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乐音在基本确定了音高的范围之后,有规律的声音节奏或声音组合就成了让人产生美感的第一要素。如果声音仅仅含有节奏和有序性,还不能成为“好声音”,钟表的“滴答”声、音乐节拍器的摇摆是最精准的节奏声音,然而它却无法给人以美感,甚至会带来厌烦。所以,为了使美好的声音成为艺术,还必须具备下一个条件:声音变化的丰富性。
人类听觉上的自然属性的种种局限,决定了音乐主要由那些优美、悦耳的音色和有序的节奏组成,比如意大利美声唱法圆润、通透、饱满的声音,满足了人们追求平稳、安宁的心理需求。但人类的心理需求又是复杂多样的,在中国京剧的老生唱段中,在日本民族的能乐里,我们又发现一种苍劲、沙哑甚至带有紧张感的声音同样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给人内心以冲击。在“中国好声音”节目里,像袁娅维等一些摇滚歌手独特甚至超乎常态的声音也一样感动着评委和每一位听众,我们为他们变化多样的音色和节奏慨叹叫绝;而平安用通俗唱法重新演绎了《我爱你,中国》这首美声歌曲,用新一代年轻人的理解与个性赋予了这首歌曲新的色彩和形象。所以,关键不在于用了什么样的声音,而在于如何运用某种声音恰当地表达音乐的内在情感。
然而,人们还是对和谐、安宁(或者叫“给人以安全感”)的声音情有独钟。像“中国好声音”节目里,当两个歌手PK同一支歌时,往往都是先每个人唱几句,到了最后结束段落时,两个人的声音通过演唱不同的音高融合在一起,从而结束全曲。这种有序的不同音高带给人协和感,它们有的纯净,有的丰满,这种丰富的声音变化效果被称为“和声色彩”。协和的声音使人产生悦耳的体验,这也是由听觉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在欧洲古老的宗教音乐中,早已使用两音之间相差四度、五度以至八度的和声,以显示宗教纯净、崇高及神圣的意境。
所以,人类对于乐音,存在着听觉上的自然属性需要,也存在着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它们共同在人类听觉本能这个层面上制约着音乐声响的结构状态。比如,当人们听到一个声音的刺激时,会下意识地对后面的声音产生期待感;当出现一个紧张急促的节奏时,会使人焦虑不安,从而对平稳和缓的节奏产生期待;当出现一个不和谐音时,会使人产生紧张或压抑,从而产生对和谐音程的期待。如果后面的声音符合期待,就会使人产生满足感,紧张的心理便会得到缓解或释放,人们有时又期待这种带有紧张感、不安感的体验,但过度紧张又使人产生不快,于是必须在适当的时候使紧张心理缓解,得到释放,重新达到心理平衡。再比如,无论一首歌曲或一首乐曲,在即将结束时,必须要给听众一个完成感,通常采用的手法或是旋律节奏逐步增强,在音乐的高潮部分以强收尾;或是逐步减弱,在一种渐行渐远的状态中结束全曲,总之,要让听众得到一种对完整作品的判断和把握,否则听众在心理上就会有缺失感,没有获得一种满足的体验。美好的声音就是在这种紧张与缓解、期待与满足、动态与平衡之中不断完成的,并给人带来丰富、美好的审美体验。音乐家欣德米特说过:“音乐无他,张弛而已。”
与“乐音”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乐音要有基本的音高范围,声音除具有节奏性、有序性外,还要有丰富的变化。否则,就不具有美感。
B.优美、悦耳的音色和有序的节奏固然很重要,但乐音还要能运用某种声音恰当地表达出人的内在情感。
C.人听觉上的自然属性需要和心理活动基本规律共同在人类听觉本能层面上制约着音乐声响的结构状态。
D.美好的声音能给人丰富、美好的审美体验,它主要是在紧张与缓解、期待与满足、动态与平衡中完成的。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从乐音的节奏入手,说明了乐音为何能让人产生美感,而有节奏的声音没有美感,还会给人带来厌烦感。
B.第二段以“中国好声音”袁娅维、平安的声音为例,说明正由于人的心理需求的复杂性,才决定了声音的多样性。
C.第三段以“中国好声音”和宗教音乐为例,说明有序的不同音高使人产生悦耳的体验,这是人的听觉自然属性决定的。
D.这篇文章从声音的形成、乐音的特点、听觉的自然属性、人的心理规律等角度,说明了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声音。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好声音”节目里的袁娅维和平安分别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唱法赢得好评,说明人们对乐音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
B.欧洲古老的宗教音乐用相差四度、五度以至八度的和声显示宗教纯净、崇高及神圣的意境,说明协和的声音能产生美感。
C.歌曲或乐曲要给听众一个完成感,通常采用旋律节奏逐步增强和逐步减弱的手法,这样听众在心理上就不会有缺失感了。
D.音乐家欣德米特的“音乐无他,张弛而已”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紧张急促的节奏和平稳、和缓的节奏在音乐中的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江丙坤:两岸和平斡旋者
海基会董事长也许是这位76岁老人最后一次担任的公职了,在他的人生岁月中,有50年的光阴都花在公职服务上。他的判断依然清晰,谈话极富逻辑性,而且严谨、务实,能明显感受到这是一位优秀的技术官员。
在担任“经济部长”期间,他被属下开玩笑说是“江科长”,理由是这位部会首长事必躬亲,对细节要求极为严格,连桌上及书柜都整整齐齐,一尘不染。
他经常把公文装在一个有轮子的红色大行李箱里带回家批改,在车上、飞机上也照常工作,而且速度非常快,批示一份公文平均只需两分钟。
他儿子说:“我对父亲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在家里办公桌前批改公文的背影。”
2008年,江丙坤接任海基会董事长,吸引了外界目光。尤其是他邀请对岸的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来台访问。这是海协、海基两会历史上第一次在台湾举行磋商,陈云林也是台湾历史上到访级别最高的对岸官员。历史把江丙坤这位老人再一次推向舞台的中央。
国民党全面执政后,看似平坦的两岸协商依然暗流涌动,至少对于江丙坤而言,要面对的困难还非常多。
4月29日,民进党籍立委在“立法院”重提了一段3年前的往事,令紧张形势更为复杂:这位“立委”说,2005年3月,江丙坤访问大陆的时候,与国台办主任陈云林曾经签订了十点共识,结果被当时还是台联立委的赖幸媛痛骂是“台奸”,双方翻脸,几乎闹到要对簿公堂的地步。而江的子弟兵、国民党的“立委”李嘉进也曾经表示,这件事让江丙坤足足气了半年。但是经历了无数人生风浪的江丙坤,最终选择不计前嫌。
赖幸媛是马英九任命的“陆委会主委”,按照海基会的章程,其业务授权和指导机关为“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注:简称“陆委会”)。
对这一现象,民进党大老、前“立委”林浊水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则有相当刻薄的判断:“最后,海基会本在谈判上要听命‘陆委会’节制,但江丙坤以国民党副主席身份掌控海基会,任何当‘陆委会主委’的国民党员在党内都是他下属,他大可当太上‘陆委会’,没想到却冒出一个不必听命于他的人当‘主委’,其愤怒可想而知,所以他说两会谈判前要先由‘国共平台’凝聚共识才行,也就是要以国共平台架空马、赖的大陆事务体制,让马成江政策的执行者。”
就在两会商谈在台举行前夕,还有大批深绿人士跑到江丙坤的南投老家,向江丙坤喊话:“不要卖台!”
两岸的是是非非,在国民党再次上台后迎来了一线曙光。11月初陈云林赴台访问。两岸之间迎来了再一次的互动高峰。
两岸未来的走势如何,也许就像江丙坤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一样——七分靠努力,三分靠机缘。
(节选自《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11月,有删改)
1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多年的公职服务和政治生活塑造了江丙坤在公众视野中的良好形象。
B.对于来自于社会各方面的褒贬毁誉,江丙坤能极力保持淡定和从容。
C.引用儿子对江丙坤的评价属于问接描写,是为了从侧面塑造人物。
D.大批深绿人士到江的故乡南投喊话,表明江丙坤缺少台湾民众支持。

16文章最后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感佩陈寅恪
宋振锐
①爱因斯坦在给居里夫人的悼词中写到:“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的意义,其人格的力量常常远胜于单纯的才智。”陈寅恪堪当此论!
②陈寅恪(1890-1969)家学渊源,又游学欧美十数年,他三十多岁便入主清华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国学四导师。陈寅恪一生治学涉及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方面,尤其精治魏晋南北朝隋唐之学。他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论述稿》都对隋唐历史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每本书虽只有10万字,但其视野开阔、孕大含深;“研究之缜密、立论之严谨和说服力之强,前所未有”;“即此戋戋小册,亦岂今世学者所能为”?至于《柳如是别传》,虽是人物传记却是一本论述明末清初政治史的力作,对清代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③以陈寅恪的道德、学问,要获得俗世的名声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但陈寅恪对此不屑一顾。他将身心全部沉浸在艺术与思辨的世界里。陈寅恪面对身体的残疾,在有书不能读,提笔不能写的境况里,他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又由于见识、学养、智慧的差距无人与他对谈,那种深层的孤独亦远非凡庸之人可解可慰的。然而,心有所属,兀兀独处而无悔;志向远大,冷清寂寞仍无怨。漫漫长夜里非凡的孤独反使得他更敏锐地捕捉到光明。孜孜矻矻,心无旁骛,陈寅恪在助手的协助下,以超人的毅力,引用典籍605种,完成了80万字的煌煌巨著——《柳如是别传》。
④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做学问就是为了当官,这种传统根深蒂固,在行政权力独尊的年代尤其突出。1953年,陈寅恪被任命为科学院中古研究所所长,但被他委婉地拒绝了。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的言论真可谓石破天惊骇人心目。北大教授刘浦江认为:“就老一代的知识分子来说,在1949年以后仍然固守自己的价值主张的,除了陈寅恪先生之外,恐怕再也没有第二人了”。
⑤ “寅恪生平治学,不甘逐队随人,而为牛后。”陈寅恪从一个无名气、无著作、无学位的“三无”学人,而终成为举世公认的学术大师。“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者,道德文章也。陈寅恪还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种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的治学要求,是陈寅恪在学术研究中一以贯之的,表现出了一种纯粹的学者本色。
⑥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时代的阻隔,经历的差异,虽然使我们不能透彻地解读陈寅恪的学术精神、立场以及其人格魅力,但丝毫不能影响我们对陈寅恪的敬仰与爱戴。
16.请根据②③④⑤段的内容,每段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陈寅恪的特点。 (8分)


17.陈寅恪1911年就认真研读过德文版《资本论》,可他却在1953年要求“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对此,作者是怎样理解的?(5分)
18.本文介绍陈寅恪,层次安排上显得水到渠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请简要回答。(3分)
19.“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的意义,其人格的力量常常远胜于单纯的才智。”这句话本是爱因斯坦写给居里夫人的悼词,但作者认为“陈寅恪堪当此论”。对此你是否赞同?请具体阐述你的理由。 (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7题
草木知音吴征镒
2005年3月31日, 80卷126册《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完成!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说:“与世界上同类著作相比,《中国植物志》收载植物种类和所含卷册最多,是我国近百年来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统的全国植物志。”
2007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之一、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院士10年里制作了一套3万余张的中国植物卡片。放满了整整80个标准卡片盒,重达300公斤!这就是被著名土壤学家李庆逵院士称为“足够两个学部委员”的卡片!这套卡片是编著《中国植物志》的最基础资料之一,囊括了当时发表过的所有在中国发现的植物。拉丁学名、发表时间、文章名、发现者、标本号和模式标本照片……卡片上,吴征镒用工整的蝇头小楷详细记录着。
吴征镒是中国植物学家里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由吴征镒定名和参与定名的植物分类群有1766个,涵盖94科334属。以吴征镒为代表的三代中国植物分类学家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国外学者命名的历史。
创新,是吴征镒科学研究的主线。
  1964年,吴征镒提出了“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观点。他指出:“中国植物区系与东南亚热带区系……也许、甚至是北美和欧洲植物区系的出生地。” 这个观点带来了中国植物地理学全面、系统工作的开展。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996年,吴征镒在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东亚植物区作为一个独立的植物区,与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并列的观点,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这个观点打破了世界陆地植物区系分为6个区的传统观点,是对世界植物区系分区系统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派的形成。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吴征镒和合作者们提出了一个“被子植物八纲系统”的新方法,颠覆了传统的将被子植物分成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纲的划分。
周俊回忆说,野外考察的时候,吴征镒不看天、不看山、不看景,一路上就低着头观察植物。从西藏回来后,组织上安排他到青岛疗养。助手武素功回忆说:“这哪是疗养!吴先生让我把西藏的一大箱子材料和标本带去,一到疗养院,他没有会议、没有行政事务,一天到晚干得更欢了,连中午也不肯休息,我跟着他比在家里还苦呢!”就这么“疗养”一个月,吴征镒编写了《西藏植物名录》、《西藏地名录》两部重要资料,为《西藏植物志》做好了基础工作。
文人骚客的笔下,植物总是最多情的。在这多情的植物王国里,吴征镒定学名,熟习性,推演化,合理利用,是当之无愧的草木知音。
16、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吴征镒取得丰硕学术成就的原因。
17、如何理解吴征镒“是当之无愧的草木知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楚辞专家姜亮夫
1902年,姜亮夫出生于云南昭通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辈兄弟四人一榜中了三个举人,这些长辈都是他继承传统文化最早的启蒙老师。
1920年,他19岁,带着对封建大家庭的叛逆,出滇北,过宜宾,走进了中国儒学极盛的蜀中,拜名儒为师。192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进清华国学研究院。清华园浓郁的学术氛围,优雅的学习环境,使他觉得走进了一个无法以语言形容的高大而神圣的学术殿堂,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大师,读书更精勤了,学业更精进了。大师的风范,人品、学识的拓展,视野的极大开阔,为他一生为人道德、学术建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王国维先生的具体指导下,他完成了研究生毕业论文《诗骚联绵字考》,第一次展示了他在传统学识,尤其是语言、文学、历史、经学等方面的深厚功底及对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思维、方法的正确理解与定位。
1928年,他来到上海。他被大学者胡朴安先生发现,被推荐到中国公学、持志大学教书。后又成了章太炎先生的入室弟子。在这里,他和学术界和文化界的著名人士开始了一生交往的友谊。也就在这时,他开始了楚辞学的研究。这事缘于恩师王国维先生跳昆明湖自尽。他内心极为伤痛,联想屈原忧国忧民终投汨罗江,决心发愤撰写《屈原赋校注》以寄托自己的哀思。此书借助目录学、版本学的深入研究,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取得重要成果,是近代有影响的屈赋注本之一。他提出“个别分析、综合整理”的主张,他以校注和书目两方面的深入研究为依托,对楚辞各领域进行综合、阐发、概括,成果迭出。
1954年,他来浙江师范学院任教,便开始大量购置图书。楚辞类的历代主要书籍,基本集全。到60年代,他以三暇之余,已基本完成《楚辞通故》的资料汇集并开始撰写书稿,一直到80年代出版。这是他在大量汇集历代《楚辞》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以他较成熟的学术思想体系和以“个别分析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文物、考古、民族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入手,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积十年之功而告完成的。他凭着这种淡定的心态,以几乎简单而纯白的心去爱他的学业,这不是人人能做到的事。
17、下列有关姜亮夫与楚辞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华国学研究院求学为姜亮夫打下了传统学术研究的正确思维和方法基础,而楚辞学的研究和恩师王国维的自尽关系很大。
B.姜亮夫1928年来到上海后,结交了诸多学术界和文化界的人士,特别是成为章太炎的人室弟子,促使他开始楚辞学的研究。
c.《屈原赋校注》借助了目录学、版本学的深入研究,又因发愤寄托哀思,所以校注很成功,为近代有影响的屈原赋注本之一。
D.《楚辞通故》是姜亮夫研究的最大成就,是他学术思想体系探索和以“个别分析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的智慧结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节选)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这篇日志开始于哥伦布在圣萨尔瓦多岛登陆后的第九天)
1492年,10月21日,星期日。10点钟,我们到达了这个岛的一个海角,船队的其他船只也抛锚停下了。匆匆吃了一顿饭之后,我上了岸,发现除了一栋空无一人的房子之外,这里没有人烟的迹象。我们相信房子的主人由于我们的到来深感恐惧,弃家而逃,因为房子里面生活用具样样俱全。我下令不许动房子里的东西,然后带着我的船长们和一些船员去视察岛屿全境。
这座岛屿景色优美迷人,到处是高大茂盛的树林,还有四周绿树环绕、浓阴覆盖的大湖。鸟儿歌声动听,成群的鹦鹉连天空都能遮没,上千种不同的树木,让我感到非常遗憾的是我不知道这些树的名字,但我确认它们都很有价值,所以我保存了这些树和植物的标本。我还发现了芦荟树,并决定明天带10昆多(当时的一种计量单位)上船,因为有人告诉我这种树很值钱。
在寻找饮用水的过程中,我们在距离停船处半里格(旧时长度单位,l里格约4.8公里)的地方见到了一座当地人的村庄,那里的居民一发现我们就弃家逃走,还把值钱的东西都带到了山里。我命令我们的人不许拿走他们留下的任何东西,连一根针也不行。不久我们就看到几个当地人向我们走过来,其中有一个接近了我们,我们给了他一些鹰铃和玻璃珠,他很高兴。作为交换,我们向他要一些水。当我回到船上时,那些当地人已经带着装满水的葫芦来到了岸边,而且表现得很高兴。我下令再给他们一些玻璃珠,他们答应第二天再来。
我希望能在这个地方将船上的水桶装满水,如果天气许可,就马上离开,绕岛航行,直到我找到这里的国王。因为我听说他拥有很多黄金,所以想试试看能否得到一些。之后我打算向另外一个很大的岛屿进发,根据船上的印第安人提供的信息,我相信这个岛就是西潘哥岛。还有一个岛屿他们称为波西亚岛,据说那个岛也很大。对于在我们航线上的其他岛屿,我也会在经过的时候进行探察,并且根据是否发现了大量的黄金或香料来决定我的行动。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决心向大陆航行,访问那个城市,把陛下的信呈给大汗,并且带着他的答复回来。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波西亚岛上的景色给哥伦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保存了岛上不少植物的标本,尤其是芦荟树。
B.当哥伦布和他的船员们到达房屋的时候,房屋的主人因为恐惧都逃到了山上,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C.哥伦布并不想在岛上久留,只是天气条件不允许他们离开岛屿,所以他们在岛上停留超过了一周。
D.哥伦布本次航海的最终目的地是美洲大陆,而不是那些大大小小的岛屿,哪怕岛屿上有大量的黄金和香料。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