萨劲特还未意识到自己是否已开口说话,牧师先生就抢先说:“对不起,不行。你顺着这条街往前走四条马路,往左拐,再走七条马路,就看到收容所了。对不起,这里不行。”
牧师关上了住宅的大门。
萨劲特想告诉那虔诚的人,他已经去过那个收容所了,在这萧条年代,没有一个收容所收留他,或供应他一顿晚饭。不管是真是假,他们反正歧视黑人。可是这位牧师先生,他竟然也说声“不行”,便关上了大门。显然,牧师不愿听他诉说这些,而人家也确实有扇门可以关啊!
大个子黑人转身走开了。满天飞雪,他依旧漠然地直冲冲往雪中走去,或许他已感觉到在下雪了。他停下脚步,在人行道上弓下身子。他饥饿、疲倦、寒冷。他望望天,看看地,忽然发现,他正站再一座教堂前。是啊!一座小数堂,就在牧师住宅的旁边。没错,是教堂。
教堂有两扇门。
在夜色中,宽宽的石阶上铺满了白雪。两扇高高的小圆顶拱门,门两旁各有一根细细的石柱支撑着。正对面有一扉圆形的窗,里面衬着挑花纱窗帘,窗格中间镶着十字架,上面钉着石雕的耶稣基督。这一切在街灯下显得那么宁静、那么殷实。
萨劲特眨眨眼睛,抬头望望,雪花飘进了眼里。这个晚上他第一次注意到了雪。他感到饥饿、感到寒冷、感到绝望,而又存着一线希望。他走上石阶,敲了敲门,没有回音。他转动了一下门的把手,门是上了锁的。他就用肩膀顶门,他有节奏地哼嘿着,就像被铁链栓在一起的囚犯在干活时喊着号子那样。
门给撞开了。
正当门板要往后倒的一刹那,两名警察乘着警车刚好赶到,他们手持警棍,跑上石阶,一把抓住了萨劲特。这一次,萨劲特有了反抗意识,他抓住门边的一根高石柱,抱紧不放。两个警察使劲拉他,他死死抱住石柱,街上过路的行人都跑到两个警察的背后,抱住他们的腰,帮着一块儿拉。萨劲特仍死抱住石柱不放。
接着,教堂倒塌了。把两个警察和其他所有的人都埋在砖块、石头和瓦砾堆下,整个教堂都散倒在雪地里。
萨劲特从瓦砾堆中爬出来,一个劲地朝大街走去。
萨劲特起初还以为自己是独自一人在走着,可是,他还听到了另一个人的脚步,在跟他踩着同一个节拍。他回头看看,看见耶稣基督就在他身旁,和他齐步走着。他就是教堂圆窗格十字架上的那个基督——他仍然是石刻的,表面粗糙,好像就在教堂倒塌那会儿,从十字架上脱落下来,在他身边跟着走的。
“嗳,真见鬼,”萨劲特说,“我这是头一回看到你从十字架上下来。”
“是啊,”耶稣说,他的脚步把雪踩得沙沙作响。
“天啊!我明白,你一定乐意从十字架上下来。”
“当然乐意。”
“你真的在十字架上给钉了两千年?”
“一点儿没错。”
“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
俩人继续在雪地里走着,一直走到铁路旁。铁路上的红绿信号灯,被黑夜中的飞雪半遮着。铁轨一边的远处,有一堆篝火,是一些无业游民点燃的。
“我可要歇脚了。我实在累了。”萨劲特说。
“我要继续往前走,到堪萨斯城去。”耶稣说。
“好吧,回头见!”
大约清晨六点,有一列货车经过,萨劲特沿着铁轨飞跑起来,紧接着一跃身抓住了货车,想翻进一节敞顶煤车。说也奇怪,那节煤车里全是警察。靠近他的那个警察用警棍狠狠地朝他手指关节上打,他设法想翻进去,他直着嗓子嚷:
“妈的!让我进车厢!”
“住嘴!”警察咆哮着,“你这疯黑鬼!”
忽然,萨劲特意识到,他确实在监狱里,哪来的什么十字架上下来的耶稣,火车。晚上流的血,现在都干了,结在脸上,头痛得厉害。过道里的那个警察在狠狠地用警棍打他的手指关节,因为他抓住监狱的破栅门死劲地摇晃,想把这扇门撞开。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美国大萧条时期,一个失业的黑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的遭遇。
B.作者先后写了“他实在是饿极了,困极了,累极了”“他饥饿、疲倦、寒冷”这样的话,目的是说明萨劲特撞倒小教堂是出于无奈。
C.石人耶稣说:“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表现了耶稣对萨劲特的友好,与现实社会中的人形成了对比。
D.小说中关于“大雪”的环境描写,具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深化作品主题等多方面的作用。

E.“听到了另一个人的脚步,在跟他踩着同一个节拍”“和他齐步走着”这些细节描写,使本来是虚构的情节,却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
主人公萨劲特在现实生活中先后遭遇了哪些艰难的处境?请简要概括。(6分)
小说中写到了牧师“住宅的大门”、教堂的“门”、监狱的“铁栅门”,作者写这些“门”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小说后一部分写了耶稣“从十字架上脱落下来,在他身边跟着走”这样一个虚构的情节,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汉字起源的确切时代和起源的状况曾经那样模糊。近六十年来,现代考古的谜一个个从地下被揭晓。关于汉字的起源,也有了更多的考古资料显示了蛛丝马迹。
殷墟甲骨文产生在商代后期,约为公元前十四至前十一世纪。这时的汉字已经是可以较好地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这种汉字的实际面貌表明,它不但经过相当长时期的积累,而且经过某种程度上的整理规范。那么,在此之前的汉字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商代后期再往前,推到商代前期。考古学家认为,郑州商代遗址的发掘中找到的被称作二里岗文化的商代文化,与殷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750至前1350年范围内,早于安阳小屯殷商文化三百多年。在翻转的地面上,曾发现三件有字的骨,其中两件各有一字,另一件有十个字。考古学家认为是为练习刻字而刻的,它的形制与般墟甲骨文差不多,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在使用甲骨文。二里岗文化的陶器和陶片上也刻划符号,都是简单的刻文,刻在陶大口尊上。河北藁城县台西商代遗址里也发现了一些刻在陶器上的符号,其中一部分比商代后期略早一些。江西清江吴城遗址出土的陶器刻符,也早于殷墟四百年左右。这三处的陶文,有的与汉字很相像。
近年来,对夏文化的探讨日渐热烈,一般认为夏代已经进入阶级社会,起码应该有一些原始文字,但是在夏代遗址的发掘中,却没有找到可以确证为文字的资料。河南偃师县发掘的二里头文化,根据考古层位,是压在河南龙山文化层之上,又被二里岗文化所压住的。它的时代约在公元前十九至前十五世纪,属夏文化,至少它的晚期已经进入了文明阶段。在发掘的陶片上有的刻划记号,用意不清。这些几何式的直纹,应当都与文字有关。
尽管商代早期和夏代文化中似乎没有更多的关于汉字的考古资料,但不能说明那时没有文字。骨刻、金铸、陶绘的器物上得以保存文字,是因为它们的质地不易腐烂。可以想见,在汉字有所积累的时期,它不可能不用来进行日常书写。那种临时性的交往或保留时间不必过长的书写物,是可能划在易于腐烂的兽皮、木片、树皮、树叶、草叶等东西上的。而这些书写物在数千年之后无法再现,就像我们已经无法看到原始社会的木船和草鞋一样,应当是十分正常的。而且,隔开这一段,在更早一些的新石器时代,我们还可以窥到一些文字起源的信息。
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发现刻有符号的陶尊和残器片十六件,大都出自墓葬,上面有十八个刻符。这些刻符的图像和甲骨文与早期金文的象形文字非常接近。虽然这些符号绝大多数刻在陶尊外壁口下颈部,而且一个陶尊一般只刻一个符号,只有一件在颈部两侧刻两个,另一件在颈部、底部各刻一个,相互并不连贯,因此,意义无法探求。但说它们是原始文字,已有相当的理由。
(节选自《汉字的起源与汉字之最》)
下列关于汉字起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于汉字起源的确切时代和状况,在近六十年来的现代考古中,已经有更多的考古资料显示了蛛丝马迹。
B.研究汉字的起源主要不是研究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因为甲骨文已经是可以较好地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了。
C.二里岗文化中发现三件有字的骨,可以推测汉字起源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750至前1350年范围内。
D.二里岗文化、河北藁城县台西商代遗址、吴城遗址等陶器上的陶文,对于研究汉字的起源有一定价值。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夏代遗址的发掘中,没有找到可确证为文字的资料,这与一般认为夏代已进入阶级社会,应该有原始的文字的看法不相合。
B.从考古层位上来说,处于最上层的应该是二里岗文化,其次是河南龙山文化,处于最下层的是河南偃师县发掘的二里头文化。
C.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它所处的时代约在公元前十九至前十五世纪,根据专家的研究,至少它的晚期已经进入了文明阶段。
D.尽管商代早期和夏代文化中关于汉字的考古资料缺乏,但在更早一些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中,已经有了一些文字起源的信息。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据早于安阳小屯殷商文化三百多年的二里岗文化的考古挖掘中发现的骨上的文字,考古学家作出断定,当时已经在使用甲骨文。
B.骨刻、金铸、陶绘的器物上的文字,因为它们的质地不易腐烂,所以能保存下来;而划在易于腐烂的东西上的文字,就无法保存。
C.大汶口文化中大都出自墓葬的刻有符号的十六件陶尊和残器片,上面有十八个刻符,这些刻符的图像中透露出原始文字的信息。
D.考古工作者研究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之前的不同时期陶片上的刻划记号,因为弄清这些记号的年代,就能够弄清汉字的起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趁雪打劫还是雪中送炭
黄昉苨
一则小小的社会新闻,让很多人感叹“世道变了”。
不和谐的音符出现在哈尔滨今冬的第一场大雪中。冰天雪地里,几名壮汉穿戴严实,出现在当地的工农大街上,专守着那些在积雪里打滑的车辆:给50块钱,就帮你推一程。新闻中写道:“市民都说他们这是‘趁雪打劫’”。
很快,据此设计的社会调查出现在某门户网站的首页上:你怎么看哈尔滨暴雪有人收费推车?
然而,大众的观感与新闻所流露出来的“趁雪打劫”的评价似乎迥异。对这种行为,七成以上的网友选择了默默点赞:“支持,只是自发的市场行为。”
“东北的活雷锋都到歌里去啦?”见到这样的投票结果,不少人显得很不淡定。一位微博实名认证为电脑公司工程师的网友带着浓厚的讽刺意味说道:“牺牲人文精神和文明为前提,大力发展经济,很必要!”还有人恨铁不成钢地上升到了民族性的高度:“中国人为什么总在自己人有困难的时候,不是伸出援助的手,而是伸出一只想赚钱的手呢?”
另一方面,赞成收费推车的网友也不服气:“双赢有什么不好?中国人就是被太强的道德观念误导了!”
一样的斩钉截铁,一样的觉得对方不像话。不知有没有网友留言后再翻翻所有评论,觉得两方的掐架造型宛如揽镜自照呢?
其实,对于类似伦理问题,不少学者专家多年来进行过各种探讨,但谁都难说自己的意见是唯一定论。
可以肯定,这不是专属于中国人的“想赚钱的手”。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桑德尔在他的《公正》一书中,开篇就举了一个“趁风打劫”的例子:2004年夏天,飓风“查理”横扫佛罗里达州,飓风过境后,当地很多关键物资价格突然大涨:奥兰多一家加油站原价2美元的冰袋涨到了10美元,商店里通常标价为250美元的小型家用发电机涨到了2000美元……
当然,自由市场不是万能的。经济学家们虽然能解释价格杠杆如何发挥作用,带来好处,但很多人的愤怒与无助不会就此平息。这种情感也是真切的。有学者质疑,飓风过后,许多平民花大价钱买下的服务或物品,看似自由交易,实则在那样的情境下,更接近于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
其实,关键就是掌握一个“度”。除了法律外,这个“度”,或者说金钱与道德之间的平衡点,似乎无法单靠宣传和媒体来定调下结论,而应当是人们借助各种形式的平台进行讨论之后达成的。
但生活中很多时候的例子并没有课堂上呈现出来的那般极端。对哈尔滨街头那些在大雪天开车出行的车主而言,50元钱,恐怕还不足以令自己陷入困境。为了那50元而伸出的推车的手,未尝不是一种雪中送炭。
更何况,不少哈尔滨网友也在评论中表示,自己当天就见过很多被困在大雪中,依然互相帮助的人。世道没有那么坏,而我们还握着可能改进的方向盘——不是举着“道德”的大旗一棍子扫倒一片,而是更好地建构对公共事务的讨论空间
(选自2013年12月《 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对“哈尔滨暴雪有人收费推车”一事文中有哪几种观点?请加以概括。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请概述文章的论述层次。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滋 润
刘醒龙
生活在南方,对湿润有着别样的感情。
去年十一月,我去西北某地时,突然接到朋友的邀请,从干涸到十几个人共用一盆水洗脸的黄土坡上的窑洞,直接飞到宁波。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由于是深夜到达,直到第二天早起,才产生对她的第一感觉。一个在长江边玩水长大的人,去到那种干旱得对水都麻木了的地方,自然更加怀念天设地造的江河湖泊了。
我是一个对水怀有不舍之心的人,偏偏宁波读懂了我。在我抵达宁波的第一个早上,就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好雨。那一天,只要在户外,自己就坚持不使用任何雨具。并说,自己是从西北来的,那里的人将打伞当成一种罪过。
宁波的雨,竟然如此深得我心。人在室内时,她便下得激越而豪迈。一旦发现我们走到门口,那雨马上变得温婉而抒情,细细密密地从空气中弥漫下来,比打湿脸庞多一点,比浇透衣服少一点,让人实实在在地放心地走在雨中。
说来很怪,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机会来宁波,来过一次后,不算因故没有成行的那几次,仅成行的,半年之内竟达三次。
第二次从武汉自驾来宁波,时值四月,沿途都是艳阳高照。一到宁波,天就下起雨来,待我离开宁波,出城区不远,那雨就消失了。所以,第三次来宁波时,心里已经不可能有其他假设了。从武汉开出的动车到上海后,不出站依然是动车转到宁波,七小时的动车车程,我一直在入神地看一位藏族肢残作者写的长篇小说打印稿。一但放下书稿,朝着车窗外若有所思时,一定会在心里重复地问:宁波会再下雨吗?
宁波后来用我所喜欢的湿润回答说,会,一定会的。
事实上,在我前往的路上,宁波正下着一场少有的豪雨,只是当我们走近时,那雨才变得温情脉脉。对于外来者,走马观花是其永无休止的真理。第一次来宁波,只与浙东古代雕刻艺术最集中、最精致、内容最丰富的建筑之一林宅有一些接触,它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诗意而建造。第二次来宁波,也只看了赫赫有名的天一阁。坦率地说,第三次宁波之行,所了解的是比天一阁的存在更让人为之心动的另一种事实,二O一O年十一月二日的《宁波日报》说: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八十四家,其中国办七十一家,民办十三家;由文化文物系统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三十一家;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十家;向社会免费开放六十六家。让人觉得惊讶,同时又更觉得欣慰的是,文章所说的十三家民间博物馆,馆舍总面积有四万四千八百余平方米,藏品总数已逾一万九千六百件。这样的事实如何不让人心动,如何不使人觉得,这是一场无声细雨在湿润这座城市!
在宁波的最后一天下午,去阿育王寺,瞻望佛顶骨舍利。一行人一边排着队,一边听管事的僧人细说瞻望之要领与心得。说是自从佛顶骨舍利供人瞻望以来,无数得到佛祖引领的人,所看到的景象,再没有任何重复的,人所各异,异所各人。终于轮到我们一行,并终于轮到我自己,诚惶诚恐地上前去,尽可能地贴着阿育王塔的小小飞檐,放飞自己的视野。或许只有十秒钟,这样短的时间,想要看清一种影像该是何等的不易,更何况是在金碧辉煌的背景之中。所以,我只能说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一种感觉。但至于是什么,则不敢轻易地说定。
从寺庙里出来,上了车,迷迷糊糊中像是又遇到一片雨雾。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心里突然冒出一个词:滋润!
在阿育王寺内的阿育王塔中,我所看到的正是一种滋润,将人的渴望还给人,让人的渴求满足人的滋润。
正如宁波的雨,可以轻浥心尘,却不会寒侵筋骨。
作者为什么说“宁波的雨,竟然如此深得我心”?(4分)
文章前半部分详写宁波的雨有什么作用?(4分)
作者三次到宁波的感受各是什么?请加以概括。(6分)
文章的题目是“滋润”,结合全文,探究 “滋润”的丰富内涵。(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