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安先生墓表 张方平
嘉祐中,仆领益郡。念蜀异日常有高贤奇士,今独乏耶?或曰:“眉山处士苏洵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然非为亢者也,为行而未成,我不求诸人而人莫我知也,故今年四十余不仕。公有思见之意,宜来。”久之,苏君果至。听其言,知其博物洽闻矣。既而得其所著《权书》、《衡论》阅之,因论苏君:“左丘明、司马迁之善叙事,贾谊之明王道,君兼之矣。远方不足成君名,盍游京师乎?”因以书先之于翰林欧阳永叔。君然仆言,至京师。永叔一见,大称叹,献其书于朝。自是名动天下,士争传诵其文,时文为之一变,称为老苏。先生亮直寡合,有倦游之意,独与其子居。又数年,召试紫微阁,不至,乃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俾就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集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奏未报而以疾卒,享年五十有八。
先生字明允。考①序,大理寺评事,累赠职方员外郎,以节义自重,蜀人贵之。生三子,澹、涣,教训甚至,各成名官。先生其季也。已冠,犹不知书。职方没,始读书,不一二年,出诸老先生之右。一日,因览其文作而曰:“吾今之学,犹未知学也已。”取旧文稿悉焚之,杜门绝宾友,繙②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由是著述根柢深矣。嘉祐初,王安石名始盛,党友倾一时。欧阳修亦已善之,劝先生与之游,而安石亦愿交于先生。先生曰:“知其人矣,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天下患。”安石之母死,士大夫皆吊,先生独不往,作《辨奸》一篇。当时见者多为不然。先生既没三年,而安石用事,其言乃信。其事业不得举而措诸天下,独《新礼》百篇,今为太常施用。若夫乡党之行,家世之详,则有别传存焉。今举始卒之大概,以表其墓。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苏洵集》,有删改)
【注】①考:原指父亲,后多指已死的父亲。②繙:同“翻”。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然仆言,至京师 然:认为……对 |
B.乃除试秘书省校书郎 除:除去,撤消 |
C.书成,奏未报而以疾卒 报:答复,回复 |
D.杜门绝宾友 杜:关门,封闭 |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行义以达其道 不赂者以赂者丧 |
B.因以书先之于翰林欧阳永叔 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 |
C.司马迁之善叙事 句读之不知 |
D.今为太常施用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
下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祐年间,张方平管辖益郡,得知苏洵是蜀地的高贤奇士,结识苏洵后,他认为苏洵学识丰富,文章兼有左丘明、司马迁善叙事与贾谊明仁政的长处。 |
B.张方平写信给欧阳修推荐苏洵,欧阳修对于苏洵的文章极为称赞,将之推荐给朝廷, 苏洵由此而名闻天下,士人争相传诵他的文章,当时文风也因之改变。 |
C.苏序教子甚严,苏洵的两个哥哥成为有名的官员,而苏洵直到二十岁才开始发愤读书,一两年后觉得先前所作文章不佳而全部焚毁,此后遍阅经典,遂成大家。 |
D.王安石母亲去世,苏洵并不前往吊唁,而且写了一篇《辨奸》,当时看到的人对此多不以为然。直到苏洵去世后三年,王安石执政,人们才发现苏洵是对的。 |
翻译下列文言语句(9分)
⑴远方不足成君名,盍游京师乎?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⑶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题3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
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B.焉用亡郑以陪邻 |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D.越国以鄙远 |
“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下列各句也是宾语前置句,在句法特点上与它相同的一项是()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古之人莫余欺也 ③大王何操
④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A.①④ | B.①② |
C.②③ | D.②④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6分,每小题3分)
武昌九曲亭记(宋)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②,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②陂陁(pō tuó):不平坦。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 结庐,建房居住 |
B.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效:呈现 |
C.遂相与营之营:经营 |
D.而姑寓焉寓:寄托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好客而喜游倚歌而和之 |
B.以此居齐安三年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C.拔去其一,斥其所据其孰能讥之乎 |
D.为之怅然移日及其所之既倦 |
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划5处)
第二段结尾“子瞻于是最乐”和第三段结尾“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均表达了苏轼之“乐”,请分别简要概括两处“乐”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4分)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用斜线(/)给下列短文画线处断句。(限断10处)
是故墨子言曰:古 者 有 语 曰 君 子 不 镜 于 水 而 镜 于 人 镜 于 水 见 面 之 容 镜 于 人 则知 吉 与 凶 今 以 攻 战 为 利 则 盖 尝 鉴 之 于 智 伯 之 事 乎 此 其 为 不 吉 而 凶 既 可 得 而 知 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马公,名燧,字洵美,汝州郏城人也。天宝末,安禄山拥幽陵之师南向,以光禄卿贾循为留后,燧以书干循,劝诛逆将向润容等,循疑留不决,竟及于祸。宝应中,陈郑节度李凉公移镇上党,雅知公才,表为晋州赵城尉。时王师既破史朝议,乃复河洛,有回鹘可汗之助,因肆暴而归,以功自负,其强难屈,李凉公使上介致饩①,皆惧不敢行。公官方解巾②,急病不让,径诣其垒。申明要约,气盛词直,虏皆优从。可汗乃授以旗帜,委之供办,且曰:“有犯禁者,公其董之。”于是藩部肃然,莫不畏服。
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居将相之重,恃父子之勇,可汗又其子婿也,借之为援,将有异图。公密觇其情,请为之备。初,伪范阳节度使李怀仙,与相、卫、恒、定等四帅相继来降,怀恩结为党助,奏复其职。至是拥众据汾上,子玚围太原,相、卫馈运,以相掎角。公至安阳,说其帅曰:“怀恩憯刻以逞欲,其子轻佻而好胜,人人自为计,坐待帐下之变耳?”深陈利病,劝喻激切,由是感公言,至涕泣改图。因约怀仙等三人,奉章献款。既回鹘北归,怀恩与玚继死。公之明识远略,皆此类也。
大历十年,夏五月,汴宋兵马使李灵耀以濮阳叛,俄据浚郊,国家始务靖叛,特屈常宪,因以节度留后授之,而又结魏师以略东郡,不利。六月,诏公与淮西节度李忠臣夹攻之。时寇锋盛,忠臣每战皆北,将弃师以免者数矣,公激以壮志,或绐之吉梦。忠臣既惭且愤,引师复还。
先是忠臣军汴南,公军汴北,每与虏角,所向无前,初败之于荥泽,又破之于西梁固。至是灵耀以其勇悍者八千人,号为“饿狼营”,尽锐来拒,公引部决战,遂胜入大梁。翌日,馀党以城内八千人降于公,公悉让忠臣,退于坂桥,其士吏掳获,悉以家财购而复之,大梁之人,至今知感。履险则忠以尽敌,成功则让以保身,此又将帅之明哲也。
(节选自唐代权德舆《司徒兼侍中上柱国北平郡王赠太傅马公行状》,有删改)
【注释】①上介:古代官名。致饩:馈赠礼物。
②解巾:巾,古代隐士常戴的一种头巾,后用解巾代指出任官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犯禁者,公其董之 董:监查 |
B.至是拥众据汾上拥:聚集 |
C.而又结魏师以略东郡 略:占据 |
D.先是忠臣军汴南 军:驻军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功自负焉用亡郑以陪邻 |
B.请为之备 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
C.因约怀仙等三人不如因善遇之 |
D.忠臣既惭且愤 不出,火且尽 |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时寇锋盛,忠臣每战皆北,将弃师以免者数矣,公激以壮志,或绐之吉梦。
(2)履险则忠以尽敌,成功则让以保身,此又将帅之明哲也。(4分 )第Ⅰ卷文言文中有三个故事体现了马燧的“明识远略”,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杨允恭,汉州绵竹人。家世豪富,允恭少倜傥任侠。乾德中,王师平蜀,群盗窃发,允恭裁 弱冠,率乡里子弟寨于清泉乡,为贼所获,将杀之。允恭曰:“苟活我,当助尔。”贼素闻其豪宗,乃释之。阴结贼帅子,日与饮博,阳不胜,偿以赀,使伺贼。贼将害允恭,其予以告,因遁去 。内客省使丁德裕讨贼至州,允恭以策干之,署绵、汉招收巡检,贼平,补殿前承旨。
太平兴国中,以殿直掌广州市舶。自南汉之后,海贼子孙相袭,大者及数百人,州县苦之。允恭因部运入奏其事,太宗即命为广、连都巡检使。又以海盐盗入岭北,民犯者众,请建大庾县为军,官辇盐市之。诏建为南安军,自是冒禁者少。贼有叶氏者,众五百余,往来海上。允恭集水军,造轻舠,掩袭其首,斩之。余党弃船走,伏匿山谷,允恭伐木开道,悉歼焉。贼寇每遇风涛,则遁止洲岛间。允恭领众涉海,捕之殆尽,贼皆望风奔溃。又抵漳、泉贼所止处,尽夺先所劫男女六十余口还其家。
时缘江多贼,命督江南水运,因捕寇党。行及临江军,择骁卒拏轻舟伺下江贼所止,夜发军城,三鼓,遇贼百余,拒敌久之,悉枭其首。又趣通州境上蹑海贼,贼系众舟,张幕,发劲弩、短炮。允恭兵刃所向,多为幕所萦,炮中允恭左肩,流血及袖,容色弥壮。徐遣善泅者以绳连铁钩散掷之,坏其幕,士卒争进,贼赴水死者大半,檎数百人。自是江路无剽掠之患。先是,三路转运使各领其职,或廪庾多积,而军士舟揖不给,虽以官钱雇丁男挽舟,而土人惮其役,以是岁上供米,不过三百万。允恭尽籍三路舟卒与所运物数令诸州择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教授之。江、浙所运,止于淮、泗,由淮、泗输京师,行之一岁,上供者六百万。
允恭有胆干,能以方略捕贼。王小波之乱也,李顺之兄自荣据绵竹,土人多被胁从。允恭兄允升、弟允元,率乡里子弟并力破之;又为王师乡导,执自荣诣剑门以献。王继恩表其事,诏赐允升学究出身,授本县令,允元什邡令。 (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八)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允恭以策干之干:干预 |
B.海贼子孙相袭袭:继承 |
C.又趣通州境上蹑海贼蹑:追踪 |
D.李顺之兄自荣据绵竹据:占据 |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允恭尽籍三路舟卒与所运物数/令诸州择/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教授之。 |
B.允恭尽籍三路舟卒与所运物数/令诸州择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教授之。 |
C.允恭尽籍三路舟/卒与所运物/数令诸州择/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教授之。 |
D.允恭尽籍三路舟/卒与所运物/数令诸州择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教授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允恭是汉州绵竹人,出身于豪富之家,年轻时洒脱不拘,有侠气。乾德年间,宋朝军队平定蜀地,杨允恭年仅二十,就能凭借智谋成功地从贼人手中逃离。 |
B.姓叶的贼人聚集了五百多人在海上为寇。叶氏被杨允恭的水军斩杀之后,他的余党弃船逃跑,躲进山中,杨允恭伐木开路,把剩下的叶氏余党全部歼灭了。 |
C.经过杨允恭的改革以后,江、浙所运的物品,到淮、泗就停下来,由淮、泗运送到京城,这个方法用了一年,进献供米达到六百万。 |
D.杨允恭不但自己擅长剿灭贼寇,还教导他的兄弟允升、允元。王小波作乱的时候,允升和允元率领乡里的年轻人合力打败了李自荣,帮助朝廷的军队捉住了李自荣。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阴结贼帅子,日与饮博,阳不胜,偿以赀,使伺贼。
(2) 行及临江军,择骁卒拏轻舟伺下江贼所止,夜发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