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在印度输往中国的货物中,棉花退居次要位置,鸦片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重要的东西。鸦片在中国有很好的销路,保证了英国有足够的白银购买中国茶叶,而中国由茶叶所得外汇又全部流进了印度以购买鸦片。正好这一时期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进口棉花,印度棉花于是大量运至英国。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最清晰简洁的路线图是:英国将印度的鸦片出口到中国,英国从中国进口差压到本国,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到印度。这个路线图的要点是,每个环节都由英国人控制。
英国—印度—中国之间的三角贸易在近代国际贸易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在这个三角贸易中,英国居于主导地位,因为三角贸易的形成完全是英国人操纵的结果,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中国应该是居于中心地位,因为其中两种关键商品茶叶和鸦片皆与中国有关;印度则只不过是英国人手中利用的工具而已。
——摘编自仲伟民《茶叶和鸦片在早期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观察19世纪中国危机的一个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儒家学说取得了非凡成功。一个原因,它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平等所作的辩护,很受统治者和富人欢迎。而且,其高度的道德原则为现状提供了较纯粹的世袭权力更牢固的基础,从而,对改善政治和社会关系起了不断的促进作用。儒家学说取得成功,还因为它合乎时机。它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作了合理说明。结果,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关于儒家学说取得成功原因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有关史实进行评析,史
论结合。)
(25 分)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
“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
——《列宁全集》第41 卷
材料三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6 分)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和列宁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4 分)
(2)材料三中“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 分)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
点。(12 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疾,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鲁迅《电的利弊》
材料二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大的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了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作用的不同之处。
(2)分析形成不同之处的原因。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四大发明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国学热”的出现,是由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问题引起的,而民族的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因此在对过去的盲目“反传统”的反思中考虑到如何传承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并使之在新时代得到更新。……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学说和“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人和自然’是一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很相近。有鉴于孔子和孔子思想在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有见识的中国学者认为,要复兴中国文化传统,就必须恢复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人为地割断自身民族文化的民族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儒家的“仁爱”精神不正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倡“第二次启蒙”的“关心他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这很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前现代”的思想宝库中确实包含着若干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对克服“现代性”可能发生的弊病起消解作用。
——汤一介《中国的启蒙》
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华民族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复兴来支撑 。”的观点。(11分)(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董仲舒在所《举贤良对策》之第三策中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我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三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为什么认定儒家思想可以成为国家根本的指导思想?
(2)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后,其地位并不是稳如泰山,请指出古代史上儒家思想遇到的主要挑战。(4分
(3)儒学家们是如何应对上述挑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