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隔窗相望
贺点松
一棵梧桐树的阴影下,蹲着一个黑瘦的中年汉子。他上穿一件皱巴巴的衬衫,下穿一件脏兮兮的黑裤子,脚上一双“踢死牛”布鞋,没穿袜子。他不断地取下脖子上的短毛巾揩额上、颊上大颗大颗的汗珠。他的脚旁放着一只鼓囊囊的塑料袋,塑料袋里装着一套衣服、几包方便面,还有许多鲜黄的杏子。
学校是新建的学校,梧桐树是去年才栽的,它投下的阴影勉勉强强地能遮住壮年汉子。
我经过他身旁时,他正又一次用短毛巾揩脸上的汗。
“找学生吧?”我问。
他赶紧站起来,脸上堆着笑:“是找学生。”
我又问:“在哪一班?”
他说:“二(3)班。”
“二(3)班?”
“嗯。”
“学生叫什么名字?”
“赵飞。”
我心里“咯噔”一下。
“刚才下课没找着呀?”
“来得不巧,进校门时刚敲上堂(课)钟(铃)。”
我看看表,第二节课才上5分钟,就是说,这位父亲还得在酷暑中苦熬40分钟!
我说:“这儿太热,教学楼北边台阶上凉快,坐那儿去吧!”
不敢再多看这位父亲,赶紧走进教学楼。
赵飞是我班的“双差生”,学习差,成绩差。作为班主任,从高一到高三,我不知做了他多少思想工作,都没有什么效果,近来,顽劣程度还有增加。我上了二楼,走到班的教室外,隔窗观察。是语文课。王老师正在动情地讲着,学生们听得入神。可是,赵飞已趴在靠窗的课桌上睡觉。赵飞此举,我已见怪不怪,而今天却让我非常恼怒,真恨不得冲进去把他揪起来狠狠地揍一顿。
我点起一支烟,猛吸一口,有了一个主意。我轻敲一下窗子,示意赵飞的同桌叫醒他,让赵飞出来。
赵飞被叫醒了,揉着眼。“跟我来!”赵飞跟着我进了办公室。大概认为我又要教训他了,摆出一副水泼不进刀枪不入的满不在乎的架势。
我说:“往里边站点儿,赵飞。”
赵飞往里边站了点儿。
我说:“再往里边站点儿,站到窗户前。”
赵飞大大咧咧地站到窗前。
我说:“这节语文课,你在睡觉吧,赵飞?”
赵飞轻描淡写地说:“是。”
我说:“我想让你观察一个人。观察之前我想提醒你,今年夏天天气干旱,持续高温,今天的气温是38摄氏度。你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那个人来干什么?他为什么蹲在那儿?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可能是什么——好啦,隔着你旁边的这扇窗户,那个人你抬眼就能看见——开始吧!”赵飞抬眼一望,转身就要出去。我用极其严厉的语气说:“站着!按我说的做!”
赵飞不敢再动。
办公室里静极了,只有吊扇转动的“呼呼”声。
赵飞的眼里有了亮晶晶的东西。
赵飞的喉头在蠕动。
赵飞的双肩剧烈地抖动着。
下课的铃声响了,赵飞终于“哇”的一声哭出声来。
“老师,我……”赵飞泣不成声。
我严厉而又语重心长地打断了他的话:“什么也别说,去吧,我相信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我不想听你现在怎么说,我想看你今后怎么做!”赵飞咬着嘴唇重重地点点头,向我深深鞠了一躬,转身跑出办公室
从此,赵飞像换了一个人,期末考试,赵飞的成绩跃入了全班前列。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的开头便对“中年汉子”进行的详细的描绘,其作用在于体现这位“汉子”的艰辛及其对孩子的深深的爱,同时也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好了铺垫。 |
B.作者在故事的细节上也费了很多心机,如“壮年汉子不停地揩脸上的汗”,侧面描写衬托出天气的炎热。“赵飞的眼里有亮晶晶的东西,他的喉头在蠕动”,细节描写使故事的描写得以开拓。 |
C.当赵飞来到办公室后,“我”让他站在了窗边,他抬头便看到了在外面苦苦等候自己的父亲,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并迅速向父亲冲去。 |
D.小说中的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本让人头疼的“双差生”——赵飞,采取了“另类”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E.本文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前后之间的反差对比,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突出了父爱伟大和师恩浩荡的主题。请简要说说“我”在文中的作用?
结合全文,请说说题目“隔窗相望”的深刻内涵。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GDP测量方法及其局限
宋小川
一个国家的经济可以用总产量、总收入和总支出三种方法测量。其中总产量方法,即GDP方法最为流行,通常我们谈到一国经济及其增长率就是指GDP及其年变动百分比。GDP即国内产品总值,按定义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其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全部市场价值。这个定义强调了三个要素:第一,通过计算市场价值,我们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测度单位,从而避免了将成千上万种不同产品的总数堆砌到一起造成的混乱;第二,通过统计最终产品和劳务,我们可以避免对中间产品的重复计算;第三,GDP只统计境内的生产活动,即我们只关心在哪生产,而不在意谁去生产,这样就避免了如何去鉴别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这一棘手的问题。
截止到上个世纪90年代,绝大多数国家都使用GNP,即国民生产总值,而不是GDP。GNP的定义为一个国家一年内用本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全部市场价值。随着全球化特别是跨国公司生产和融资活动的日益扩大,这种统计方法面临着一个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如果一个企业25%的股东是美国居民,24%的股东为中国居民,如何去确定该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归属呢?许多国家允许双重国籍,GNP方法会造成重复计算,并且许多企业和个人为了逃税刻意掩盖其真实居民身份,这会使GNP的计算更为复杂。要想反映一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国外企业在本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应当包括在本国的经济活动中,而本国企业在国外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直接提高的是国外居民的生活水平,应当计算在国外经济总体指标内,而不应算作本国的经济活动。这大概是目前所有的国家都采用GDP而不是GNP作为测量总体经济的主要指标的原因。
作为最为流行的总体经济测度指标,GDP也具有严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GDP忽略了非市场经济活动,各种各样发生在家庭内部的经济活动以及自我服务性的活动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由于没有通过市场进行而无法统计在GDP中。第二,GDP忽略了“地下经济”,五花八门的非法经济活动创造的商品和劳务价值没有计算在GDP中。在美国,这种地下经济创造的价值每年估计有15000多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5%。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法律制度和税收制度不健全的国家,这种地下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第三,GDP忽略了闲暇(1eisure),而闲暇是衡量一个社会净经济福利、社会发达和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第四,GDP没有反映一个国家的医疗、教育福利和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平均寿命。一个发达、成熟、和谐的社会,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每个公民在生病时能得到适当的治疗是文明社会的最低要求。
鉴于GDP测量方法的明显缺欠,国际社会和学术界试图找到一种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一国经济总体实力和人们实际生活水平的测量方法。目前较流行的是联合国近年来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该指数不仅包括了人均实际GDP,还考虑到了一国居民的平均寿命、健康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2004年美国的人均实际GDP位于全球第三,HDI却位于全球第八。挪威等HDI位于前七名的国家除了有较高的人均实际GDP外,还被认为比美国有更优越的医疗、教育条件和更长的平均寿命。HDI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但目前还无法取代GD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的权威指标。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22期)
1.下列对“GDP”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的经济可以用多种方法来测量,国内产品总值即GDP只是其中最为流行的一种方法。
B.GDP即国内产品总值,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其境内生产的所有产品和劳务的全部市场价值。
C.GDP测量法可避免将不同产品的总数堆砌到一起造成的混乱,以及对中间产品的重复计算。
D.GDP只统计境内的生产活动,只关心生产地,而不在意生产者,不需考虑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由于国民生产总值GNP有自身的局限性,现在所有的国家都使用国内产品总值GDP。
B.GDP作为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总体经济测度指标,虽然最流行,但其缺欠也是很明显的。
C.GDP测量法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法律制度和税收制度不健全的国家的不适宜更为明显。
D.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国民幸福指数的高下取决于该国GDP增长率的高低。
3.目前GNP不被国际社会采用作为测量总体经济的主要指标,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
易善锋
《全唐诗》中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但是对诗中第一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却一直争论不已,我以为应是“黄沙直上”。原诗是: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981年出版的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作者从文学角度对“黄沙直上”和“黄河远上”的韵味意境进行了比较,结论是“‘黄河远上’较富于关感”。这可能就是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吧。只是这富于美感的“黄河远上”是否是王之涣的原词呢?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同他的《登鹳雀楼》一样,采用的是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寓意于物,寓情于景。玉门关位于甘肃西部沙漠中的疏勒河谷,距黄河最近处(青海共和曲沟)的直线距离有770公里,距凉州的黄河(兰州)达1 000公里。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风格大相径庭的。这首《凉州词》又称《出塞》,被《全唐诗》收在第17卷“乐府杂曲”中,是供乐工制曲演唱的歌词,是在当地唱给出塞入塞的政吏、商贾和游客听的,有劝人思归之意。采用“黄河远上白云间”这种虚幻的曲词亦与当时演唱的氛围不符。王之涣出生晋阳(今太原),又是当时熟知和善写边塞风光的著名诗人。正因为他有耳闻目睹家乡沙尘天气和西北边关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经历,才能写出“黄沙直上白云间”这样生动形象的新颖绝句,使整首曲词沁人肺腑,确能使听者感到出塞之悲凉而动容怀乡。
我国地质学家王嘉荫在1963年编著出版的《中国地质史料》中,已经注意到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型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史书记载里称这种天气为雨土,如北魏“景明四年(504年)八月辛巳,凉州雨土复地,亦如雾”。在王之涣所处年代及其前后50年间,《旧唐书》上记载的雨土天气有:“德宗贞元十年 (794年)三月己亥,黄雾四塞,日无光”……这是一些发生在京师(也可能包括当时比较繁华的北方地区)的雨土记载,由此可以毫不怀疑地推论,当时在沙漠环绕的玉门关地区确有可能发生与“雨土复地,亦如雾”和“黄雾四塞,日无光”相同的“黄沙直上白云间”的天气现象。
40年来,一些文学家和科学家曾多次指出“黄河远上”之误。1963年,我国气象学创业人竺可桢指出:“现行唐诗集第一句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但古本唐诗原为‘黄沙直上白云间’。依照玉门关的气候和地理看,后者是合理的。”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刘永济在1981年出版的遗著《唐人绝句精华》中指出:“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有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1983年10月26日,我国地质学家尹赞勋在《科学报》上撰文指出:“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黄河远上’,背离原意,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在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横排简体字《全唐诗》中,《凉州词》的第一句是“黄沙直(集作“河远”)上白云间”。这里的“集”指的是清宫廷内所藏《全唐诗集》,为清初季振宜所编,这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全唐诗》同时刊出“黄沙(在表述微小石粒时砂沙二字相通)直上”和“黄河远上”两种版本,而且主次分明,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它让人们看到了王之涣身后流传一千二百多年的“黄沙直上”,也看到了近三百年来从出现到取代“黄沙直上”的“黄河远上”。孰实孰误,不言自明。
研究古代诗文,有时从美感角度提出取舍,似无不可。但是,那种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未必是恰当的。只有当我们用历史的记录去明辨原本变异,用今天的事实去探寻历史真相的时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选自《中国图书评论》,有删改)
1.本文不取“黄河远土:”而用“黄沙直上”,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黄河远上”,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B.王之涣的《凉州词》同他的《登鹳雀楼》—样,采用的是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寓意于物,寓情于景。
C.《全唐诗》同时刊出“黄沙直上”和“黄河远上”两种版本,而且主次分明,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
D.那种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未必是恰当的。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初季振宜编写的《全唐诗集》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
B.沈祖棻认为,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卜”,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
C.持“黄河远上”观的人没有用历史的记录去明辨原本变异,也不能用今天的事实去探寻历史的真相。
D.人们对《凉州词》诗中第—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一直争论不已,主要是评赏的角度不同。
3.在第3节中,作者是怎样论述“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风格大相径庭的”这一观点的?
4.本文第4节和第5节都谈到了与“黄沙直上”有关的地理天象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濒临消亡
我国东北地区的三少数民族都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微小民族,从山林中走出的鄂温克族、擅长狩猎的鄂伦春族和契丹人的后裔达斡尔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然而,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正面临“人亡文灭”的境地。萨满传承人仅存74岁高龄的关扣尼先生,这意味着承载着北方原始文化的萨满文化濒于失传;民歌、刺绣、剪纸等文化类型的老艺人们相继去世,仅剩不到20人;因丧失原料来源,画皮和兽皮工艺等上千年的狩猎文化精髓濒临失传。
不少专家学者认为,除年轻人受经济大潮、现代理念和生产方式冲击,对传统技艺普遍缺乏兴趣外,中国社科院一项最新调查结果也表明,三少数民族语言已基本退出本族家庭环境,处于“中年人半通、小孩子不通”的窘境。在“打招呼”“平日聊天”“工作单位”等不同场合中使用本族语言的比例都不足15%,有的家庭甚至出现了孙子听不懂爷爷说话的情况。这对只有发音、没有文字的三个少数民族而言,文化传承成了找不到妈妈怀抱的婴儿。
为保护生态环境,有关部门于上世纪90年代对森林地区的猎民实施禁猎、禁伐措施,引导他们转向农业耕种。三少数民族的森林游猎生活延续了千百年,他们对生态环境有着天然保护意识,不射杀怀孕或正在交配的动物;他们到河边捡“漂流木”或林中的倒木来制作桦皮船;篝火节结束后,都会把篝火的灰烬埋在含有水分的土里,用脚结实地踩好……当他们迁出森林,完全适应了农耕,从某种程度讲也就意味着其狩猎文化载体的消失。
此间专家认为:把民间文化置于档案资料库成为“死标本”的方式并不科学。文化遗产不仅需要挖掘整理的静态保护,更需要多种形式的动态传承。“比如,作为文艺界人士,我们可以进行实地考察,用现代技术创作出集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的能够再现三少数民族历史变迁和民风民俗的文化精品,争取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较强影响。”
著名人士吴雅芝建议,设立“国家级抢救挖掘微小民族历史文化专项基金”,基金可因族设项,并多向与民族语言保护有关的科研项目倾斜。
不久前,在有关部门资助下,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鄂伦春自治旗积极发动本民族老人和语言学者,采用汉字配合达斡尔语记音符号的方式编写了我国首部达斡尔语教科书《达斡尔语校本教材》以及《鄂伦春语释译》等工具书,颇受少数民族群众欢迎。达斡尔学会理事长敖景峰说:“各少数民族自治旗、自治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本民族言课、民歌课、手工艺课、体育课等民族文化课程,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民族文化面临失传的最佳途径。”
(选自2008年10月新华调查,有删节)
1.下列关于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现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承载着北方原始文化的萨满文化的唯一在世传人关扣尼先生已经74岁高龄,这意味着萨满文化濒于失传。 |
B.由于民歌、刺绣、剪纸等文化类型的老艺人们相继去世,这些民族文化事实上已经失传; |
C.画皮和兽皮工艺等上千年的狩猎文化因丧失原料来源,也处于濒临失传的状态。 |
D.三少数民族中的达斡尔族和鄂伦春族已经开始尝试将本民族语言书本化,这对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 |
2.从文中看,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濒临消亡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概括。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百年傅雷译坛孤鹤
傅小平
作为翻译家,人们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他译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更是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赏析;作为一位严慈的父亲,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自80年代出版至今,已感动了数百万国内读者。他就是——傅雷。
在傅雷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中国作协、文化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了纪念座谈会;筹备达两年之久的、最大规模的傅雷纪念展“洁白的丰碑——纪念傅雷百年诞辰”也同期在国家图书馆展出,随后还将陆续在上海、南京、大连等地举办巡展。在隆重纪念傅雷之余,他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代表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作为翻译大家,他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fir.?在“后傅雷”时代翻译何为?这些无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在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金圣华看来,傅雷之所以在翻译上取得重大成就,主要是由于他工作态度审慎严谨,准备功夫充分周详所致。而深谙父亲性情的傅聪则一语道出了傅雷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终其一生体现了一个“真”字。傅雷做人真,做学问真,处世真;“真”,成就了他,也最终把他送上了不归路。在1956年的“大鸣大放”中,傅雷率真地发表了很多真诚的言论。1958年,傅雷被打成右派,由此,他远在波兰的长子、钢琴家傅聪,背负“叛徒”的罪名,被迫出走英国。尽管经过多次浩劫,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活了下来。但“文革”刚刚开始,傅雷夫妇就选择了自杀,以死捍卫人格尊严。
傅雷的“真”,在前辈学人中有口皆碑,一如他吝啬于对人的嘉许。作为一个翻译大家,正是这种品格的照射,使他的译著时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回忆傅雷的一篇散文中,杨绛先生用简约的笔触,勾勒出了个性传神的傅雷,“有一次他称赞我的翻译。我不过偶尔翻译了一篇极短的散文,译得也并不好,所以只当傅雷是照例敷衍,也照例谦逊一句,傅雷怫然忍耐了一分钟,然后沉着脸发作道:‘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
傅雷的“真”性情在对待翻译问题上表现得格外突出。他总是对自己的译作一改再改,《高老头》改了三次,《约翰·克利斯朵夫》改了两次,这都是大的改动。说到具体的翻译,他一般要经过六道工序,把自己的丈稿修改得“体无完肤”。不仅如此,傅雷也不时做翻译批评,并为此得罪他人。在1954年北京召开的一次翻译工作会议上,他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他信手举了许多翻译谬误的例句,没料这份意见书大量印发给与会的翻译者参考,结果触怒了许多人,他们大骂傅雷狂傲,有一位老翻译家竟气得大哭。
尽管,傅雷的批评在当时有苛责之嫌,以致之后不久钱钟书曾为此写信责备他。但在身兼翻译和责编的胡小跃看来,这种批评精神恰恰是当下翻译界所缺乏的,“就像优秀的文学创作离不开文学批评一样,翻译质量的提高,也需要翻译批评相伴相生。可惜的是,现在的翻译质量成了麻绳串豆腐,提不起来,翻译批评也跟着成了老虎的屁股,轻易不敢有人去摸了”。
对翻译批评风气的败坏,有网友不禁发出如此慨叹:在文学翻译事业表面上看来如此发展和繁荣的今天,有多少傅雷式的“真”可以重来?
(2008年5月14日《教师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丰硕的。他在译坛上的贡献是杰出的,不仅翻译了巴尔扎克的作品,还译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
B.傅雷写的长篇小说《傅雷家书》自80年代出版至今,已感动了数百万国内读者,是一部生动教材,已经成为教育经典。 |
C.傅雷性情和待人处事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终其一生体现了一个“真”字。他做人真,做学问真,处世真;在对待翻译问题上格外真;“真”,成就了他,也最终把他送上了不归路。 |
D.今天的文学翻译事业,表面上看来如此发展和繁荣,但是由于缺乏对待翻译的“真”性情,缺少像傅雷那样的翻译批评家和批评精神,因而翻译质量低下,翻译批评风气败坏,人们呼唤傅雷式的“真”回来。 |
2.联系全文,分条陈述并举例说明傅雷的率真表现在哪些方面?
3.文末说“在文学翻译事业表面上看来如此发展和繁荣的今天,有多少傅雷式的‘真’可以重来”这句话,请从内容上和结构上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和作用。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论韩愈的“文以明道”(节选)
郑国民
①韩愈一生中的最大成就是文学,而不是儒学,这是世人公认的。但是他终生从事和努力探索的却是儒学,而不是文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当时的社会和韩愈自身。在唐代,或者说在所有的封建社会,有专门的教育职业,却不存在专业的文学家。人们学文,只是手段,目的是以此得到世人的承认和赏识,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入仕途的通行证。因此,逐渐积淀下了这样的社会心理:文章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他们治世能力的水平,虽不能完全划等号,但至少当时选拔人才是以此为标准的。韩愈也不例外,尽管他为文修辞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明道,发表他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出他的治世之道,吸引众人注目,让人们接受并得到赏识,他必然要在文章上花一番功夫。这是韩愈作好文章的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大的动力。
②热衷于解决社会问题的韩愈,在文章方面理所当然不会放过具有各种弊病的时文,同时这也和他想作好文章以此知名于时是一致的。那种纤巧华丽雍容典雅的时文,和充满革新的社会意识的内容格格不入,不能够承担起经世致用、淳风厚俗、有益教化的社会作用。这样的文章也限制了思想的自由表达和感情的尽情抒发,因此,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文章。韩愈提出文体的改革正是这些因素的集中体现。而古文正好没有时文这些弊病,它一产生,就和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又因它是圣贤之道的载体,而这些道也正是韩愈想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据。这种内容和形式都优越于时文的古文,就自然而然成为韩愈的最佳选择。但是,韩愈在具体进行文体改革时,并没有完全复归古文之中,原地踏步,而是以他富有天才的创造力和勇敢的开拓精神,全面地突破了古文原有的模式,以丰富的表现手法,创造性地发展了散文体制。以“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为例,韩愈完全突破了“述哀之文,究以用韵为宜”的定法,全部采用散体文的形式,按着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流动而娓娓道来,“字字是血,字字是泪”。韩愈此处彻底抛弃了用韵文写那些呆板生硬庄重典雅却又华而不实的谄谈之套话,而用细致入微的描写,淋漓尽致地把痛苦内疚和无限哀痛之情表达出来,创造出了“使酷吏读之,亦不觉骇然流涕者”的艺术效果。
③韩愈的创作实践证明,他倡导文体复古,并没有退回到古代原有的体制上去、停滞不前,而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韩愈顺应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打碎了六朝骈文强加于各种文体的条条框框,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古文的表现手法,从而实现了文体的大解放、大发展,这正是“惟善用古者能变古”,韩愈可以用各种文体自由地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尽管他极力反对骈文,但是他自觉地吸取了这种文章的辞采之工的优点,并把它融入到先秦盛汉辩理论事之文的朴素无华之中,酝酿而成了他那种富有艺术美感和表现力的新文体。
(选自2000年第4期《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下列对造成韩愈“最大成就是文学而非儒学”,但致力的“却是儒学而不是文学”的原因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A.当时社会有专门的教育职业,却不存在专业的文学家。
B.唐人学文只是入仕手段,目的仍在于用儒学思想治世。
C.所写文章质量的高低,代表着一个人治世能力的水平。
D.韩愈作好文章的动力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他的治世之道。
2.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愈在进行文体改革时,没有完全复归古文之中,表现了他富有天才的创造力和勇敢的开拓精神。
B.韩愈倡导文体复古,但并没有退回到古代原有的体制上去,他为文描写细致入微,彻底弃用韵文。
C.热衷于解决社会问题的韩愈放弃使用与充满革新的社会意识格格不入的纤巧华丽雍容典雅的时文。
D.《祭十二郎文》完全突破了以往的定法,创出了“使酷吏读之,亦不觉骇然流涕者”的艺术效果。
3.从文本看,韩愈的文学实践活动取得了怎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