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项脊轩志(节选)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顾视无可置者
(4)小鸟时来啄食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刘禹锡认为判断“陋”与“不陋”的标准是什么?按照刘禹锡的标准,归有光笔下的项脊轩是不是陋室呢?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段,作答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 是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是时期伟大的 家,教育家。
划分下面句子的节奏,只限两个停顿。
温 故 而 知 新,可 以 为 师 矣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人不知而不愠()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③学而不思则罔()④诲女知之乎()翻译句子。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讲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为人处事等方面的道理。
请从选段选择一例,结合自己的经历,就某一方面阐述的道理谈谈对自己的启迪。
例:
启迪: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
①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②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③闾(lǘ)里:乡里。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夫人以荻画地 (用) | B.教以书字(书籍) |
C.或因而抄录(有时) | D.及其稍长(等到) |
翻译句子
惟读书是务。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什么原因?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儿竞走取之(跑 ) | B.惟戎不动(只有 ) |
C.人问之(它,指“道边的李子” ) | D.取之信然(确实这样) |
翻译下面句子。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你读了本文有什么感受?
请概括王戎具备了哪些良好素质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何易于尝为益昌①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
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②,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日:“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注释】①益昌:县名。②腰笏:腰里插着笏板。笏,笏板,古时大臣上朝时用来记录君王旨意的物品。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多从宾客歌酒( ) (2)引舟上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何易于没有“索民挽舟”的原因是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对何易于亲自引舟这一行为,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表现他“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刻为百姓的精神。 |
B.他身先士卒,希望能对百姓起模范带头作用。 |
C.这是他为了讨好上司而故意做出的姿态。 |
D.他身为属令,无所事事,火材小用,未尽其责。 |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第一段中“懿笑而不信”,司马懿为什么“笑”?
说说司马懿心理变化的过程。
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计,是因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