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命运敲门声
何葆国
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也不肯停下来。
我只好搁下手中的笔,走过去把门打开,心情一下子变得很坏。
又是他! 一个叫作简进的狂热级文学青年。
都怪一个亲戚多事,把他介绍给我,这些天来他几乎天天上门,要我指点他那狗屁不通的文章。昨天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对他一篇所谓呕心沥血的新作提了几点意见.
“邹老师,我遵照您的意见修改好了,”简进谦恭得有些畏葸地双手呈上一叠稿纸,“请邹老师……”
我想发火,但最终还是克制了。从他手上拿过稿子,我淡淡地说:“我帮你推荐出去, 你就在家等着发表吧。”
“谢谢,”简进接连点头哈腰,“太谢谢了,邹老师,太谢谢了……”
简进走后,我再也没有情绪继续写作,心想,这家伙想发表想疯了,天天上门骚扰,这可如何是好!我忽然想到去年有篇旧稿,自己不太满意,一直没有寄出去,干脆……我找出旧稿,署上简进的名字和他的地址,给一家熟悉的报纸寄去。
大概半个月后,筒进来了,看样子他激动得面孔都有些变形了,手颤抖了许久才从口 袋里掏出一张报纸。我一看,正是我署上他名字的那篇稿子。
“邹老师,您帮我修改的文章,终于,终于发表了…他的声音激动得哆嗦。
“很好嘛,这是第一步,希望你埋头苦干,不要荒废了时间我煞有介事地教导他。
“是,是,是。”
从此,我很长—段时间没有看到他,也许他上门找过我,但我不在,总之我渐渐把他忘了。大概是4 年之后,我有一天到那个亲戚家闲坐。他忽然问我,你还记得简进吗?我摇头。他说,就是那个我介绍他去找你的文学青年啊。我一下就明白了。他叹道,一个好好的人迷恋什么写作,现在疯了,我们活活把他害了!原来,简进在发表“处女作”的巨大精神动力之下,没日没夜地写……可是再也没有发表一个字,他就疯了……
我听得胆战心惊,忽然觉得自己是个罪魁祸首。
二
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也不肯停下来。 我 只好搁下手中的笔,走过去把门打开,心情一下子变得很坏.
又是他! 一个叫作简进的狂热级文学青年。
都怪一个亲戚多事,把他介绍给我,这些天来他天天上门,要我指点他那狗屁不通的 文章。 昨天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对他一篇所谓呕心沥血的新作提了凡点意见。
“邹老师,我遵照您的意见修改……”简进谦恭地说。
“行了, 我不用再看了,”不知怎的,我忽然克制不住自己,粗暴地打断他说:“你根本不是搞文学的料,修改一百遍也没有用! ”
简进一脸窘迫。
“ 我劝你别白费劲了,把时间和精力拿去搞点别的东西,现在改革开放,千什么不行,偏偏要在文学树上吊死.......”
我正口若悬河,忽然发现简进不见了。不知他什么时候偷偷跑了,他一定受不了我的尖刻一一管他呢,我继续写我的。
大概是4 年 之后,我有一天上街取汇款。忽然一辆轿车嘎地在我身边停住,我吓了一跳。车窗里探出一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邹老师,你忘记我啦? ”原来是简进!他下了车,热烈地握住我的双手,“邹老师,你真是我的再生父母啊,我真不知如何报答你!” 我懵头懵脑的,“我当初痴迷着文学,是你一番话让我迷途知返啊,我真不知如何感激你!” 原来,简进被我批了一通之后,丟掉文学转头卟通跳“海”,现在有了公司有了车, 连别墅也有了。不久,简进诚心诚意拿了数万元,帮我出了一套文集。我以恩人自居,但心里不免酸溜溜的。
三
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也不肯停下来。会不会是他?好吧,我就是不开门,看你的耐性有多好!
大概15分钟之后,敲门声渐渐弱下去,像一来云飘散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讲述的“我”与简进之间发生的敌事,安排了明暗两条线索,对“我”的描写是明线,对简进的描写是暗线。 |
B.简进是个狂热的文学青年,但他连写作的基本功都没有,尽管“我”对他进行了 一些指导,但他没有什么改进。 |
C.简进看到报纸上有署着自己名字的文章,十分激动,可他竟然没有发现那是别人的文章,足见这个人多么马虎。 |
D.简进接受不了 “我”対他说的“你根本不是搞文学的料”的话,他竟然趁我不注意的时候,愤然地离开了我家之 |
E.简进最后一次来我家时我”态度坚决,将他赶出门外,因为只有这样做,他 才会不来纠缠,打扰我的生活
(2)小说反复强调持久、顽固的敲门声,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简进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亮点,你同意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第一只鹅
[苏联]伊萨克·巴别尔
六师师长萨维茨基远远望见我,便站了起来,他身躯魁伟健美得令我惊叹,他两条修长的腿包在紧箍至膝弯的锃亮的高筒靴内。
我将暂调我来师部的调令递呈给他。
“执行命令!”师长说。“执行命令,你想把你安排到哪儿都行,除了前沿。你有文化吗?”“有,”我回答说,很羡慕他青春的刚强和活力,“是彼得堡大学法学副博士……”
“原来是喝墨水的,”他笑了起来,大声说,“还架着副眼镜。好一个臭知识分子!……他们也不问一声,就把你们这号人派来了,可我们这儿专整戴眼镜的。怎么,你要跟我们住上一阵子?”
“住上一阵子,”我回答后,便跟着设营员去村里找个下处住下。
设营员把我的小箱子扛在肩上。我面前是环形村道,黄不棱登的,像南瓜。天上,奄奄一息的太阳正在吐出粉红色的气息。
我们走近一幢绘有花环的农舍,设营员站停下来,突然面带歉意地微笑着说:
“我们这儿专拿戴眼镜的开涮,劝阻不了。功劳再大的人在这儿也会气得肺都炸裂。您呀,给娘们点颜色看看,哪怕是最本分的娘们,那就能取得战士们的好感……”
他掮着我的箱子倒着脚,走到我紧跟前,又倒退一步,心一横,跑进了第一个院场。哥萨克们正坐在干草上相互修面。
“喂,战士们,”设营员一边打招呼,一边把我的箱子放到地上,“根据萨维茨基同志的命令,你们必须接纳这个人住在这儿,不得对他动粗,因为这人刻苦读书,很有学问……”
设营员脸涨得通红,头也不回地走了。我举起手来向哥萨克们敬礼。一个蓄有亚麻色垂发,长有一张漂亮脸庞的小伙子走到我的箱子前,一把提起箱子,扔出院外,然后掉过身子,把屁股冲着我,放出一串臊人的响声。
那小伙子就这么一点儿并不高明的伎俩,施展完了,便走开了。于是我趴在地上,把散得一地的手稿和几件破衣服放回箱子,拎到院场的另一边。我把干草铺在坏掉了的箱子上,权作枕头,躺到地上,打算把《真理报》上登载的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看完。哥萨克在我脚边走来走去,那个小伙子没完没了地拿我取笑,也不觉得累,我爱不释手的文句沿着荆棘丛生的小道朝我走来,却怎么也走不到我身边。于是我把报纸撂下,朝正在门廊下搓线的女房东走去。
“女掌拒的,”我说,“我要吃东西……”
老婆子抬起她那双半瞎了的眼睛的暴眼珠,朝我看了一下,又垂了下去。
“我说同志,”她沉默了一会儿,说,“一提吃的事儿,我宁愿上吊。”
“他妈的,”我气呼呼地咕噜着,朝老婆子当胸就是一拳,”你敢跟我说这种话……”
我掉过头去,看到不远处撂着一把别人的马刀。有只端庄的鹅正在院场里一边踱着方步,一边安详地梳理着羽毛。我一个箭步窜上前去,把鹅踩倒在地,鹅头在我的靴子下喀嚓一声断了,血汩汩地直往外流。雪白的鹅颈横在粪便里,死鹅的翅膀还在扑棱。
“他妈的!”我一边说,一边用马刀拨弄着鹅,“女掌柜的,把这鹅给我烤一烤。”
老婆子半瞎的眼睛和架在上边的眼镜闪着光,她拿起鹅,兜在围裙里,向厨房走去。“我说同志,”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宁愿上吊,”说罢,带上门走了进去。
院场里,哥萨克们已围坐在他们的锅前。他们笔直地坐着,一动也不动,像一群祭司,而且谁都没看鹅一眼。
“这小子跟咱们还合得来,”其中一个议论我说,挤了挤眼睛,舀起一匙肉汤。
哥萨克们像相互尊重的庄户人那样斯斯文文地吃着晚饭,我用砂子擦净马刀,走到大门外,又回到院场里,心里十分痛苦。月亮像个廉价的耳环,挂在院场的上空。
“老弟,”哥萨克的头头苏罗夫科夫突然对我说,“你的鹅还没烤熟前,先坐下来跟我们一块吃点儿吧……”
他从靴筒里掏出一把备用的匙,递给我。
“报上都说些什么?”那个蓄有亚麻色垂发的小伙子一边问我,一边给我腾出了一块地方。
“列宁在报上说,”我一边掏出《真理报》,一边回答道,“我们各个方面都是贫乏的……”
于是我像个亢奋的聋子那样扯直嗓门,把列宁的讲话念给哥萨克们听。
我朗诵着,欣喜若狂。
“真理能让不管什么样的鼻孔通气,”我念完报后,苏罗夫科夫说道,“要把真理从一大堆杂七杂八的东西里挑出来别提有多难,可他就像鸡啄米那样一啄一个准儿。”
苏罗夫科夫这话是指列宁,他是师部直属骑兵连的排长,后来我们到干草棚去睡觉。六个人睡在一起,挤作一团取暖,腿压着腿,草棚顶上尽是窟窿眼,连星星都看得见。
我做了好多梦,还梦见了女人,可我的心却叫杀生染红了,一直在呻吟,在滴血。小说开头几段着力刻画了六师师长萨维茨基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我爱不释手的文句沿着荆棘丛生的小道朝我走来,却怎么也走不到我身边。
②月亮像个廉价的耳环,挂在院场的上空。怎样理解骑兵连排长苏罗夫科夫所说的“真理能让不管什么样的鼻孔通气”?
有人建议把小说的标题“我的第一只鹅”改为“我的赴职经历”,你认为那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结合全文赏析小说的结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都是追求自由的,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然而,追求自由的人并不一定就有自由精神,甚至还有可能正好当他自以为在追求和享受自由时,实际上却在不自觉地“逃避自由”。中国传统中两种对自由的理解都属于这种情况。
一种是老庄、禅宗的自然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理解,这就是顺其自然,无欲、无为、无私、无我、无所求,破“我执”,复归于婴儿,表现为狂、狷、痞,胡来,无法无天,但什么也做不成,什么也不想做,只想发泄、痛快、为所欲为。把人归于自然,也就把人自身化为了虚无,人不再作为人来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自然本能,而是放弃自己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听凭自己的本能欲望的导向,在自然本身中寻求怡然自得、无拘无束的感受。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实际上这里的“独”并不具个人的独立性的内涵,它只是相对于人为的社会束缚来说才是独立的,但在“天地”即自然中它却是自我消融的,“相往来”的并不是“独立的”个人和在他之外的天地,实际上只是同一个“独一无二”的“天地精神”本身在自相往来。我把这种对自由的理解称之为“无意志的自由”,它近似于西方人所说的“任意”,并非真正的自由意志。它的理论上的归宿是动物式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不但不可能建立起个体独立的自由人格,而且必然会被有组织的力量一个一个地收拾掉。显然,从这种“自由”中绝对出不了“创新人才”,只会出“无用之材”,甚至“乱世之才”。
另一种是儒家对现存规范的自觉服从和坚守,这就是所谓“大丈夫精神”。儒家主张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力求达到“我欲仁斯仁至矣”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显出一种比道禅精神更具一贯性的坚守原则的意志。因而虽屡经道禅思想的破坏,却最终还得靠它来收拾局面。然而,这里的“不逾矩” 的“矩”(以及“仁”)并不是自己的自由意志所选择和确定下来的,而是在个体出生之前已经被前定了的,它来自家族血缘的纽带和等级关系。因此,在这里意志归根结底并不是“立法者”,而只是“执法者”,不是“自律”而是“他律”。如果说道禅的“自由”只是“无意志的自由”的话,那么儒家的意志则是“无自由的意志”,它们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意志。所以,当儒家要求人们“破心中贼”,把“小我”按照既定的伦常规范放大成为“大我”,以便“为天地立心”、达到“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的境界时,他们其实与道禅精神有内在的相通之处,都是把自己消融到作为既成事实的世界(自然、社会、宇宙)中去,以无意志为自己的意志,以无可选择为自己的选择。这是一种虚假的自由,一种自欺的妙法,或如鲁迅所说的“瞒和骗的艺术”。这种“自由”同样产生不了“创新人才”,而只能产生出“奴才”。
(节选自邓晓芒《西方精神对我们的意义》)下列有关“无意识的自由”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这种“无意识的自由”表现为顺其自然,无欲无求,什么也不做,什么也做不成。 |
B.这种“无意识的自由”是把人归于自然,放弃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 |
C.这种“无意识的自由”与西方的“任意”完全相同,并非真正的自由意志。 |
D.这种“无意识的自由”的归宿是动物性的本能和欲望,不可能建立起个体独立的自由人格。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对现存规范的自觉服从和坚守与老庄、禅宗的自然主义和虚无主义内在其实是相同的,都是一种自我在客观世界中的消融。 |
B.儒家的主张比道禅精神更具有坚守原则的意志,因为它虽屡经道禅思想的破坏,却最终还得依靠道禅来收拾局面。 |
C.“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把“小我”按照既定的伦常规范放大成为“大我”,以无意志作为自己的意志,并不一定具有自由精神。 |
D.道禅与儒家所崇尚的自由绝对产生不了“创新人才”,只会出“无用之才”,甚至“乱世之才”。 |
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自由”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你觉得怎样才能有所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成就卓著 一代师表
──记中科院院士黄秉维校友
郑度
早在30年代中期黄先生编撰《中国地理》(长篇)专著时,就对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作了全国性的区划。50年代后期,他主持编著《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着眼于农林牧水等事业的发展,揭示中国自然地域分异的地带性规律,在理论方法上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这是我国最详尽而系统的全国自然区划专著,一直为有关部门作为应用和研究的重要依据,影响深远。此后,他不断补充修改,提出新的区划体系和方案。他主持的“中国自然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综合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在总结国际科学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黄先生于1956年高瞻远瞩地提出地表物理过程、化学过程与生物过程的研究方向,这比发达国家早了近30年。他按照这三个方向培养人才、准备条件,并亲自领导了地表热量和水分平衡的研究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针对试验研究这一薄弱环节,黄先生在50年代中期就提出要发展自然地理定位观测与实验研究,来模拟自然界中的条件和过程,寻求测定某些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1960年前后,他部署了沙风洞、河流貌、径流、地理环境化学元素测定、沉积物分析、孢粉等实验研究,组织开展民勤、德州、石家庄的定位观测。此后,他积极倡导筹建了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为同类工作打下基础。这些实验地理研究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地理学的现代化进程。
黄先生十分重视为农业服务的地理研究工作。70年代他专门研究自然条件和作物生产的关系,建立了农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他打破学科界限,按照自然、技术、经济条件进行生产潜力因素的探讨,部分结果已为后来的生产实践所证实。长期以来,黄先生密切关注华北平原的水利和农业建设,提出只有充分利用当地降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平原的干旱问题,他认为西北、华北的节水问题不亚于节能,主张将部分灌溉农业改为旱作农业。80年代以来黄先生综合坡面水蚀、土壤保持和木本油粮等方面的成果,考虑传统农业与非传统农业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中国东部存在着采用生物措施显著提高坡地持续生产力的可能性,而充分改良和利用坡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关键之一。
全球环境变化是国际科学界瞩目的研究热点,在1972年黄先生就曾建议将温室气体致暖问题列入地理所科研计划。他积极参与在我国开展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研究工作的设计,并专门撰文阐明中国在农林牧业和能源利用方面对于全球环境变化问题所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90年代以来,黄先生考虑了国内外全球环境变化、土地退化与改良、人口问题、可持续发展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等方面的发展和社会上的需求,认为有必要研究适合中国情况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以50年为主要目标时间,以此带动地球系统科学的建立。在地球系统中,陆地系统最重要、最复杂、研究程度最低,应以陆地系统及其与大气和海洋的外延叠合为工作重点,并将全球环境变化与区域环境变化结合起来。他为此而积极筹措、组织实施。
他“读万书卷,行万里路”,自30年的南岭调查至90年代的三峡考察,他坚持从大自然获得真知,从腾格里沙漠到西双版纳,自华北平原到青藏高原北缘的当金山口都留下他的足迹。
他历来关心和爱护青年,培养造就了数十名博士、硕士以及一大批中青年地理学家,其中大多已成为我国地理学界的中坚和学科带头人。
黄秉维先生在治学、工作和为人方面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不愧是继竺可桢先生之后,地理学界的一代师表和我们学习的榜样。
(摘自中山大学《校史》)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黄先生编写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是我国最详尽而系统的全国自然区划专著,影响深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B.黄先生在总结国际科学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于1 956年提出地表物理过程、化学过程与生物过程的研究方向,这比发达国家早了近30年。 |
C.1960年前后,他部署了多项实验研究,组织开展了多地的定位观测,积极倡导筹建了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地理学的现代化进程。 |
D.黄先生打破学科界限,按照自然、技术、经济条件进行生产潜力因素的探讨,研究结果已为后来的生产实践所证实。 |
E.本文选取黄先生一生中在治学、工作和为人方面的事迹,展现了他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表达了对校友的崇敬之情。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作者评价黄先生“不愧是继竺可桢先生之后,地理学界的一代师表和我们学习的榜样”,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黄先生一直致力于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里面必然有刻苦钻研的因素,但正确的方法和途经也是必不可少的,请结合全文谈谈黄先生是采取哪些研究方式进行科学研究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春里漏掉的一课
沈嘉柯
我绝对不是一个残忍的人,但我却做出了残忍的事。
高二的最后一场考试格外重要,关系到能否进入重点班。我读的是寄宿学校,我一再打电话给父亲,说我厌恶那些不求上进的同学,没法子在不干净不清静的环境里继续我的学业。
父亲自有办法,他送了点小礼就买通了门卫。大家都知道,每个学校的门卫都单独有一间空房子,而他们基本上用不着。
自然,父亲不知道我心底藏着的另外一个秘密。那时候宿舍统一管理,如果不能够按时回去,那你就只能乖乖被锁在宿舍大门外,被班主任发现了,那是天大的事。
现在兼顾了复习不说,最重要的是,我可以自由地约会朱小齐。没错,我就是早恋了。这有什么呢?我的成绩照样是班上数一数二。朱小齐真的很漂亮,唯一的缺点是太小巧玲珑。她家就在学校附近,异常方便。天时地利都有了,晚上我俩就约在学校教学楼后面的桃树林子里见面。
那天晚上我们两个人走啊走,我下意识地在水塔下停住。幽暗的光线中,我看见朱小齐的嘴唇像是我过生日时吃的水果蛋糕上的樱桃。我的心脏在疯狂地跳,我甚至可以听到朱小齐的心也在跳动的声音。
突然传来一声大喝。一个人影站在几米开外,手电筒的光首先照上朱小齐的脸,骤然受强光刺激,她捂住眼睛。我慌忙一推,叫道:“快跑!你回家,我回去。”
狼狈不堪地奔出几米外,手电筒的光还在乱照一气,身后的人说:“我看清楚你们了,我知道你们是哪年级哪班的,跑了也没用……”但他只是喊,却没追上来。
我上气不接下气地逃回小房间,镇定下来,拿出钥匙开了小门,将门关好。我脑袋里忽然想起课本上的一句:惶惶如丧家之犬。会是哪个老师?他究竟会不会告发我和朱小齐?理所当然的辗转反侧,一晚上失眠。
第二天没课,我继续在小房间复习。捧着模拟试卷,我不住地发呆。我很想去教导处门口看看张贴栏,但又害怕真的贴了出来。
连续几天,我远远看见朱小齐,就赶紧走开。
这真是意外。第四天我躲在小房间里,听见外面有人聊天。我听见门卫大叔在讲话:“是赵老师啊!坐坐,喝口水,歇一下。”门卫大叔是个好心人,每遇到老师,都会招呼他们坐坐,休息休息。
那个赵老师回答“是啊”,接着说:“我跟你说个笑话,嘿嘿,那天晚上巡夜,遇到两个小屁孩在那儿,就是学校水塔的后面……小小年纪不好好学习,学大人谈恋爱……”
门卫大叔附和:“是啊,是啊,现在的高中生,不像话。”
这个声音不就是那天晚上的?
他说到这里,我只觉得羞愧,但他接下来的话却叫我生出恨意,“都没发育好,懂什么爱情。可惜没看清楚哪班的,不然一定找他们家长。我骗他们说看清楚他们了,让他们紧张紧张。”
我恶狠狠地抓起一支铅笔,一折为二,这算什么老师?
自然我继续大着胆子找朱小齐,把偷听到的如实转告。朱小齐一听,说:“这个赵老师我知道。哼,他就是那个刚刚从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我们学校的,还和我们班的林芳艳走得特别近。”
“那不是师生恋,难道你嫉妒不成?”我忽然笑了。
朱小齐嘀咕:“其实就是因为你和赵老师长得有点像,我才喜欢你的。”醋意泛滥了我的胸口。朱小齐看了我一眼,有点害怕,“陈柯,你干吗笑得这样阴险?”
我说我有事,先走了,回头再见。其时,我心里正暗自思量:“赵老师,有你好看的。让你恐吓我,破坏我的好事!”
没什么比谣言更好制造了。“高二(6)班的赵老师跟学生谈恋爱,我见到他们偷偷在学校角落亲嘴呢!”我神不知鬼不觉地把这话传了出去。当这个谣言沸沸扬扬传开后,许多家长也知道了,家长们给学校施加压力,要求惩罚这个老师。学生们则把目标对准林芳艳,说她真是早熟,都跟老师谈恋爱了。
我毕业那年,赵老师从市八中下放到县城了。他走的时候我们去送别,他苦笑说,不知道得罪了谁,非要冤枉他。这么大一顶帽子,简直毁了他的前途。
我很顺利地考上了心仪许久的大学。当然,也和朱小齐分手了。
青春时期的初恋,清淡得像抽过的香烟,对着灰烬什么都忘记了。
后来我只在msn上和朱小齐偶尔聊几句。她上了青岛的一所专科学校,这对她来说很值得骄傲了。
大三的时候,高中同学在网络上集体聚会。议论往事,都陷入怀旧。有个女生发言:当年高中那个年轻的赵老师,长得很帅,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才子。上课常常开玩笑,也不过才毕业,就有点贫嘴滑舌,但他特别关心贫困生的学习,农村来的林芳艳就是其中一个。林芳艳特别努力学习,常常拿着题目问上半天,我们其他的女生,看他们靠得近,特别特别嫉妒。后来不知道谁造谣说他们搞师生恋,其实根本没那回事。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他居然是一个好老师?
当晚,我对着电脑茫然了。我一直觉得我的青春岁月没什么后悔,学业爱情都不赖,但我却做了那么愚蠢的一件事情。阴差阳错的恶气与报复,轻易就扭转了两个人的命运。我感觉胸口抽痛起来。
“那林芳艳呢?”我问。
“她是当年班上的尖子生,是标兵,但最终没有考取理想的大学。后来去广州,成了打工妹,她跟所有的同学都没有联系了。一直到毕业,她每天晚上都哭,因为她放暑假回家时,观念传统的父母毒打了她,骂她不要脸。”那个女生回答说。我也终于忆起毕业的时候,她满脸绝望的表情。
我哭了。我相信自己绝对不是一个残忍的人,但我却做出了残忍的事。
我忽然觉得,懵懂的少年时,我缺了很重要的一课。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有很多事情我不会那么冲动,我应该不会做出那些事。那一课应该就叫“做人”。
(选自2014年《小小说欣赏》)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两次出现“我相信自己绝对不是一个残忍的人,但我却做出了残忍的事”, 是作者在刻意强调自己“不是残忍的人”,结构上小说首尾照应,使结构更加严谨。 |
B.“我”报复赵老师的原因是赵老师搅扰了“我”和朱小齐的约会、在和门卫谈话时挖苦“我”,并扬言如果知道是谁就要找家长。 |
C.文中“我恶狠狠地抓起一支铅笔,一折为二,这算什么老师?”短短的一句话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表达了我对老师的仇恨,同时为下文造谣诬陷老师做铺垫。 |
D.作者认为“青春时期的初恋,清淡得像抽过的香烟,对着灰烬什么都忘记了”,意在提醒高中生不要过早的谈恋爱,但同时也可看出作者做事的不负责任。 |
E.文章插入“大三时”高中同学网络聚会的情节,交代了作者当年诬陷老师的导致的恶果,引出后面作者对高中往事的忏悔。小说中赵老师和门卫对话的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结合全文分析小说中赵老师的形象特征
小说的结尾“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有很多事情我不会那么冲动,我应该不会做出那些事”,“我”都做了哪些事?“我”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也表示了忏悔,你认为“我”做的这些事可以原谅吗?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年度流行语”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苑广阔
“且行且珍惜”“你家里人知道吗?”“萌萌哒”“有钱就是任性”……
当2014年进入倒计时的时候,媒体对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网络流行语的盘点,既带给人们一种亲切感,同时又让人感觉有点淡淡的忧伤,毕竟在这些网络流行语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寿命都很短暂,随着新的一年到来,它们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语所代替,提醒着我们又一年的悄然逝去。
每一句网络流行语的背后,都往往代表着一起事件,也代表着一种情绪,所以我们可以把其看作是对过去一年的一种另类总结。虽然网友们在网络和现实中使用这些网络流行语的时候,多数以调侃、自嘲为目的,但实际上这些流行语的背后,也同样有值得我们汲取的有营养价值的东西。
比如因为影视明星文章的“出轨门”而催生出的网络流行语“且行且珍惜”,就是一句本身充满人生哲理的话。这虽然是文章的爱人,另外一位影视明星马伊琍规劝自己丈夫浪子回头的话,但应该被规劝的,何止是文章一个人呢?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恋爱虽易,婚姻不易”,所以任何人都要“且行且珍惜”。明星们的绯闻轶事不过是因为他们明星的身份而被无限放大了而已,但是普通人的婚外恋、婚外情等等,也同样会对婚姻的另一半和家庭、亲人带来莫大的伤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一地鸡毛。所以面对“且行且珍惜”这样的网络流行语,值得我们每个人反躬自省,其背后的教训也值得我们每个人汲取,进而增加自己对爱情、对婚姻、对家庭的责任感。
再比如年底才开始流行的“有钱就是任性”。其背后代表的事件是宁波市一位老人遭遇了电信诈骗,先后被骗取了几十万元,而当记者采访老刘时,老刘却说:被骗7万的时候发现上当了,当时觉得警察不会管,又想看他们究竟能骗多少钱。这则新闻引爆互联网,网友调侃:有钱就这么任性。而眼下正是各种类型的网络诈骗高发频发的时候,“有钱就是任性”恰恰是对我们的一种警示,提醒我们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媒体盘点的这些网络流行语,不管其背后代表的是什么事件,也不管其代表了网友公众一种怎样的情绪,它们都是我们这个多元、丰富而精彩社会的一种证明,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许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们回头再看看这些网络流行语,会发现不一样的意义与价值,就像我们现在看三十年前的一张老照片一样。
(选自2014年12月8日《光明日报》)下面关于“网络流行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流行语”都曾风靡一时,对它们的盘点,让人们感到亲切的同时又让人感觉有点忧伤。 |
B.“网络流行语”都往往代表着一起事件,也代表着一种情绪,因此它就是我们对过去一年的一种总结。 |
C.“网络流行语”被网友们在网络和现实中使用,多数是以调侃、自嘲为目的。 |
D.“网络流行语”是我们这个多元、丰富而精彩社会的一种证明。 |
下列各项中对“且行且珍惜”这一网络流行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是影视明星马伊琍用来规劝自己丈夫文章浪子回头的,后来成为网络流行语。 |
B.这句话本身充满了人生哲理,因为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恋爱虽易,婚姻不易”,所以任何人都要“且行且珍惜”。 |
C.这句话提醒人们普通人的婚外恋、婚外情等等也同样会对婚姻的另一半和家庭、亲人带来莫大的伤害,就不要无限放大明星们的绯闻轶事了。 |
D.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个人反躬自省,汲取教训,进而增加自己对爱情、婚姻、家庭的责任感。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年度流行语,虽然寿命都很短暂,但也有值得我们汲取的有营养价值的东西 |
B.网络流行语的新旧交替,可以看做是在提醒着我们又一年的悄然逝去。 |
C.这些网络流行语,深刻的影响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它们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
D.网络流行语就像过去的老照片,再过一段时间,就一定会让我们发现不一样的意义与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