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失去风景的时代
曹文轩
⑴我们不无悲哀地看到:现代小说却已经不再注目风景。当年,川端康成称他与自然的关系是“幸运的邂逅”。他在谈到《伊豆的舞女》时,惟一的遗憾是觉得风景描写还是少了些。从前的小说家,虽然没有太多的人去自觉地谈论风景的意义,但在实际写作中,风景始终是他们的小说的重要元素。他们的写作,几乎形成一个定论:风景描写是小说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然而现代小说就是抛却了这一元素。
⑵人类进入现代之后,对自然实际上已经失去崇拜之心。古人面对自然,是一种宗教的姿态,他们虔诚静听与默察,是要在万籁俱寂中读出其奥义。因此,自然对他们来说不能有须臾的分开。而现代人尽管作出各种各样亲近自然的样子,并有许多赞美之词,但骨子里,现代人还是只相信自己。自然已不再具有神性,它只不过是物质,是被看的。小说也就可以不必在意自然了。
⑶工业文明、人口难以抑制的增长而不断加大的消耗,使自然在日甚一日地退却与贫化。现代,有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失去风景的空间里。有些人,从一出生,就是在一片缺乏绿色、缺乏蝉声与鸟鸣的水泥钢筋的世界里。他们的肉体与灵魂从一开始就缺乏自然所给予的灵气与湿润。他们的记忆里没有什么像样的风景,更没有对风景的深刻感受。因此,小说也就没有了风景。
⑷然而,最根本的原因,却在于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意识的历史性变异。
⑸文学艺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酷爱思想。现代之文学艺术,新生了许多特质,但同时也丢失了许多特质,比如意境、诗性等。在现实生活与现代哲学思潮的双重作用下,现代文学艺术将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对深刻思想的追求上。现代哲学的发达并由此带来的思想观念的众声喧哗,使文学艺术陷入一个庞杂无绪的思想大网之中而不可自拔。追求思想的新颖,直至追求思想的乖戾,已成时尚与习惯。在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一些现代的文学艺术家们在冥冥之中达成一个共识,这就是:思想的深刻只能寄希望于对丑的审视中,而不能寄希望于对美的审视上;美是虚弱的,苍白而脆弱的,甚至是矫情的,美的浅薄决定了它不可能蕴藏什么深刻的思想,就更说不上蕴藏什么惊世骇俗的思想了;而丑却是沉重的、无底的、可被无穷解读的,那些非同寻常的思想恰恰藏匿于其背后。因此,在现代艺术家那里,思想的挖掘,也就是在丑之上的挖掘,丑成了思想的矿脉。丑的物象(比如溃烂的脓疮,比如苍蝇),丑的人性(比如窥探癖,比如自虐狂),纷纷涌入文学艺术家的视野。现代文学艺术家就这样与荒诞、怪僻、邪恶、阴鸷、猥琐等联系在一起了。这虽然并非现代文学艺术的全部,但却是主流——至少是它留给人们的主要印象。
⑹作为人们追求雅致、雅趣、雅兴的文学艺术,现在背离的恰恰正是这一切。现代文学艺术正是将粗俗、丑陋、阴沉、冷漠的事物作为自己观照的对象。风景的被注意,是与雅致、雅趣、雅兴联系在一起的,既然雅致、雅趣、雅兴已被冷淡与放弃,风景也就自然消失了。
⑺恶心的感觉、阴冷的感觉,不可能来自冬日的太阳、月下的清泉、雨中的草莓。
⑻现代小说因为缺乏古典小说中自然与风景,使人感到焦灼、枯涩,怎么说也是缺憾。文中“现代小说却已经不再注目风景”的原因有哪些?
文章第五段划线部分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文章第七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文章中心有什么作用?(6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想念地坛(节选)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
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扣问,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
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了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1、⑴第三段为什么说“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⑵文章末尾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从文中看,“我在地坛”与“地坛在我”有何不同?
2、作者认为写作应该寻根,从原文看,“根”指什么?
3、通观全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地坛里没有人世间的喧嚣,却不乏大自然四季的歌咏,作者喜爱的正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 |
B.作者不幸致残,心中十分苦闷,“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一句,是作者从心底流露出的对外在生活环境的不满。 |
C.地坛是作者在痛苦的思索后走向“安静”的地方,是作者写作道路上的一次零度,因此作者想念地坛。 |
D.“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此句句式整齐,简洁有力,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批判。 |
E、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想念地坛,实际上是对一种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的想念。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黠月
詹克明
①作为一个星球,它比谁都小,但夜空里望去,它比谁都大——这就是月亮!
②凭借着太阳的光亮,月亮却发出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光辉。这种光带有月亮自身的独特风格,任何人都会很容易地区分“日光”与“月光”。不像镜子,进来的是日光,出去的是阳光,何尝沾点自己的东西?对月亮而言,太阳光只能算是它输进的“原料”,经过月面加工,放射出的月光才是它的独家“产品”,此光非彼光矣。正像工厂流水线,送进布坯,出来床单,此布已非彼布。
③完全不发光的月亮,靠着太阳施舍的那点光,居然能挣个和主子平分秋色的平起平坐,在人们心目中早已将日与月等同看待,视为双辉,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④平心而论,太阳当班真个是恪尽职守,老老实实,严于律己,从不误事。可月亮当差就随意多了,迟到早退已是家常便饭,这暂且不论,有时半个晚上过去了,它才姗姗来迟:又有时午夜刚过,它就又身影全渺不知去向。更为过分的是,有时它干脆来个“旷工”,一整夜也不照面,把天空全留给星星去竞相争辉。
⑤即使当班它也常常漫不经心,撒向大地光多光少全凭它高兴。有时兴致来了,隆重推出个“满月当空”,倾下一片幽寂清辉;有时侧着身子不理不睬,只露半张脸;更有时简直是弯如细眉,不过是点个卯意思意思。
⑥其实月亮的魅力也许就在这我行我素的随意变幻之中,记不清是哪位艺术家说过:比美丽更美的是美的残余。圆月固然美,那如钩的残月不是也很美吗?它要也像太阳那样,每天晚上都是一副圆面孔,循规蹈矩地加入大夜班的“上班族”行列,这样的月亮又会减却多少诗意?
⑦人们对月亮一直存在着某种古老的误解,即认为,只有夜晚天上才有月亮。其实,在白昼的天空里,月亮照样在周行天宇,只不过不被人们知晓罢了。这也正是月亮的乖巧之处,它知道该隐则匿,该显则露。白天是太阳的天下,深明事理的月亮知道此时自己的角色,故在日行中天之时,将自己绝对地深藏起来,让自己进入名副其实的“无我”状态。颇有哲理的是,原来“黑”与“白”都可以隐匿一切,世间之物有的藏于“极暗”,有的藏于“极亮”,而惟独月儿隐于“极亮”,却又显于“极暗”,穷通二极,逢源两端,个中自有狡黠聪慧之妙谛,尚待高人昭鉴。
⑧月亮深知自己必须依附太阳才会发光。但它绝不会为此完全失去自我,不会因借人家光而气短。它其实是很有刚性的,即使是隐藏在太阳的强光里也时时刻刻保持着自己完整的自尊。遇到不顺心、不遂意,或小有忿懑时,它也会“偶尔露峥嵘”,伺机向太阳报复一下。它能找个机会突然挡住太阳,给它来个“日全蚀”,把太阳的光辉一下子全部封杀,让白昼顿成暗夜。不过它也很会掌握分寸,将傲气十足的太阳小惩一下,随即放掉。这点小恶作剧倒也无伤大雅,挨点教训的太阳倒也平和知趣,不存芥蒂,夜晚向月亮照送阳光不误。敢对太阳张扬个性到这份儿上,也可算得是上品风流佳话了。可叹此事只是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⑨月亮的这种品性倒让我想起一个人来,这就是贾宝玉房里的晴雯。可惜的是,太阳能容得了月亮,贾府却容不下晴雯。如此看来,普送光辉的太阳也够伟大了,在它的辉映下,月亮也算得上是成功了。只是它成功的妙诀何在?这里面有没有“性别优势”?人们普遍认为太阳是“阳性”,月亮是“阴性”。太阳对“同性”发光体还会如此宽容吗?吾不得知也!但我知道倘若月亮没有这份自尊,缺了这种自主,少了这点狡黠,它再有“性别优势”也没用。
⑩周谷城先生说过:“当智慧超过需要时,幽默风趣便出现了。”不知这种小小的善意狡黠是否也算得聪明有余?
⑾皎洁的月亮黠中透慧,颇具个性,挺讨人喜欢。真的!
1、⑴第2段画线句中,“独特风格”具体指的是?
⑵第7段画线句中,月亮“乖巧”的表现是什么?
2、第6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样的月亮又会减却多少诗意?”
3、第9段中,作者说:“月亮的这种品性倒让我想起一个人来,这就是贾宝玉房里的晴雯。”请联系文意,分析这样说的原因和作用。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段起笔自然,看似随意平淡,实则蕴含了作者对月亮的由衷赞美之情。 |
B.本文语言典丽华美,对月亮的“黠”展开了独具特色的分析和描写,很有感染力。 |
C.本文内容丰富,看似散漫,实则“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题目中的“黠”。 |
D.第八段“可叹此事只是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一句意思是说月亮的品性超过世间的人,目的在于强调这种品性是人世间的人无法学习的。 |
E、第十段引用周谷城先生的话,意在说明月亮之所以聪明,是因为它的智慧超过了需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伯乐作用的再认识
①从现象上看,伯乐相马和选贤会能相提并论,是说得通的。但细琢磨,却不是滋味。马非人,人非马,品性原是根本不相同的。这好像是个大疏忽,却又不尽是疏忽。
②马之被选擢被淘汰,原是由人决定的。它是没有自由也是没有自由的要求的。人与马不同,他可以而且有理由把握自己的命运。别人也没有理由像拨弄马一样操纵别外一些人的命运。但是在封建制度下,人的处境却常常和马一般,有时甚至连马也不如,“草民”、“蚁民”等称谓正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我说,直到今天仍然赞扬伯乐,并茫然不觉,恐怕还是封建社会“人治思想”的余风流韵。伯乐慧眼独具,虽属大善,但终究还是以主子的身份把机遇易与人才;而人才呢?也不是要望眼欲穿地引颈待选,把一展雄才的希望寄托于主子身上。这种处境说起来是非常可怜的。
③李白曾经写诗探讨过人才怎样得到主子的赏识,但结论竟也像马一样消极和被动。说什么要像当年的姜太公一样,安心在渭水垂钓,以等待文王发现后来请他。在李白生活的年代,不如此似乎也没有别的办法。而在今天,我想倒大可不必。真正的人才应改变那种依靠别人赏识、消极等待的状况,靠自己去积极争取,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④过多地倚重伯乐选拔人才也是很不可靠的。首先是伯乐的人数有限,遗珠殊属难免,其次是伯乐的视力以及观察事物的方法也未必那么可靠,而且伯乐的资格一向是“唯衔是问”,不尽合理。如果把伯乐选才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是很不妙的。
⑤可靠的办法是:(一)创造一种自由竞争的环境,让人才一展丰采,一争高下。(二)建立一种完备的制度,对人才的实际能力进行考察和评定,择优录用,这比单靠伯乐的眼力要科学和可靠得多。正如世界杯足球大赛,谁是最佳球员,不能只赁球王贝利的看法,而是要看技术委员会的鉴定。
⑤⑥在当今的时代,我们应该认识到:伯乐再好,不过是人治的胜利而不是先才制 茺的成功,人才的涌现和被选拔,说到底是个好的选才制度。
1.第1段中作者对把人和马“相提并论”,并为什么觉得“不是滋味”?()
A.把人当马,损害了人的自尊心。
B.马没有自由的要求,可任人摆布,人却可把握自己的命运。
C.马是被动地等待挑选,人却可主动地表现自己。
D.把人当马,人还是处在被动地附庸地位,只能等待恩赐,处境可怜。
2.请在文中找一句话,回答第1段画曲线的:为什么说“却又不尽疏忽”?(17字以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2段中用了哪些词语表示人才的处境可怜?
a:__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
4.对第2段中“人治思想”解释正确的一项为____________
A.人们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B.依靠个人治理国家的思想。
C.依靠人民治理国家的思想。 D.怎样管理好人民的思想。
5.用自己的话简述“倚重伯乐选拔人才也是很不可靠的”理由: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才的可靠办法是:□□□□□□□□□□□; □□□□□□□□□□□□□□。
7.本文作者的观点应是()
A.批判倚重伯乐选才的错误作法。
B.揭露“人治思想”对选才造成的危害。
C.批评人才消极待选、渴望恩赐的错误态度。
D.指出倚重伯乐选才的弊病,强调要有选才的好制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化和读书
①中国人向来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是看他有没有读书以及读了多少书,读书成了文化的一种象征。
②文化主要是靠读书来获得的。这是文化史的一个事实。真知从实践中来,也从书本中来。书本是以前实践的结晶,接受书本也就是接受历史的实践经验。大文豪大学者也总是和读书脱不了干系的。
③把读书等同于文化,这成了读书人的一个观念,中国文化史也就变异为一部读书史。读书也就是学习,儒家是很看重的。《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 a。”荀子《劝学》的首句曰:“ b。”读书学习是放在第一位的。而那时候的读书,首要的和主要的是读儒家经典,读圣贤之书。这就使读书的范围比较狭窄了。道家对读书倒是有一种较为达观的态度,语云:“吾生也有涯, c,,殆矣。”(《庄子·养生主》)道家不主张以有限的生命去搏取无取的知识,而提出顺天然颐养天年。这大概可以算是儒、道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种互补吧。
④其实,更准确一点说,文化是有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是书本之中,一个方面是书本以外的。书本以外的文化至大,是读书这个词涵盖不了的,也不可用履历表上的文化程度也就是读书的年限来衡量。尤其对于读书人而言,这是无论如何要明白的一个道理。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句名言。半部《论语》自然是谦虚的话,表示读书不多,只读了半部。不过我从这句话中取它这样的意思,书取一半,而另一半则是事功也就是实践,也就是书本以外的文化。所以有人说,中国文化在田野,从这个角度看是有道理的。
⑤由于过去分看重读书,就有了两个偏向。其一,皓首穷经,闭门造车,全然不问世事,不读人生之书。张舜《爱晚庐随笔》曾指责清儒大多“只做得如何读字”,“至于体味书中理论而确有所惟开国时三数大儒耳”。读书尚不能明理,“笃行”更是不可能的事了。其二,是反科举切名看作惟一的读书门径,走入了历史的狭路和误区。
⑥当然在今天强调一下读书也是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谚有云:“书比人长寿。”文化是永远的,读书也不会是短暂的。这样看来,文化与读书也将是一个永恒的文明主题。
1.本文第2、4段都提到了《论语》,此书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出第3小节a、b、c空格处的句子。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第⑥段横线上空缺的文字选择适当的一项()。
A.未尝不可却又必须恰如其分 B.是并非很恰当和很必要的
C.是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 D.是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针对性的
4.根据作者的思路,对本文层次的划分较合适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5.就第4段划线句“中国文化在田野”这一说法,回答问题:
(1)这一说法针对何种观点?(不得超过8字)
(2)作者引用此说表明怎样的主张?(不得超过12字)
(3)加点字“这个角度”指什么?(不得超过12字)
6.对于本文作者阐述的“读书和文化”的关系,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读书是文化积累的主要渠道。
B.读书等同于文化,中国文化就是一部读书史。
C.衡量一个有没有文化要看他有没有读书以及读了多少书。
D.文化靠读书获得,又不限于读书,要结合实践。
E.读书只是获得文化的一个渠道,而实践才是获得文化的主要渠道。
F.今天强调读书也是文化,未尝不可但必须恰如其分。
7.本文作者对读书与文化的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不超过24个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②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实践是人们才能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有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和“神童”,一旦被人们所发现后,捧场、社交等等因素阻止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落到一事无成,在历史上是□□□□的。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③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爱因斯坦读中学时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_________被录取,学习__________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____________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不密闭工作着,利用业余时间勾划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差。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得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为了研制灯炮和灯丝,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了生命。所以当他年纪七十九时,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三十五岁的人了。(a)
④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⑤在我国历史上也有不少事例。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动人的记叙:“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富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明代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研究自然,搜集资料,踏破铁鞋,搏击恶水,勤奋工作了大半生。(b)清代以画竹有名的郑板桥,曾有描绘刻苦学画的诗句:
A.冗繁削尽□清廋
B.四十年年来画竹枝
C.画到生时是熟时
D.昼认错挥写夜间思
⑥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由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所以(c)牛顿说:“天才就是思想的耐心。”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百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门捷列夫说:“终 身努力便是天才。”高尔基说:“天才就是劳动。”(d)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共了四十五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笑笔记。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 ,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1.第2小节中填入方格最恰当的短语应为___________项。
A.司空见惯 B.比比皆是 C.多如牛毛 D.屡见不鲜
2.对第2小节概括得最为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阐述学习也是实践的道理。 B.论述科学家、发明家的成功在于努力。
C.阐述勤奋学习使人变得有才能的道理。 D.阐述“天才”、“神童”失败的缘由。
3.依次填入第3小节横线的虚词最恰当的应是__________项。
A.终 也 以后 B.才也后来 C.始又然后 D.就又后来
4.第3小节中画线句“相当于延长了生命”的正确含义是:____________。
A.多工作,少睡眠,有利于健康长寿。
B.每天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几个小时,所干的活就比别人多。
C.每天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几个小时,作出的贡献就多,积累起来就等于延长了寿命。
D.每天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就可以增强体质。延长寿命。
5.从结构上看,第4小节画线句所起的主要作用是:□□□□□□□作用。
6.对第4小节提到的巴尔扎克的国籍、作品以及作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正确的一项是__。
A.法国《项链》路瓦栽夫人 B.法国《守财奴》葛朗台
C.美国《守财奴》 苏比 D.俄国《变色龙》奥楚米洛夫
7.第5小节A句诗中最恰当的词应为______________。
A.更 B.剩 C.留 D.见
这首七言绝句的句序已打乱,排列正确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人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也是说的这个道理。”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a)(b)(c)(d)四处最恰当应放在______________处。
9.本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中心论点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