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众多的英雄豪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不可磨灭的烙印”主要是指( )
| A.罗马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
| B.罗马法成为近代欧洲法律的源头 |
| C.罗马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 |
| D.罗马建成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 |
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
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
| A.十月革命的影响 | B.民族主义的高涨 |
|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
1902年前后,梁启超率先主张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以下说法最符合材料的意思是
| A.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开始形成 |
| B.维新派认识到革命共和才是救中国的正确出路 |
| C.维新派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不能救中国 |
D.梁启超开始接受 民族主义“排满”的口号 |
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中国的“四千余年大梦”是什么?
| A.中国事实上沦落为西方列强的“夷狄” |
| B.中国构建民主、平等的近代民族国家愿景 |
| C.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强国梦想 |
| D.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天下共主”“天朝上国”的迷 |
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 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
|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 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
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 A.百日维新 | B.戊戌政变 | C.清末新政 | D.预备立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