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晓、陈笛:
今年你们分别是15、13岁了,正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特别是文化观、人生观,这些观念最后将影响你们整个人生的经历、幸福、价值……在此之际,我想跟你们交流一些我和你妈妈的想法、愿望。
首先,我要说,你们一生幸福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和指望,长大后你们做任何事情都应以是否让自己幸福为标准。一般的中国父母都会跟小孩强调“孝顺”、也指望着小孩长大后抚养他们,所谓“养子防老”。许多父母,或说整个中国社会,都以子女是否“孝顺”来评判子女的“好坏”。你们千万不要有这种包袱,我们真的不希望你们这样想。
说实在的,我和你妈妈已经买好退休基金、医疗保险、投资基金,甚至也买好长期护理保险,如果我们老了不能动、需要他人长期护理,那么,保险公司可以支付护理费用。等我们老了,我们要么雇人照顾,要么就去养老院。总之,我们会在经济上做好各种安排,等年老后不用你们“孝敬”回报,我们不会成为你们经济上的任何负担。我们这样做,不是因为担心你们不“孝顺”,而是我们太爱你们,太在乎我们成为你们的负担,你们的幸福是我们唯一的指望,这包括尊重你们长大后选择职业、选择男友的自由。
等你们长大成家后,也希望你们教育自己的子女这样做,要一代代自己在经济财力上独立、自立,维护自己的尊严!说白了,我不想看到你们把生子养女看成是一种利益需要,把子女当成养老避险的工具!在自己选择怀孕、生孩子之前,你必须问自己:是不是因为热爱小孩、热爱生命、热爱人之情才要怀子育女?因“养子防老”而生子的行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自私!
(文章有删改)
文中加点的“这样”指代什么?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说:“我要说,你们一生幸福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和指望,长大后你们做任何事情都应以是否让自己幸福为标准。”“幸福”,是2011年春天中国最热的两个汉字。请结合现实生活浅谈你对幸福内涵的理解。
                                                                              
结合文本内容,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人可以貌相
①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其实,在很多时候,人是可以貌相的。佛教经典《无常经》里说“相由心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一个人的修养、境界、胸怀、见识与作为可以从一个人面相中看出来。
②相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信息,或者说,相貌与能力等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度。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往往暴露了他的人生密码。人因性情之别,在天长日久的岁月磨砺中,必然因习惯性的表情重复,而在面部留下难以隐藏的痕迹。人生的种种际遇,久而久之会作用于人的容貌气质,加重一个人相貌上的优势和劣势。对此,有许多成语形容这种外在的表象,如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笑容可掬、冷若冰霜、贼眉鼠眼、鬼头鬼脑、凶相毕露、杀气腾腾等等,不一而足。一个面如核桃,愁眉不展的人,他的人生之路必然不会如意到哪里去,他的心境也一定很糟糕。相反,一个人如果红光满面,气宇轩昂,他的事业之途一定平坦遂意——这决不可能是上帝的特别眷顾——他的表象正透露着他的人生密码。
③南朝的刘义庆在他的《世说新语·容止篇》里,讲了一则故事,魏王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者,自认为自己形貌丑陋,很难在远方来的使者面前称雄,便让魁梧英俊的崔季珪代替自己坐着,他本人则握着刀站在坐榻旁边。接见完毕,派人去问使者:“你看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者答称:“魏王严正的仪容,令人非常敬仰。然而坐榻边握刀站立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作为英雄豪杰,志向高远,尽管扮为侍卫,但其眉宇间流露的逼人英气,仍然无法遮掩。
④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人的外表是表现内心的图画,相貌表达并揭示了人的整个性格特征。” 诚然,芸芸众生,性情各异,相貌有别。简单地以貌取人有失偏颇,但在一定程度上讲,一个人,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就有一张什么样儿的脸。林肯说,在四十岁以前,相貌是父母给的,到四十岁以后,人就要对自己的容貌负责。
⑤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先天的相貌,那么,就让我们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心境。与其通过借助衣着打扮化妆整容来费尽心机地修身,不如用知识、智慧以及仁慈、爱心、宽容、教养等美德修心。这种由内而外所散发出来的优雅高贵气质,会让你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的人。
本文借“相由心生”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用简洁语言加以概括。
第④段加点的词“在一定程度上讲”能去掉吗?为什么?
对本文举例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第②段举例都用概述,第③段举例则详细叙说了曹操的故事,这样不同的举例表达形式,使行文富有变化。
B.第③段之所以详细叙说曹操故事,是因为曹操是历史名人,家喻户晓,具有典型性,增加说服力。
C.第③段详细叙说曹操故事,生动有趣地证明了“相由心生”的观点。
D.议论文的举例是很有讲究的,举例论证时,只能用概述性语言表达。

林肯说“在四十岁以前,相貌是父母给的,到四十岁以后,人就要对自己的容貌负责。”林肯这句话想强调什么?
你能举我们学过的鲁迅先生作品中一个例子来证明作者的“相由心生”的观点吗?

父亲是一条鱼
元宵前后和阳春三月,是父亲最忙碌最苦累也最欢快的日子。
在这段时日里,母亲帮着父亲煮大锅大锅、鲜鲜嫩嫩的鲤鱼招待那些买鱼苗的客人。酒足饭饱后,父亲才根据买主对鱼的尺寸、数额,心花怒放地开价出售鱼苗。在一阵友好的不太经意的讨价还价后,父亲便依依不舍地将精心喂大的各种鱼苗卖给这些鱼客。此刻,只见父亲满脸的欢悦将往日的辛劳困倦镀得铮亮。待来家里求购的客人逐渐稀少后,父亲只好一个一个地方去赶鱼市,这些小镇集市,最近的也离我家有十余里,远则三四十里。父亲鸡叫头遍就起床放水干池,将鱼捉进鱼盆里,然后打着手电筒,顶着寒雾冷露去赶集。两只比米筛还要大的鱼盆将干瘦细小的父亲夹在中间,仿佛不是父亲挑着它们,而是他们拥着父亲在行进。待到池里的鱼苗卖完,我家屋角落里早就积了一大堆已磨成草筋的烂草鞋……
 接下来,父亲又要着手为幼苗培植而忙碌不休。父亲精心修整好鱼池,买回鱼苗后,父亲就开始像喂养婴儿般悉心照料。父亲每天一大早就下到池里,用木耙将宁静的池水搅动,然后泼洒肥水,早中晚三次。这些幼鱼在父亲精细料理与守候中逐渐地长到寸许两寸粗细。待布谷鸟在我的家乡山野不知疲倦的婉转啼鸣时,父亲便浴着三月的阳光和布谷鸟清丽的音韵悠然端坐于屋前的枣园里,用一只精致的小碗将脚盆里的小鱼按照鱼种分门别类地舀进一只只鱼盆里。然后,父亲挑着鱼盆在暖融融的阳光下穿过一个又一个村庄。在父亲拖着悠长的声调沿村叫卖时,布谷鸟的叫声也在春光里此起彼伏。
  我没有想到,那年秋天,父亲那如同阳春三月布谷鸟鸣唱般的叫卖声,竟然成了他撒在我家乡那些村庄的一曲绝唱。父亲去世的两个月前,我回去看望过我的父母。母亲告诉我,早几天,父亲去给姑奶奶做生日,穿着我的皮鞋,显得特别高兴。我很纳闷,我没有什么皮鞋留在家里啊。母亲就从父亲的床底下拿出一双棕色的皮鞋。看到这双皮鞋,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这是我早已丢弃的一双皱巴巴的皮鞋,父亲竟从屋外捡回来,还喜滋滋地穿着去给姑奶奶做生日,那么炫耀!那么得意!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这时我才想起,父亲一生赚了那么多的钱,对到我家来买鱼苗的所有人都是那么大方,那么舍得花钱招待,却从没想过要给自己买双皮鞋。
  离家那天,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我最后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那一次,父亲站在鱼池边,和我说着他已经说了很多遍的话,要我多写信回来,要我好好工作,要我冷了多穿衣……可现在我想听父亲那些重复啰嗦的话却再也听不到了。
父亲离我而去了,我好想再读读父亲,读读父亲在生命的轮回路上是沧桑依旧还是宁静如莲。父亲走进了另一片水泽,父亲站在那片水泽的边缘或许正凝望着一条向他走近的鱼。我彷佛觉得,父亲一定化作一条水中游动的鱼,只要这世上还有一滴水,父亲就永远活在水里。
题目“父亲是一条鱼”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①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
②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渔池边还不愿转身,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
第三段中写阳春三月的布谷鸟,其作用是什么?
请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作赏析。

坐在最后一排
①上小学时,我一直是个自卑的女孩,因为丑,因为笨,因为脾气倔强、性格孤僻和同学们合不来……每次调座位,老师都把我安排到最后两排,只因为班上有好学生才有资格坐前排这个不成文的规定。到后来,虽然我个子很矮且是全班视力最差的一个,但我索性赌气似地主动要求老师把我固定到最后一排去。
②坐在最后一排的几乎都是调皮男生,我和他们无话可说,要想听课却又看不清黑板上的板书,所以每次上课,只是呆滞地盯住黑板做一些毫无意义的遐想。
③后来,班主任调走了,年轻漂亮的白老师接任。她说她对每个同学的情况都能知道得明明白白。我不屑地瞧着她:她真有那么大神通?她会知道我近视吗?她知道我是赌气坐最后一排吗?她会知道……
④没想到过了几天,她竟真的注意到了我。
⑤那天语文自习课上,我摊开练习本做题,其实我只做造句和一些想象性的题。我正噙着笔胡思乱想,一只手伸过来抽走了我的练习本:“小脑瓜想什么呢?”从未享受过如此“待遇”的我禁不住心头一暖,但还是老实地趴在桌上,胆怯地听着她翻阅的声音。
⑥过了世界上最漫长也是最短暂的几分钟,我畏惧地等待着习惯性的雷霆暴怒,却惊奇地听见她轻柔的笑声:“非常好,很有想象力。‘花骨朵们在树枝上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多有灵性啊。可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脚步’呢?”
⑦“有时候春天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第一次受到了如此嘉奖,我顿时大胆起来。
⑧她没有说话,轻轻拍拍我的头,走上讲台用我的练习本讲起了造句。那半个小时使我第一次感到快乐、幸福、晕眩和陶醉。直到下课后同学们纷纷向我借练习本时,我才如梦初醒,惊慌失措地把练习本塞进书包里,要是让同学们看见那大片大片的空白,我该多丢人哪!于是我连夜把没做的题全部认认真真地补上了,通宵未眠。
⑨以后的日子里,白老师特别注意查阅我的作业,关切地询问我其他学科的情况,还抽空给我讲一些浅显的文学知识。A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在我身后停下时,每当她弯下腰接近我低低地说话时,每当她带着微微的笑容慢慢离去时,我都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快乐。我这才发现,我以往的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是多么无知而愚蠢,我的虚荣和脆弱让我受到伤害是罪有应得,因为我从来就没有积累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可以引以为荣的资本!——我只配坐最后一排。
⑩在我笨拙勤恳的努力下,我的各科成绩很快进步起来。可是由于近视看不清板书,仍给我的学习造成了一些不大不小的障碍,但我没有告诉老师,B我有什么资格向老师提要求?
⑾一天,白老师在我旁边听数学课,她因没课本而和我一起合看。她看到我把黑板上的“8”写成“3”才知道我的近视。
⑿过了一段时间,白老师宣布进行语文测试并声明:“前五名有奖。”一向对考试毫不在意的我也禁不住跃跃欲试地忙碌起来——就是不获奖也要有进步啊!
⒀“第一名,乔小叶!”白老师大声念道。
⒁天哪!我是第一名!我愣住了。
⒂“这次考试,同学们普遍不错。特别是乔小叶,坐在最后一排,眼睛还近视,可她不怕困难努力进取,终于取得好成绩。我不但要给她应获的获品,还要给她一份特别奖励——坐在第一排中间座位上!希望同学们向乔小叶学习,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
……
(选自《读者珍藏版•我的故事》有删改)
请从第⑨⑩加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指出修辞方法,并从修辞运用方面来说说表达作用(先写明句子序号再答题)。
请根据作者的思路来说说这篇文章为什么用“坐在最后一排”为题目。( 2分)
第③段开头说“年轻漂亮的好老师”,可没有具体描写,请你根据加点词语在下面为白老师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不超过60字)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来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来:“那就赶紧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走,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
第①段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是根据哪些语句知道的?
第①段的“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句中的“无常”是什么意思?本段中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是什么?
“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这句话中,加点词的作用是什么?
文中加横线的三个句子反复写母亲“悄悄地”“出去”“进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文章结尾处写“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请补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的内容。
本文可分为三段,用“‖”在下面划分。
①②③④⑤⑥⑦

阅读张梅的《天地间一株麦子》一文,回答小题。(18分)
所以,麦子是经冬的庄稼。
我觉得麦子更是一部生命的史诗。
麦子伴着秋霜种下,经过寒露的浸泡,在万物萧疏的季节里,她却独自将生命的绿色抹在空旷寂寥的田野,成为农人冬日里的诗行。因此,小麦是生命的悖反。在严冬中仍没有停止生命的跋涉,在雪被下演绎着一个冬天里绿色的神话,成为生命的另类。
在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初春,返青的麦苗最先将生命的信息传递出来。一场春雨,几阵春风,走到麦田里,似乎能听到小麦拔节的声音:劈啪,劈啪……令蜷缩一冬的人们不由得心潮澎湃、血管贲张。
馈我一粒种子,便有万粒归仓;贻我一丝春雨,便能忘我生长。麦子似乎要急于回报农人,以接青黄。
所以,麦子是一种懂得感恩的庄稼。
麦子扬花了,田野里便熏蒸着馥郁的麦香。清新绵长,似融进千年岁月的佳醪,浓而不醉,使人神清气爽——这便是麦花的清香。然而,你见过麦子的花儿吗?即使麦田如海,也望不到一丝花痕,因而人们很少记起咏赞麦子,而把目光投向了那些招摇的花儿:油菜花的绚烂铺张、桃花的矫情妩媚……
麦子花即实,实即花,花实一体。为了成熟,她连美丽也省略了。
然而,你也不必叹惋忧伤,因为它已将生命里最浓重的一笔在最后宣泄出来。你看,那如阿尔的阳光一样灿烂,如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一样摄人心魄的金黄,才是生命的颜色。它张扬而不失厚重,辉煌而不显娇媚。
然而,麦子美丽的极点又是生命的终点!
布谷鸟叫了,黄鹂叫了,五月是农人的节日。
农人蘸着月光在磨刀石上磨起悬了一年的镰刀,磨成一弯新月,映着月光试一试刀锋,刀刃遂将月光斩断,簌簌落了一地。
中午,割麦人一般是不回家的。麦海无边,麦粒爆裂。太阳火一般地炙烤,急于归仓的小麦哪容得下农人喘息,割麦人只好嘟囔一句:“火里麦啊!”
此后,便是上场、脱粒、晾晒、收仓。
啄木鸟敲响林子的寂寥,古老村落的舂声也应声而起,从千年而下,悠长、邈远。现在,这种舂具虽然已为现代先进的机械所代替,成为博物馆里的悬挂,但这千古的舂音却如我心脏的律动,同频而跳。
将水发过的黄澄澄的麦子放到石臼中,在舂杆的起落中,掌舂人肃穆、矜持。那不是一般意义的劳作,而是在进行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仪式。
至今,在许多农村,还保留着上新麦坟的风俗。在夏至前后,新麦下了场、入了仓后,将新麦磨成面,选最好的雪白头遍面做成面食。用新出笼的白面馒头或者刚出锅的水饺,来祭拜天地和亡人,表示吃上了新粮。在农村,只有吃上了新粮,才算实实在在地踏进了生命的另一个年头。
月华如水。麦子如一位思想者在月光的点化下肃立、沉默,一肃立就是千古,一沉默就是万年。无需用语言表达,麦叶轻扬,麦穗昂首,一切皆在神与神的相遇间。
我至今才明白:万物皆有神思,都是田地间的精灵。
再一次置身麦田,屏息、凝神,刹那间,我感觉双脚扎根,双臂舒展,自己也成了天地间一株麦子。
作者写“麦子更是一部生命的史诗”,是按怎样的顺序行文的,请具体说明。(4分)
文中画线句中的“我”指的是谁?作者这样变换人称有什么好处?(4分)
文末说“自己也成了天地间一株麦子”,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你从文中“我至今才明白:万物皆有神思,都是田地间的精灵”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6分)(不少于两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