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革”时期进出口贸易表(单位:亿美元),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
进出口贸易总额 |
比较 |
| 1969年 |
40.3 |
比1966年下降12.6% |
| 1973年 |
100 |
比1972年增长74.2% |
A.中国经济实现了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B.国内政局、政策影响进出口贸易变化
C.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推动进出口贸易增长D.中美建交影响1973年进出口贸易变化
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几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奇迹般的聚起座座金山……”邓小平1979年画的这个圈是指
| A.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经济特区 |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
| C.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 D.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历史现实,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
|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
1947年上海《大公报》连载漫画《三毛流浪记》,作品揭示了流浪儿童的苦难生活,三毛对当时中国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某国商品感到疑惑不解。这些外国商品最有可能来自
| A.日本 | B.英国 | C.苏联 | D.美国 |
有人说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业上的革命”。这里“商业革命”的含义是指
| A.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 |
| B.欧洲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贸易联系加强,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
| C.商业的繁荣促成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
| D.商业的繁荣带动了生产技术的革新 |
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宗教 |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
| C.黄金是外交政策的重要手段 |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