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伊藤博文率“宪法考察团”赴欧洲考察。柏林大学某教授向他们建议:“在欧洲各国中,德国情况与日本最为相似。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如今日本开设议院,亦不可以议院之多数决定事项。”此材料说明当时德日两国
A.建立起完善的代议制 | B.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
C.行政权控制立法权 | D.是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 |
阅读下表的数据,分析我国1958年-1960年人口增长率及死亡率变化的主要原因()
A.新中国建立后社会局面趋于稳定 |
B.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的完成 |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 |
D.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
何顺果在《美国史通论》里说到“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或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材料论述的核心思想是()
A.强化美国的中央集权 | B.加大私营经济的比重 |
C.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里说道:“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其中“伦理问题”的实践是()
A.戊戌变法 |
B.新文化运动 |
C.新思想的萌发 |
D.清末新政 |
田玄在《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说到“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地开展外,在其他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据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政治影响与思想影响的不对称 |
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平衡性的必然结果 |
C.辛亥革命影响的局限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展困难的主要原因 |
D.对辛亥革命的影响的认识应该有更广阔的宏观思路 |
《海国图志》记载“……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厘满(议会)衙门公议乃行。且城邑居民,各选忠义之士一二赴京会议。大众可则可之,大众否则否之。”“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最符合材料所描述的政治制度是()
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 B.日本的君主立宪制 |
C.美国的联邦制和共和制 | D.法国大革命后的共和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