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刘重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条款,外国轮船在长江上触目可见,令国人深感屈辱。1925年10月,卢作孚邀约友人,集资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公司成立之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量70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当时,长江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着,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作孚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在从未行驶过轮船的嘉陵江上开辟新航线,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从1930年开始,民生公司“化零为整”,逐步壮大实力,先后收购了大批中外轮船,并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挤出了长江上游。经过多年拼搏,到1945年,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不仅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
在抗战爆发、国难当头的时刻,他号召:“国家的抗战开始了,民生公司应该首先行动起来参加战争。”在他的指挥下,全体员工英勇投入到紧张、艰险的抗战运输中去。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长江咽喉、入川门户的宜昌,聚集了大批难民和从沦陷区运来的大批航空器材、兵器及轻重工业机器设备,急待撤往大后方。但是,按照当时的实际运力,至少需要一年才能运完。还有40天就是长江枯水期,日本飞机不断轰炸,日军节节逼近,形势十分危急。在此关键时刻,卢作孚下令采用“三段航行法”,除了最重要的军用物资及不宜装卸的大型机器设备直运重庆外,其他物资一律分段运输,使航程缩短了一半或大半。硬是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
卢作孚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北碚乡村建设实验。1927年,卢作孚被任命为北碚峡防局局长。峡防局本来是一个主要针对盗匪的治安联防机构,但他却借此平台,提出“打破苟安的现局,创造理想的社会”的口号。与民国时期其他乡村建设实验不同,他明确提出“要将这一国家现代化起来”,就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为此,他精心设计了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蓝图,“以嘉陵江三峡为范围,以北碚为中心,要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以供中国“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经过努力,这个昔日贫穷落后、偏僻闭塞、盗匪横行的小乡镇,终于建设成为“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陶行知参观后说,北碚的建设“可谓将来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卢作孚也与晏阳初、梁漱溟一起,被称为“民国乡建三杰”。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最好的报酬是求仁得仁——建筑一个公园,便酬报你一个美好的公园;建设一个国家,便酬报你一个完整的国家。这是何等伟大而且可靠的报酬!它可以安慰你的灵魂,可以沉溺你的终身,可以感动无数人心,可以变更一个社会,乃至于社会的风气。(卢作孚《工作的报酬》)
②乡村建设在消极方面是要减轻人民的苦痛,在积极方面是要增进人民的幸福。造公众福,急公众难。……我们要做这样的事业,便要准备人、准备钱、准备东西、准备办法,尤其要许多人分工合作,继续不断地去办。(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意义》)
③确立公众的良好秩序,完成一切物质基础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和文化水准,使国家成为一个本身健全的现代国家,尤为吾人必须全力趋赴的积极目的。(卢作孚《论中国战后建设》)
④卢作孚先生作为旧中国一位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与张之洞、张謇、范旭东一起,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旧中国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物。(胡德平《发扬和借鉴老一辈民族实业家的精神和经验》)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外国轮船公司垄断长江航运,外国商船在长江上横冲直撞,气焰嚣张,这直接促使卢作孚决心办中国人自己的航运公司。 |
B.为了赶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卢作孚下令一律采用“三段航行法”,实行分段运输,大大缩短了航程。 |
C.由于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的辉煌成绩和完成抗战时期运输任务的卓越贡献,卢作孚不仅受到时人的称赞,也一直为后人所推重。 |
D.从北碚的建设实验中,卢作孚认识到,乡村建设固然需要人、财、物,需要实施办法,更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分工合作,不断努力。 |
E.在卢作孚看来,中国战后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减轻人民的痛苦,增进人民的幸福,造公众福,急公众难,并为此身体力行,全力趋赴。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船王”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卢作孚被认为“民国乡建三杰”之一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卢作孚被誉为“不能忘记”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湖王蒙
我喜欢湖。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早在幼年时候,一见到北海公园的太液池,我就眼睛一亮。在贫穷和危险的旧社会,大液池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一个奇异的温柔,一种孩提式的敞露与清澈。
我常常认为,大地与人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契合。山是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海是渺茫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沙漠是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庄严的等待。河流是一种寻求,一种机智,一种被辖制的自由……
那时侯我没有见过海,颐和园的昆明湖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浩浩然荡荡然的大水了。我每去一次颐和园,都要欣赏昆明湖的碧波,惊叹于湖水的美丽与自身的渺小。
是的,湖是一种美丽,是一种情意。为了陆地不那么干枯,为了人的生活不那么疲劳,为了把凶恶的海控制起来使生硬的地面活泼起来,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上的月亮——你不觉得看地面上的一个湖就像看到天上的月亮一样令人欣喜么,为了短暂的焦渴的生命中不能或缺的滋润,于是有了湖。
北京的西山风景区是很美的,但是太缺少湖水了。这样,对于香山静宜园“双清”的池水,对于小小的儿童乐园式的眼镜湖,我自然是情有独钟。一见到这样的水波荡漾,脸上不由得出现衷心的笑容。
后来到了新疆,那就开了眼啦。在乌鲁木齐与伊犁之间的天山深处,著名的高山湖赛里木湖曾经怎么样地令人眼界开阔呀!湖水是咸的,湖水一望无际,湛蓝如玉。盘山公路傍湖而过,无数拉运木材、粮食、水泥、钢筋、百货的重型卡车从湖边走过。四周是长满枞树的高处终年积雪的山坡。时而有强劲的风自由地吹过。我在这里,感觉到一种庄严,一种粗犷,一种阔大。我不能不庆幸我终于离开了大城市,离开了那一区一个胡同一处房子。我面对着的是一个严峻的、带几分神秘和野性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巨大而晶莹的咸湖,它冷静而又尊严,凛然而又高耸地存在着。你觉得你其实只能向往它却很难有机会去亲近它。
在天山南麓的焉耆与库尔勒之间,有一个大湖——博斯腾湖,浩渺无际,芦苇丛生,坐着汽艇穿来穿去也见不到岸。据说有一个外国的总理看展览的时候看到博斯腾湖的照片甚感惊异,他说:“新疆不是不靠海吗?”那宛如内陆的海,那是远古时代海的遗留,那是对于远离大海的新疆的特殊安慰。
在阿尔卑斯山的脚下,在芝加哥的北边,在布加勒斯特的市区,在高原墨西哥城近郊,我造访过许多湖泊。我流连忘返,我抱怨自己只能匆匆邂逅,匆匆离去,我太对不起上苍的得意创造与生活给予我的机缘。
而珠海斗门的白藤湖呢?它是1993年6月走入我的记忆的。这是又一种心绪,又一番风趣。它是那样亲切随意,那样为人所有为人所用。它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资源,它是一种大自然的慷慨,也是特有的风水——它象征着千门人的、白藤湖人的无限发达的可能。度假村的修建已经开辟了新的历史。白藤湖是一个更加人化的湖,人化的自然。1993年我有幸在这里居住了若干天。居住在白藤湖,我觉得好舒适而又平安。我觉得发展其实并不难,生活其实也不是那么困难。只要好好地做,只要不把力量放在破坏上。只要我们变得更近人情一些,更简单一些。只要我们多一点美好的祝愿,少一点恶狠狠的狼眼。第—段中,作者说:“湖是大地的眼睛”,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5分)
第四段中,作者一连用了五个“为了”,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5分)
最后一段,作者由“人化的自然”——白藤湖悟出的人生哲理是什么?(概括回答,不超过40字)(5分)
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太液池给了幼年的“我”一个奇异的温柔,天山深处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给了“我”一种“庄严”和“庆幸”。 |
B.在大地与人之间的奇妙契合中,作者认为山、海、沙漠和河流都无法与湖这种流动的深情相比。 |
C.本文第四段中说“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上的月亮”,意在表明湖与月亮一样地使人感到美丽,领受到一种情意。 |
D.香山静宜园“双清”的池水,新疆赛里木湖的盘山公路上的重型卡车,远古时代海的遗留——博斯腾湖,这些都体现了湖对人类的一种情意。 |
E、与小小的儿童乐园式的眼镜湖、一望无际凛然而又高耸的赛里木湖相比,作者最感亲切随意的是更加人化的自然——珠海斗门的白藤湖。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田埂上的精神
张佐香
麦子把田野的纽扣一粒一粒扣齐了。但是,有一粒麦子被人们遗忘了,落在了田埂上,像一只浇了水后丢在堤上的桶。
秋天继续深入。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上,也抹在这一粒麦子上。它穿透土壤的黑暗,长出如针的小苗。来地里除草施肥的人们,自远方踏步而来,这一株麦苗兴奋地在微风中晃动着绿色的身子,似蝴蝶抖动金色的翅膀。然而,没有人在走近它时停下来,甚至没有闲暇望它一眼。因为田野里有大片大片的麦子在等待着他们。
本来它也应该生长在平整如砖的麦地呀!那儿有着它许许多多的兄妹,它们被调理得丰腴而肥硕。远远望去,它们宏大而又壮观。它们手挽手一起生长,一起成熟,一起走进农家的粮仓,与那些农民一起体验丰收的喜悦。田埂上只有它一株孤零零的麦子,一株长错了地方的麦子。它很无奈。
尽管这株麦子非常纤弱,但它长得非常卖力。它比田地里任何一株麦子都活得用力;它不想放弃自己生长,向每一位从它身边经过的人呐喊:“你们睁大眼睛瞧瞧,我不是一棵小草,我是麦子,我是一株麦子啊!”但是,没有人理会它。偶然的一天,有个人歇息时坐在身边的田埂上,抽了一根烟,扔下烟蒂时瞅了它一眼,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的说:“噢,这儿还有一株麦子!”这时,麦子为有人记起它而高兴,它显得异常兴奋,甚至还有意地直了一下它的身子,以便能让人看到它健康向上的样子。它不愿意让人笑话它,或者可怜它。那人只留下了一些烟灰,拍了拍沾在裤子上的泥土,走了。后来就不再有踪影。
这一株麦子已彻底被人们所遗忘,偶尔有小鸟落在它的身边,塑着这深秋的大地一动不动。风吹,雨淋,日晒,它在孤独寂寞和无望中艰难地生长。它必须要生长,因为它是一粒落进泥土获得生命的麦子。它的存在属于大地,还有白云和高空飞翔的鸟儿,以及美好的黎明和黄昏。太阳格外地偏爱它,总是用暖暖的光芒映照着它的身子。
尽管它是一株长在田埂上的麦子,被人们忽略,但它依然挚爱着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它能体会到他们泥一脚水一脚跋涉于齐膝深的泥淖中的滋味;它能感受到他们担着百余斤的担子压在肩上走上三四里地的分量。抢收抢种的季节,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顶着最毒的太阳,干着最繁重的活。他们受苦受累似乎是注定的,谁也没觉得不应该。想到此,它的身子一沉,似乎想把自己的根系伸进更深的土壤中,去汲取更多的营养,使自己长得更健壮一些。
冬去春来,它终于开始抽穗,并且呈现出了金黄的颜色。当一位农人收割了无数麦子后,发现了它,欢喜得了不得,小心翼翼地割下这一株麦子,把它捧在手心,喃喃自语:“麦子,田埂上也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它承的是天惠呀!”
一颗明亮而智慧的种子,只要根植于泥土,它就能结出果实,正如这田埂上的一株麦子。它生长的是田埂上的精神。
②上尺工凡六五乙仩② :中国传统记谱方法“工尺谱”的记音符号。文章第—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和效果?从全文结构来看,这一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体会文中画线句“麦子,田埂上也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它承的是天惠呀”的含义,结合原文回答:田埂上为什么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
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请结合全文,分析“田埂上的精神”包含了哪些精神。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茶馆》前后(节选)
①前辈作家大都在他们的青年时期达到了自己的写作高峰。建国以后,前辈作家大都在盛年,或前点或后点都应是写作的丰收时期。他们的创造活动,若从经历的种种政治运动的精神看,可以说是从善如流。不过冷静下来想,觉得他们后期的努力,极少超过前期的成就。
②老舍先生有个例外的壮举,那是话剧剧本《茶馆》。
③《茶馆》是他个人漫长创作生涯中的高峰,也是五六十年代剧作界的高峰,是前辈作家少见的后期超过前期的高峰,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诸多艺术家通力合作,导演表演都上了高峰。这高峰那高峰,成了北京人艺的保留节目,老人艺的风格发挥极致的王牌剧目。因此,《茶馆》的出现,有好些个叫人思索的方面。
④比方说,这高峰那高峰的作品,却是全世界只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独家演出。据说,也有别的剧院剧团想演来着,都没有演成。那么这是“阳春白雪”了?可是北京人艺屡演不衰,不见得曲高和寡。
⑤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这个戏当然是毒草。为资本家树碑立传也不够了,是为封资修唱挽歌,向新社会反攻倒算。既是挽歌,结尾中撒纸钱又唱又跳的一场,就成了“要害”,蝎子尾巴,黄峰尾上针。主演王掌柜的于是之心中不安,“交待”问题道:《茶馆》原来没有这场戏,有回老舍向演员们征求意见,是于是之他提出来结尾秃了点儿,演到这里没事儿不好演了,老舍这才想出了撒纸来的,不能全赖在人家身上。
⑥不久,老舍走进太平湖水中。传说打捞的人说,在湖底立着。《茶馆》也没有了“票房价值”,也立在太平湖中了。
⑦其实,《茶馆》第一次上演,正赶上大跃进,报上几乎没有捧场的文章。
⑧据说当年,有一天,北京人艺的几位艺术家,在老舍那里看见一个本子。老舍把一些还没有完成的东西与艺术家们商量。记得其中一场戏极好,希望老舍写成一个万里本。这就是《茶馆》的第一幕。可是当年就传出来一名话,确实有这么一句话,老舍听了意见,说:“那就配合不上了。”
⑨五十年代的剧作,老舍在配合,配合婚姻法,配合选举代表,他是要宣传从“莫谈国事”到“参政议政”的。若照艺术家们的说法写下去,配合什么呢?
⑩现在看来,他那不少“配合上”的戏,都不能上演了,上演也没有观众了。偏偏这个“配合不上”的,还在舞台上放光彩。“那就配合不上了”这句话提出的问题,是最有琢磨头的事。
注:老舍是在文革中跳湖自杀的。对文中划线的两句话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①“从善如流”是指前辈作家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从而达到以创作的高峰。
②“从善如流”是指前辈作家盛年时期的作品大多是配合政治运动的。
③《茶馆》“也立在太平湖中了”是说《茶馆》从此就没有再上演过。
④《茶馆》“也立在太平湖了”是说老舍打算修改《茶馆》的计划无法完成了。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
第③段末说“《茶馆》的出现,有好些个叫人思索的方面”,下面不属于文中“思索”的一项是()
A.高峰作品为什么大都出现在前辈作家的青年时期,而不在他们的盛年时期? |
B.高峰作品为什么只有独家演出,而且屡演不衰,别的剧院剧团都演不成? |
C.高峰作品为什么偏偏“配合不上”,而到现在又大放光彩? |
D.高峰作品当初为什么是毒草,而且连作者也被逼自杀? |
符合本文写作主要意图的一项是()
A.向读者、观众介绍《茶馆》写作的起因及其演出过程的起伏。 |
B.说明老舍创作《茶馆》前前后后的思想及其与现实的矛盾。 |
C.表明刻意配合“具体的直接的临时的”政治任务有碍文艺创作。 |
D.《茶馆》是作家和艺术家共同努力创造的,告诉人们,要有合作精神。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失去四肢的游泳者
毕淑敏
一位外国女孩,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举行残疾人运动会,报名的时候,来了一个失却了双腿的人,说他要参加游泳比赛。①登记小姐很小心地问他在水里将怎样游,失却双腿的人说他会用双手游泳。
之后来了一个失却了双臂的人,也要报名参加游泳比赛,②小姐问他将如何游,失却双臂的人说他会用双腿游泳。
小姐刚给他们登记完了,又来了一个既没有双腿也没有双臂,整个失却了四肢的人,也要报名参加游泳比赛。③小姐竭力镇静自己,小声问他将怎样游泳,那人笑嘻嘻地答道:我将用耳朵游泳。他失却四肢的躯体好似圆滚滚的梭。由于长久的努力,他的耳朵大而强健,能十分灵活地扑动向前。下水试游,他如同一枚鱼雷出膛,速度比常人还快。于是,知道底细的人们暗暗传说,一个伟大的世界纪录即将诞生。
正式比赛那一天,人山人海。当失却四肢的人出现在跳台的时候,简直山呼海啸。发令枪响了,运动员嘭嘭入水。一道道白箭推进,浪花迸溅,竟令人一时看不清英雄的所在。比赛的结果出来了,冠军是失却双腿的人,亚军是……
英雄呢?英雄在哪里。真奇怪,大家分明看到失却四肢的游泳者,跳进水里了啊!
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寻找,终于在起点附近摸到了英雄。他沉入水底,已经淹死了。在他的头上,戴着一顶鲜艳的游泳帽,遮住了耳朵。那是根据泳场规则,在比赛前由一位美丽的姑娘给他戴上的。
我把这个故事转述给不同的人听。听完的反应,形形色色。
有人说,那是一个阴谋。可能是哪个想夺冠军的人出的损招——扼杀了别人才能保住自己。
有人说,那个来送泳帽的人,如果不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就好了,泳者就不会神魂颠倒。就算全世界的人都忘记了他的耳朵的功能,他也会保持清醒,拒绝戴那顶美丽的帽子。
有人说,既然没了手和脚,就该守本分,游什么泳呢?要知道水火无情,孤注一掷的时候,风险随时会将你吞没。
有人说,为什么要有这么混账的规则,游泳帽有什么作用?各行各业都有这种教条的规矩,不知害了多少人才,重重陋习何时才会终结?
我把这些议论告诉了当初给我讲故事的外国女孩。她说,干嘛都这么负面?这是一个笑话啊,虽然有一点深沉。当我们没有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手奋斗。当我们手和脚都没有的时候可以用耳朵奋斗。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依然有失败甚至完全毁灭的可能。很多英雄,在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之后,并没有得到最后的成功。
凶手正是自己的耳朵——那值得骄傲的本领!小说中①②③划横线处的文字,写了有人来报名时,登记小姐三次不同的反应,反映了小姐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①
②
③小说中,失去四肢的泳者因为戴上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子送来的泳帽而淹死了,这个情节的设计独具匠心,请试作分析。
小说中,一位即将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的残疾游泳高手,满怀雄心却沉入水底,谁是罪魁祸首?我们要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请谈谈你的见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小题。
高雅,高雅,自古以来,两个字好像扯也扯不开。低与俗,似乎也有不解之缘。但看生活现状,渐悟出,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的未必不跟“雅”搭界。于是有意给它们来个重新组合。
不敢妄论,先看“实证”。
其一,硬与软“两张皮”。
超市自选算是雅,虽明示不许品尝偏下手抓则不高;封闭式空调车是为雅,其内散播尼古丁或摆臭脚则不高;公寓楼单元房亦为雅,以大杂院之习在公共楼道里大吼大叫则不高;出行乘自家轿车简直是大雅,一路车笛长啸则实在不高。此类雅高分离的实质是:物质硬件上去了,精神软件跟不上。
其二,表与里“两张皮”。
这一层意思是,并非不雅,但雅在浅表,或谓浮雅。看目下时髦男女常将“档次”、“品位”挂在嘴头,实则“上档次”之类总有点扭捏作态。见面哈啰,分手拜拜,然言谈中无端加入他妈你妈,洋话与国骂各尽其用。餐馆里,刚刚以餐纸遮口剔牙,雅得够味,接着打火点烟,将浊雾喷到众位脸上。餐饮与娱乐一体,算是雅的风尚;放下筷子,高歌一曲,也堪称雅兴。不料某日见一雅士,随卡拉OK音乐唱到歌曲终了,“低俗”败露。那乐曲末句不断反复,唱者只得跟随,他以为唱完了,谁知尾句又起,不耐烦了,终于对着视屏口无遮拦:“×你妈,有完没完!……”雅行中时而露出低俗破绽,盖因缺少文化底蕴的支持。有道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看来,肚子里“缺货”,学问做不成,场面上的事情也捉襟见肘。
要解决“雅而不高”的问题,就得从增强文化底蕴入手。有了底蕴,不着意为雅而自雅,缺乏底蕴,虽作态千般仍显得俗。写《儒林外史》的吴敬梓讥笑那些以饮酒看花、吟诗作赋为能事的矫揉造作之徒曰“雅得太俗”,推行白话文的胡适使劲地就俗,所作打油诗、宝塔诗之类仍是俗中大雅。想俗都俗不下去,仍止不住雅气四溢,这该说是“超高”之雅。
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底蕴,说来轻巧。却非一日之功,得慢慢来。但首先将物与习搞成一张皮,大概还是可行的。即是说,让物质的环境与人的行为协调起来。通过这种协调,至少免得让绿地成为斑秃、餐馆成为烟馆。物与习其实是两重关系,既可相映生辉,又可相形见绌。就后一种情况言,环境造得越美,丑陋人习越不堪入目;物质越丰富,人的内在匮乏越叫人无法忍受。我们整天地“大干快上”,什么外装修内装修都搞得比发达国家还发达,反过来,“豪门”化、“帝王”化、“恺撒”式、“维多利亚”式的物质设施倒成了一面哈哈镜。随处映照出我们这些物主的百般丑陋与滑稽,就不应该了!
(李景阳《论“雅而不高”》)下面现象中不属于“雅而不高”现象的两项是(4分)
A.以饮酒看花、吟诗作赋为能事的人创作时矫揉造作。 |
B.胡适在推行白话文时使劲地就俗,创作打油诗、宝塔诗。 |
C.餐馆里,以餐纸遮口剔牙,接着打火点烟,优雅地吐烟圈。 |
D.为自家豪宅修建游泳池,砍掉周围生长的树木。 |
E.在简陋的餐馆里高声喧哗取闹。下面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既雅又高需要有过硬的物质设施,更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
B.暴富而没修养比贫穷而没文化可能更让人无法忍受。 |
C.“豪门”化、“帝王”化的物质设施往往与人的言行举止相得益彰。 |
D.“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精神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
联系全文,指出“雅”和“高”的含义,并谈谈要怎样才能解决“雅而不高”的问题?
【】上文末尾的两个自然段都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这对论证“雅而不高”起到了这样的作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