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当前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战争与和平、民主与反民主、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四个方面。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这表明新中国
| A.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B.敢于打破意识形态对外交工作的限制 |
| C.外交工作迎来宽松的环境 | D.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取得重大的影响 |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可见,圣人促使天下大治是因为他们
|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 B.遵循儒家伦理道德 |
| 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 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
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菊花,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其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此种说法最相关的理论来源是
| A.理学 | B.天人感应 |
| C.君权神授 | D.道家学派 |
元杂剧《窦娥冤》中窦娥含冤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主要体现了
| A.佛教的顺应自然 | B.法家的严刑峻法 |
| C.道家的无为而治 | D.儒家的天人感应 |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 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 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
| 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
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②7世纪初期③20世纪初期
|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② | D.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