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19世纪的英国提倡自由贸易并非是受经济学启发为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谋利的行善之举。这表明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是基于
A.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 B.强大的工业实力 |
C.推动全球贸易发展 | D.国际贸易准则 |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下列选项与孙中山的这段话不符的是()
A.孙中山放弃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
B.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转化,由效法英美转向以俄为师 |
C.孙中山改旧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 |
D.孙中山有了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初步想法 |
“自权利之祸于人心,破家族,削亲权,乱男女,蔑尊卑长幼,尽弃吾中国数千年之礼俗教治,而从事于其所谓平等自由之说。”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守旧势力对哪一历史事件后社会变迁的不满
A.鸦片战争 | B.维新变法 |
C.义和团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明朝后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提出要“打倒孔家店”,三种观点在本质上()
A.是自相矛盾的 |
B.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
C.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
D.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偏激 |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为了不让这棵大树“树墩”继续“萌发”,有识之士掀起了 ( )
A.维新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李大钊说:“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也,……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此话反映李大钊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是 ()
A.各有特色 | B.扬中抑西 |
C.无法相通 | D.扬西抑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