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秦良玉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自随。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客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线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
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崇祯三年,永平四城失守。良玉奉诏勤王,出家财济饷。庄烈帝优诏褒美,召见平台,赐良玉彩币羊酒,赋四诗旌其功。会四城复,乃命良玉归。七年二月,贼陷夔州,围太平,良玉至走。十三年,罗汝才犯夔州。良玉邀之马家寨,斩首六百,追败之,夺汝才大蠢,擒其渠副。贼势渐衰。
当是时,督师杨嗣昌尽驱贼入川。川抚邵捷春提弱卒二万守重庆,所倚惟良玉及张令二军。绵州知州陋逊之罢官归,捷春使按营垒,见良玉军整,心异之。良玉置酒,语逊之曰:“邵公移我自近,去所驻重庆仅三四十里,而遣张令守黄泥洼,殊失地利。贼据山巅,俯瞅吾营。铁骑建瓴下,张令必破。令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且督师以蜀为壑,无愚智知之。,邵公不此时争山夺险,令贼无敢即我,而坐以设防,此败道也。”逊之深然之。巳而捷春移营大昌,监军万元吉亦进屯巫山,与相应援。
其年十月,张献忠连破官军,良玉偕张令急扼之,挫其锋。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乃单骑见捷春,请曰:“事急矣,尽发吾卒,可得二万。我自廪其半,半饩之官,犹足办贼。”捷春见嗣昌与已左,而仓无见粮,谢其计不用。良玉乃叹息归。
张献忠尽陷楚地,将复入蜀。良玉全蜀形势,上之巡抚陈士奇,请益兵守十三隘,士奇不能用。复上之巡按刘之勃,之勃许之,无兵可发。十七年春,献忠遂长驱犯夔州。良玉驰援,众寡不敌,渍。及全蜀尽陷,良玉慷慨语其众曰:“吾以一孱妇蒙国思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悉召所部约曰:“有从贼者,族无赦!”乃分兵守四境。贼遍招土司,独无敢至石砫者。后献忠死,良玉竟以奉终。
赞曰:秦良玉一土舍妇人,提兵裹粮,崎岖转斗,其急公赴义有足者。彼账钺临戎,缩朒观望者,视此能无愧乎!                    (节选自《明史·秦良玉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玉别统精卒五百粮正随裹:携带
B.独与邵公同死耳恨:遗憾
C.良玉全蜀形势图:谋划
D.其急公赴义有足者多:称赞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单骑见捷春/寻其方面,知震之所在
B.良玉置酒/父母宗族,皆戮没
C.邵公不此时争山夺险/余与四人拥火
D.之勃许之,无兵可发/以先国之急后私仇也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秦良玉“饶胆智”的一组是
①良玉奉诏勤王,出家财济饷         ②良玉邀之马家寨,暂首六百,追败之
③令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     ④良玉图全蜀形势,上之巡扶陈士奇
⑤悉召所部约曰:“有从贼者,族无赦!”⑥所献忠死,良玉竟以寿终。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②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良玉曾和丈夫并肩作战,立下战功。丈夫死后,她继承了丈夫的职位。因勤王有功,她受到崇祯皇帝的召见和嘉奖。
B.巡抚邵捷春不懂用兵,丧失地利。秦良玉向陋逊之恳切进言,分析利弊,陆深为赞同。不久邵捷春改变了军队的布置。
C.面对张献忠的攻势,秦良玉多次向上司进献破敌之策,均被拒绝。张献忠攻陷四川,秦良玉号召部下把守四境,决不投降。
D.秦良玉作为一个女子,尚且能够辗转战斗,为国效力,那些手握军权却临阵观望的人,同她相比实在应该羞愧。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捷春使按营垒,见良玉军整,心异之。
(2)捷春见嗣昌与已左,而仓无见粮,谢其计不用。
(3)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厍(shè)狄士文,代人也。祖干,齐左丞相。父敬,武卫将军、肆州刺史。士文性孤直,虽邻里至亲莫与通狎。少读书。在齐袭封章武郡王,官至领军将军。周武帝平齐,山东衣冠多迎周师,唯士文闭门自守。帝奇之,授开府仪同三司、随州刺史。
高祖受禅,加上开府,封湖陂(pí)县子,寻拜贝州刺史。性清苦,不受公料,家无余财。其子尝啖官厨饼,士文枷之于狱累日,杖之一百,步送还京。僮隶无敢出门,所买盐菜,必于外境。凡有出入,皆封署其门,亲旧绝迹,庆吊不通。法令严肃,吏人股战,道不拾遗。有细过,必深文陷害。尝入朝,遇上置酒高会,赐公卿入左藏,任取多少。人皆极重,士文独口衔绢一匹,两手各持一匹。上问其故,士文曰:"臣口手俱满,余无所须。"上异之,别加赏物,劳而遣之。士文至州,发擿,长吏尺布升粟之赃,无所宽贷。得千余人而奏之,上悉配防岭南,亲戚相送,哭泣之声遍于州境。至岭南,遇瘴疠死者十八九,于是父母妻子唯哭士文。士文闻之,令人捕捉,挝①捶盈前,而哭者弥甚。有京兆韦焜为贝州司马,河东赵达为清河令,二人并苛刻,唯长史有惠政。时人为之语曰:"刺史罗刹政,司马蝮蛇瞋,长史含笑判,清河生吃人。"上闻而叹曰:"士文之暴,过于猛兽。"竟坐免。
  未几,以为雍州长史,士文谓人曰:"我向法深,不能窥候要贵,必死此官矣。"及下车,执法严正,不避贵戚,宾客莫敢至门,人多怨望。
士文从父妹为齐氏嫔,有色,齐灭之后,赐薛国公长孙览为妾。览妻郑氏性妒,谮之于文献后,后令览离绝。士文耻之,不与相见。后应州刺史唐君明居母忧,娉以为妻,由是士文、君明并为御史所劾。士文性刚,在狱数日,愤恚而死。家无余财,有子三人,朝夕不继,亲友无内之者。(选自《隋书·厍狄士文传》)
【注】①挝(zhuā):击,打。
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亲旧绝迹,庆不通 吊:吊丧 B.令人捕捉,挝捶前 盈:充满、塞满
C.及下车,执法严正 下车:初到任 D.亲友无之者 内:入内

下列各句分成四组,全部表现厍狄士文严厉刻薄的一组是 ( )
①虽邻里至亲莫与通狎 ②山东衣冠多迎周师,唯士文闭门自守
③士文枷之于狱累日,杖之一百,步送还京④僮隶无敢出门,所买盐菜,必于外境
⑤长史含笑判,清河生吃人 ⑥执法严正,不避贵戚,宾客莫敢至门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厍狄士文家是北齐的高官世家,北齐被北周灭掉后,他闭门不出,坚持操守,反而受到周武帝的赏识任用。
B.厍狄士文为了严格执法,甚至到了为执法如山而同所有的亲友断绝关系的程度。他手下的官吏更是战战兢兢,但社会治安却非常好。
C.厍狄士文极其清正廉洁,但用法过度,因他揭发而被发配到岭南遇瘴气死掉的人有八九百,又抓捕鞭打这些人的亲戚,以至于给人以"酷吏"的感觉。
D.厍狄士文执法严明,不巴结权贵,他对人发誓说一定要依法让这些官吏死在自己手里。后来因为堂妹的事情受到牵连,在狱中愤懑而死。

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士文至州,发擿,长吏尺布升粟之赃,无所宽贷。
②览妻郑氏性妒,谮之于文献后,后令览离绝。士文耻之,不与相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兰根,巨鹿下曲阳人也。兰根身长八尺,仪貌奇伟,泛览群书,机警有识悟。起家北海王国侍郎。丁母忧,居丧有孝称。将葬常山郡境,先有董卓祠,祠有柏树。兰根以卓凶逆无道,不应遗祠至今,乃伐柏以为椁材。人或劝之不伐,兰根尽取之,了无疑惧。遭父丧,庐于墓侧,负土成坟,忧毁殆于灭性。出除本郡太守,并有当官之能。
正光末,尚书令李崇为本郡都督,率众讨茹茹,以兰根为长史。因说崇曰:“缘边诸镇,控摄长远。昔时初置,地广人稀,或征发中原强宗子弟,或国之肺腑,寄以爪牙。宜改镇立州,分置郡县,凡是府户,悉免为民,入仕次叙,一准其旧,文武兼用,威恩并施。此计若行,国家庶无北顾之虑矣。”崇以奏闻,事寝不报。
孝昌初,转岐州刺史。从行台萧宝寅讨破宛川,俘其民人为奴婢,以美女十人赏兰根。兰根辞曰:“此县界于强虏,皇威未接,无所适从,故成背叛。今当寒者衣之,饥者食之,奈何将充仆隶乎?”尽以归其父兄。朝廷以兰根得西土人心,加持节、假平西将军。寻入拜光禄大夫。
庄帝之将诛尔朱荣也,兰根闻其计,遂密告尔朱世隆。荣死,兰根恐庄帝知之,忧惧不知所出。时应诏王道习见信于庄帝,兰根乃托附之,求得在外立功。道习为启闻,乃以兰根为河北行台,于定州率募乡曲,欲防井陉。时尔朱荣将侯深自范阳趣中山,兰根与战,大败,走依渤海高乾。属乾兄弟举义,因在其中。高祖至,以兰根宿望,深礼遇之。及高祖将入洛阳,遣兰根先至京师。时废立未决,令兰根观察魏前废帝。帝神采高明,兰根恐于后难测,遂与高乾兄弟及黄门崔固请于高祖,言废帝本是胡贼所推,今若仍立,于理不允。高祖不得已,遂立武帝。废帝素有德业,而为兰根等构毁,深为时论所非。兰根虽以功名自立,然善附会,出处之际,多以计数为先,是以不为清论所许。
(选自《北齐书·魏兰根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忧毁于灭性殆:几乎
B.控长远摄:控制
C.事不报寝:平息
D.深礼之遇:对待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魏兰根“机警有识悟”的一组是 (3分)
①庐于墓侧,负土成坟②宜改镇立州,分置郡县
③文武兼用,威恩并施④尽以归其父兄
⑤遂密告尔朱世隆⑥走依渤海高乾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兰根准备在常山郡安葬母亲,但那里先建有董卓祠堂,他认为董卓是叛逆,于是不顾他人劝阻,坚决砍伐了董卓祠堂的柏树为母亲做了棺木。
B.将军萧宝寅攻破宛州时,将俘获的十个美女送给了魏兰根,兰根认为这里的百姓是无奈从匪,应该慰问安抚,就把十个美女送还其家。
C.魏兰根曾经将孝庄帝要诛杀尔朱荣的消息密报给尔朱世隆,结果尔朱荣被杀后,他因怕此事被孝庄帝知道,就忧虑畏惧想不出什么办法来。
D.在拥立废帝这件事上,魏兰根表现出精于算计的一面。他为了讨好巴结高祖,而说废帝不当立,最终使很有德才的废帝未能即位。

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当寒者衣之,饥者食之,奈何将充仆隶乎?(5分)
(2)废帝素有德业,而为兰根等构毁,深为时论所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9分。
樊 哙 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屠狗为事为事:为职业。 B.项伯常屏蔽之屏蔽:用屏风遮挡着。
C.暴师霸上暴师:使军队暴露。 D.问其遗老遗老:前朝的旧臣民。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沛公从百余骑项伯面见项羽②寿毕,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B.①暴师霸上,待大王②焉用亡郑陪邻
C.①群臣绛、灌等敢入②宫妇左右不私王
D.①高帝笑起②泉涓涓始流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哙“勇猛豪爽”的一组是()
①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②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③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④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⑤哙乃排闼直入。⑥哙等见上流涕。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项伯常屏蔽之。
(3)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 B.假舆马者假:利用
C.锲而不舍锲:雕刻 D.而绝江河绝:断绝

下列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线词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尝终日思矣

A.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C.蟹六跪二螯 D.我决起飞,抢榆枋而止

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下列对文意的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
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B.本文作者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孟之后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散文说
理透彻、语言质朴,又善用比喻。本文中均有体现。
C.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
品德修养,如“积善成德”。
D.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

后天的努力。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初平之元,董卓杀主鸩后,荡覆王室.家家思乱,人人自危。而山东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以还相吞并.会黄巾盛于海岳,山寇暴于并冀。时余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
夫文武之道,知随时而用。生于中平之季,长戎旅之间,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多体健,心每不厌。建安十年, 始定冀州,濊貊贡良弓,燕代献名马。时岁之暮春,句芒司节,和风扇物,弓燥手柔,草浅兽肥,与族兄子丹,猎于邺西终日,手获獐鹿九,雉兔三十。
后军南征,次曲蠡,尚书令荀彧奉使犒军,见余,谈论之末,彧言:“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余言执事未睹夫项发口纵,俯马蹄而仰月支也。彧喜笑曰:“乃尔。”余曰:“将有常径,的有常所,虽每发辄中,非至妙也。若夫驰平原,赴丰草,要狡兽,截轻禽,使弓不虚弯,所中必洞,斯则妙矣。”时军祭酒张京在坐,顾彧拊手曰:“善。”
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 唯京师为善。桓灵之间,有虎贲王越,善斯术,称于京师。河南史阿,言昔与越游具得其法。余从阿学之精熟。尝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谓言:“将军法非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固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芋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 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求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展言:“愿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却脚剿,正截其颡。坐中惊视。余还坐,笑曰:“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将军捐弃故伎,更受要道也,一坐尽欢。
【注】①濊貊:中国东北的古老的民族。 ②句(gōu)芒: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木神(春神),
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 ③埒(1iè):矮墙,场地四周的土围墙。 ④郫( cháo):中国汉
代乡名。 ’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多体健,心每不厌:满足
B.后军南征,曲蠡次:接下来
C.狡兽,截轻禽要:截击
D.余脚剿,正截其颡却:退回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好弓马”的一组是
①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 ②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 ③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
④与族兄子丹,猎于邺西 ⑤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 ⑥常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
邓展等,共饮宿。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③④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董卓乱政、诸侯割据、黄巾起事等事件,描绘了汉末天下战乱的形势,为下
文重点叙述 自己的人生经历提供了背景。
B.文中叙写了随父习武的经历,流露出得到父亲喜爱的欢欣;又浓墨描绘了一场比武的胜利,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沾沾自喜:这样使文章多了一份生活气息。
C.作者写自己平定冀州,边地之人进献良弓名马:又写随军南征,常与军中名将共饮。这既印证“长戎旅之间”的自述,也表现出征战功高的得意之情。
D.本文是曹丕自叙身世,带有自·传性质的散文。叙述事件简洁自然,描写人物生动形象,文笔流畅,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将军法非也。余顾常好之,又得善术。
②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将军捐弃故技,更受要道也。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生 王 之 教 莫 荣 于 孝 莫 显 于 忠 忠 孝 人 君 人 亲 之 所 甚 欲 也 显 荣 人 子人 臣 之 所 甚 愿 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义理,生于不学,(取材于《吕氏春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