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3分)
吏道
【元】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虞宫,厥可稽已建:管理。
B.而天下受其赐阴:暗中。
C.亦并为食以代其耕缘:靠着。
D.二帝三王天下之道平:治理。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后世以所害民者牧民但刘日薄西山
B.率虎狼牧羊豕,望其蕃息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人乱也,由夺其食徒慕君高义也
D.今之民不能自食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2)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第Ⅰ卷文言文中,作者认为后世官吏与古时官吏的区别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与方正学书
王叔英
仆于执事别十余年。其间情慕之浅深,书问之达否,曰事之细者耳,姑置之不足道也。惟执事之身,系天下之望。士之进退、天下之幸不幸与焉。侧闻被召,计此时必已到京.获膺大任矣。兹实天下之大幸也,故敢有说以进于左右焉。
凡人有措天下之才者固难,自用其才者尤难。如子房之于高祖,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之于文帝,未能自用其才者也。何则?子房之于高祖,察其可行而后言,言之未尝不中,高祖得以用之,而当时受其利。故亲如樊、郦,不可得而问;信如平、勃,不可得而非;任如萧、曹,不可得而夺。此子房所以能自用其才也。贾谊之于文帝,不察其未能而易言之,且又言之太过,故大臣绛、灌之属,得以短之。于是文帝不能用其言,此贾谊所以不获用其才也。方今圣天子求贤用才之意,上追尧、舜,固非高祖、文帝可比;而执事致君泽民之术,远方皋、夔,亦非子房、贾谊可伦。真所谓明良相逢,千载一时者也。将见吾君不问则已,问则执事必能尽言;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致斯民于唐虞雍熙之盛者,在是矣.岂非天下之幸欤!
虽然,天下之事固有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亦有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如夏时、周冕之类,此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也;如井田、封建之类。可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也。可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易;难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难。从之易则民乐其利,从之难则民受其患,此君子之用世。贵乎得时措之宜也。执事于此,研诸虑而藏诸心者非一日矣。措之犹反掌耳,尚何待于愚言之赘哉!然仆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不能无言于左右耳。
夫人情爱其人之深,而虑其患之至者,必救其失于未患之先。苟待其既失而后救之。是乃爱之浅而虑之疏也,其得为忠乎?天下知执事之深,爱执事之至,如仆者固多矣,窃谓忠于执事,未有能有过于仆者,伏惟稍垂察焉。
(注:方正学(1357—1402),即方孝孺,明初著名学者。“正学”是他的书斋名。)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问之达否达:达到,收到
B.言之未尝不中中:符合
C.故大臣绛、灌之属,得以短之短:轻视
D.而执事致君泽民之术泽:施恩泽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述能做到“时措之宜”的一组是(3分)
①贾谊之于文帝,未能自用其才者也
②子房之于高祖,察其可行而后言③文帝不能用其言
④如夏时、周冕之类,此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也
⑤如井田、封建之类,可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也
⑥可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易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孝孺被召进京将担大任,作者为此冒昧地写信给他,向他进言。
B.贾谊不像张良那样有人缘,得时势,受恩宠,因而处处受到排挤。
C.作者从历史经验的角度规劝方孝孺要从实际出发,不要泥古不化,使百姓遭殃。
D.作者极谦卑地表达自己对方孝孺的耿耿忠心,委婉地提醒方孝孺要防患未然。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侧闻被召,计此时必已到京,获膺大任矣。
(2)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
(3)夫人情爱其人之深,而虑其患之至者,必救其失于未患之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共19分)
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笃信,褊躁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多生瞋。及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
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扁舟往来山寺,随身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也。”
天宝中,郢人酺【注】于沧浪道,邑吏召子为伶正之师。时河南尹李公齐物出守见异,捉手拊背,亲授诗集,于是汉沔之俗亦异焉。后负书于火门山邹夫子别墅,属礼部郎中崔公国辅出守竟陵郡,与之游处,凡三年。
洎至德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与吴兴僧皎然为忘年之交。少好属文,多所讽谕。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忌之。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南,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并贮于褐布囊。
上元辛丑岁,子阳秋二十有九。(节选自《陆文学(羽)自传》,有改动)
【注】酺:设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愆:罪愆,罪过
B.洎至德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洎:及,等到
C.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感激:有所感动而情绪激发
D.并贮于褐布囊褐:粗布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陆羽特立独行的一组是(   )
①为人才辩笃信,褊躁多自用意
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
③常扁舟往来山寺,随身纱巾……
④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
⑤李公齐物出守见异,捉手拊背,亲授诗集
⑥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南,作《天之未明赋》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羽虽然相貌丑陋,还有些口吃,但多才善辩;虽然气量狭小,性情急躁,自以为是,却能听规劝。
B.陆羽在苕溪时常独行山野,吟诵佛经、诗文,兴尽则号啕而返,因而楚地人把他比做当代的接舆。
C.陆羽在天宝年间被任命为伶人的老师,河南太守李齐物觉得陆羽与众不同,便把自己的诗集给他。
D.陆羽因躲避战乱逃到江南之后,常写文章对社会现实加以讽刺或劝谕,因此遭到世俗之人的嫉恨。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耳,无所回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方苞,字灵皋,江南桐城人①。笃学修内行,治古文,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康熙三十八年,举人。四十五年,会试中试,将应殿试,闻母病,归刁侍。五十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劾编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孑遗录》有悖逆语,辞连苞族祖孝标。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五十二年,狱成,名世坐斩。孝标已前死,戍其子登峄等。苞及诸与是狱有干连者,皆免罪入旗②。圣祖夙知苞文学,大学士李光地亦荐苞,乃召苞直南书房。未几,改直蒙养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诸书。六十一年,命充武英殿修书总裁。
苞屡上疏言事,尝论:“常平仓谷例定存七粜三。南省卑湿,存粜多寡,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年饥米贵,有司请于大吏,定值开粜,未奉檄不敢擅。自后各州县遇谷贵,应即令定值开粜,仍详报大吏。谷存仓有鼠耗,盘量有折减,移动有运费,粜籴守局有人工食用。春粜值有馀,即留充诸费。廉能之吏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下部议行③。又言民生日匮,请禁烧酒,禁种烟草,禁米谷出洋,并议令佐贰官督民树畜,士绅相度浚水道。又请矫积习,兴人才,谓:“上当以时延见廷臣,别邪正,示好恶。内九卿、外督抚,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先试以事,破瞻徇,绳赃私,厚俸而久任著声绩者,赐金帛,进爵秩。尤以六部各有其职,必慎简卿贰,使训厉其僚属,以时进退之,则中材咸处矜奋。”
乾隆初,疏谓:“救荒宜豫。夏末秋初,水旱丰歉,十已见八九。旧例报灾必待八九月后,灾民朝不待夕,上奏得旨,动经旬月。请自后遇水旱,五六月即以实奏报。”下部议,以五六月报灾虑浮冒,不可行。
(节选自《清史稿·方苞列传》)
注:①今安徽桐城人。②给旗人做奴仆。③皇上把此事交给相关部门商量去办。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

A.狱成,名世坐斩坐:定罪,入罪
B.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囿:局限,拘泥
C.又请矫积习,兴人才矫:纠正
D.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 举:举例,说出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年饥米贵,有司请于大吏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先试以事,破瞻徇,绳赃私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乃召苞直南书房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苞本来要参加殿试的,可是因为母亲生病,便回家侍奉,后来因替戴名世的书作序而受到牵连下狱。
B.关于国家粮仓存粮的问题,方苞认为应当因地制宜,遇到米价上涨,应及时开仓卖米,然后再上报。
C.在兴人才方面,方苞提出,皇上应定时在朝廷上接见大臣,当面奖善罚恶,提拔有才的臣子,对六部的官员就要奖赏。
D.方苞的屡次上书言事,他的很多意见都被皇上采纳了,但是他要求五六月即报水旱之灾的建议并未被采纳实行。

(1)请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2分)
廉能之吏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
(2)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4分)

2)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4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选自《三国志》)
注:①雩娄( yúlóu) 今河南商城县东北部、固始县南部,安徽霍邱县部分地区。②燠(yù)休,亦作“ 燠烋 ”,亦作“ 燠咻 ”。优恤;抚慰。③司马宣王:即司马懿。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引:率领
B.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绪:残余的,遗留的(事业)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夺:改变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微:如果没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
B.过领汝南兵以解围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C.妄引之耳但见亡国之语耳
D.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⑥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能直言进谏,虽多次触怒人主,但始终都为人主所器重

断句和翻译。
(1)给阅读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划分开即可)。
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2)把阅读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
②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筦,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刬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刬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 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民不知役。改锦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是时故相国裴公出镇锦州,独能嘉易于治。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此。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止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于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膺命举贤,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狱无系民,民不知役 役:徭役
B.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厚:增加
C.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引:牵拉
D.止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绳:绳子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易于挺身为民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易于必召坐与食今王与百姓同乐

用斜线(/)给文中打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B.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C.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D.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2分)
(1)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4分)
译文:何易于说:“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让你们承担罪名。”(宁、毒、尔曹各1分,句意和表达各1分。)
(2)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此。
译文:(裴公)曾经下到罗江去视察他办理公务,(看到他)带的前导和随从不超过三个,他就是这样清楚地知道何易于的廉洁俭约的。(观、道、廉约各1分,句意和表达各1分。)
(3)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
译文:皇上设立考绩制度来勉励官吏, 可是何易于仅仅考到中上级,这是为什么呢?(上下考、勉、止中上各1分,句意和表达各1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