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如图所示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请回答问题。

(1)DC细胞能通过________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入细胞内,将其分解;同时,免疫调节也可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功能。
(2)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T细胞外具有________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称为细胞间的________。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状细胞外还有________等。
(3)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它产生的________可作用于已被抗原刺激的________细胞,并促进其增殖分化。
(4)DC细胞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癌症患者的治疗,癌细胞是正常细胞中的________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发生突变产生的,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分子会________,从而容易扩散和转移,给彻底治愈带来困难。DC免疫疗法是通过采集患者自体的外周血液,在体外诱导培养出大量DC细胞,使之负载上肿瘤抗原信息后再输回给患者。这些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可诱导T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________精确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还能使机体产生免疫记忆,具有防止肿瘤复发的功效,该免疫过程属于________免疫。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为了更好地揭示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可用猴进行科学实验(如右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猴右手指受到电刺激时,会产生缩手反射。在此反射的反射弧中,神经冲动是   向传递的。头部电极刺激大脑皮层某区域引起猴右手运动,其兴奋传递过程是:中枢兴奋→传出神经兴奋→神经末梢释放          →后膜电位变化→右手部肌肉收缩。
若某动物离体神经纤维在两端同时受到刺激,产生两个同等强度的神经冲动,两冲动传导至中点并相遇后会   
(2)实验猴受到寒冷刺激,皮肤温度感受器兴奋,经传入神经引起        兴奋,导致     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稳定。此调节方式为       
(3)实验猴对屏幕上呈现的某些影像会产生明显的应激反应。在受到多次此类影像刺激后,猴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症。产生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导致了糖代谢异常。
(4)猴大脑皮层下的某区域出现病理性损伤后,表现为日排尿量异常增多、饮水剧增。推测脑内     区域被损伤,引起了     缺乏。

马拉松长跑是一项超强体育运动,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是    调节的结果;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    的特点。
(2)出发后体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在较高水平上维持相对稳定,这是    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途中运动员会大量出汗,造成血浆的    升高,故应及时补充水分。
(3)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控制该行为的中枢部位是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请据图回答问题。

(1)某人一次性饮1 000 mL 清水,1 h内尿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        降低,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减弱,导致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减少,其轴突末梢释放的       ,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    ,使水重吸收减少。饮水1 h后,通过图中a所示的    调节机制,尿量逐渐恢复正常。
(2)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体内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其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增强,其末梢内    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    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     分解,抑制    分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需要。

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下列材料用具,探索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材料用具:刚生长一年的某种植物枝条、20mL试管、10mL浓度为10-7mol/L的2,4-D溶液、10mL移液管、1mL移液管、蒸馏水、完全培养液(能满足枝条正常生长的营养需求)
实验数据记录表:

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2,4-D浓度(mol/L)
0
10-15
10-14
10-13
10-12
10-11
10-10
10-9
10-8
10-7
生根平均值(条)
2.0
3.8
7.2
9.4
15.1
20.3
17.3
7.3
2.3
1.3

请分析回答:
(1)探索课题是
(2)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配制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各9mL。请根据配制方法说明对2号试管的具体操作步骤:
②为了增大该植物枝条与2,4-D溶液的接触面积,对该植物枝条的处理是将其下端削成
③用2,4-D溶液处理该植物枝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④枝条经2,4-D处理后用进行培养。
(3)实验观察:实验的观察指标除表中所列外,还可以是
(4)结果分析:由记录表可得出结论:

莠去津是一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它是广泛使用的除草剂之一。
⑴莠去津的作用机理之一是阻断光反应中的电子传递过程,影响NADP+形成,进而影响在中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最终抑制杂草生长。
⑵从使用去津的农田中,选到了能遗传的耐莠去津杂草,将它与敏感型植株杂交,结果见下表:

杂交亲本
后代中耐药型植株比例(%)
后代中敏感型植株比例(%)
耐药型♀×敏感型♂
100
0
敏感型♀×耐药型♂
0
100

由表推断,控制该耐药性状的基因位于

据图回答:
①由于莠去津的作用,在长期使用莠去津的土壤中可能含有目的菌。
②下图是A-C瓶中三类细菌的最大密度柱形图。由图推断,从A瓶到C瓶液体培养的目的
;甲类细菌密度迅速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从A瓶中应选择细菌生长处于期的菌液加入到B瓶中,培养效果更好。
③在固体培养基中,无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有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据此可筛选出目的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