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那一种遥远的幽默
杨 芳
①本来,曹禺从南开转学到清华,一半是冲着王文显。他早就听说,这位外国语文学系主任,对戏剧颇有研究。
②但听课后,他竟有些失望。从头至尾,王文显都在念英文讲义,而且年年如此,从不增删。难怪教《近代诗歌》的温源宁教授说,那情形“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
③即便在课下,他也枯燥无味。据说,学生登门拜访,大多是谈正事,说完便走,“没有人逗留,也没有人希望延长约会时间”。
④他不苟言笑,瘦长白净的脸上,嘴角略微向下撇。1936年外国语文学会的合影里,他穿件深色的西服,搭配斜纹领带,背着手,和吴宓一左一右立在中央,满脸严肃。自1915年伦敦大学毕业,王文显便在清华教书,直至1937年学校南迁。其间,他历任教务主任、代理校长和外文系主任。
⑤不同于为人的刻板,他写出的剧本却别有一番幽默,“没有丝毫沉闷无味之处”。
⑥在暗讽袁世凯称帝的喜剧《梦里京华》中,他写下一幕大小老婆争当皇后的闹剧:“大太太喘气喘得活像夏天的狗。她旋转得眼花缭乱。一姨太太一个箭步跳到她身后,伸手要抓她的头发。她没有抓住头发,仅仅撕下她的领子。”
⑦他的另一部英文喜剧《委曲求全》,写的则是教授勾心斗角的丑态。男主角是一位大学校长,一出场,便抱着哈巴狗,大言不惭地对下人说:“我要不耍一点儿手腕,你想我能维持五分钟之久吗?”
⑧这是这位代理校长的切身感受吗?人们不得而知。至少,在现实中不大看得出来。在会议上,他不慌不忙,不东拉西扯;做事方面,他一丝不苟,“各个方面无疵可求”。甚至,他永远一个样儿,抽烟斗,打网球,夏天穿短装,冬天换长袍。
⑨温源宁说他“像个固定的设备毫无改变”,调侃他为清华的“不倒翁”和“定影液”:“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
⑩与学生曹禺的悲剧不同,王文显的作品是喜剧,充满了嘲讽,令人捧腹大笑后若有所思。《委曲求全》在耶鲁大学演出时,《波士顿报》一位记者评价:“柔和的、恶嘲的微笑……实在是中国人对于喜剧的一种贡献。”
⑪“(他的作品)是那种坐在小剧场里,一边喝着咖啡和茶,一边细细品味的话剧。”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耀杰说。
⑫1990年,正读研究生的张耀杰在资料室无意中发现一本二三十年代的杂志。上面布满灰尘,旧得“翻几下就会烂掉”,其中介绍了王文显。不同于那个年代常有的慷慨激昂,他的剧作文字温文尔雅,很有情趣。
⑬“这种情趣充满了文人式幽默,没有火药味,温厚中带着一丝人文关怀。”张耀杰说,“我们现在很少还有这种幽默。”
⑭只是这种情趣“缺乏战斗性”,这些文字也在以往的戏剧史研究中被忽略。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被称为中国戏剧史权威著作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一书,732页里对他的介绍只有薄薄4页。“剧中所表现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基于这种精神对当时中国黑暗现实的批判,是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书中写道。
⑮清华大学图书馆东北角不远处,曾是王文显居住的北院住宅区。梁启超、朱自清等学者也一度在这里居住。
⑯而如今,这里则是一大片草坪,稀稀拉拉种着柳树和杨树,有学生在看书,也有老人推着童车,早已不复是“点点翠竹千般绿,几条小路尽文人”的景象了。
(摘编自《过去的那些人》)
【注】 ①王文显(1886~1968):中国现代戏剧的重要先驱之一。②定影:把经过显影的感光材料放入配好的药液里,溶去全部卤化银,只留下银质的影像,并把影像固定下来,不再变化。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②段说温源宁用“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一语描述王文显上课的情形,写出了他严肃、枯燥的授课特点。
B.第⑥段引用《梦里京华》对大小老婆争宠的生动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袁世凯称帝的荒谬,说明王文显的剧作别有一番幽默。
C.王文显的话剧作品文字饶有情趣,值得细细品味;他追求的风格与当时的社会潮流不尽吻合,其作品透露出一定的人文情怀。
D.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王文显旧居周边的环境与情景,营造了肃杀悲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王文显的深切怀念与沉痛哀悼。

E.“那一种遥远的幽默”意味深长,“遥远”既指王文显的喜剧已少有人知,也指王文显式的幽默在如今的文学作品中已不多见。
文章已有“《梦里京华》”一例,为何还要例举“《委曲求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根据文本,探析“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章,完成16~19题。
黑色的光亮
余秋雨
中国,有过一种黑色的哲学。世人又将之称为“显学”。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也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但是,这两大显学,却不能长久共存。墨子熟悉儒家,但终于否定了儒家。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无差别的“兼爱”,否定了儒家有等级的“仁爱”。他认为,儒家的爱,有厚薄,有区别,有层次,集中表现在自己的家庭,家庭里又有亲疏差异,其实最后的标准是看与自己关系的远近,因此核心还是自己。这样的爱,是自私之爱。他主张“兼爱”,也就是祛除自私之心,爱他人就像爱自己。
《兼爱》篇说——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这话讲得很明白,而且已经接通了“兼爱”和“非攻”的逻辑关系。是啊,既然“天下兼相爱”,为什么还要发动战争呢?
墨子的这种观念,确实碰撞到了儒家的要害。儒家“仁爱”的前提和目的,都是礼,也就是重建周礼所铺陈的等级秩序。在儒家看来,如果社会没有等级,世界就成平的了,何来尊严,何来敬畏,何来秩序?但在墨家看来,世界本来就应该是平的,只有公平才有所有人的尊严。在平的世界中,根本不必为了秩序来敬畏什么上层贵族。要敬畏,还不如敬畏鬼神,让人们感到冥冥之中有一种督察之力,有一番报应手段,由此建立秩序。
儒家的仁爱,由于太讲究内外亲疏的差别,造成了人际关系的迷宫,直到今天仍难于走出。当然,不彻底的仁爱终究也比没有仁爱好得多,在漫无边际的历史残忍中,连儒家的仁爱也令人神往。
更不奇怪的是,上层社会终于排斥了墨家。这种整体态度,倒不是出于误读。上层社会不会不知道墨家的崇高地位和重大贡献,例如,就连早已看穿一切的庄子,也曾满怀钦佩地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就连统治者视为圭臬的法家,也承认他们的学说中有不少是“墨者之法”;甚至,就连大家都认为经典的《礼记》中的“大同”理想,也与墨家的理想最为接近。但是,由于墨家所代表的社会力量是上层社会万分警惕的,又由于墨家曾经系统地抨击过儒家,上层社会也就很自然地把它从主流意识型态中区隔出来了。
秦汉之后,墨家衰落,历代文人学士虽然也偶有提起,往往句子不多,评价不高,这种情景一直延续到清后期。
这种历史命运实在让人一叹。
但是,情况终于改变了。一些急欲挽救中国的社会改革家发现,旧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改变,而那些数千年来深入民间社会的精神活力则应该调动起来。因此,大家又重新惊喜地发现了墨子。
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创刊号中,故意不理会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而独独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后来他又经常提到墨子,例如:
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梁启超先生更是在《新民丛报》上断言:“今欲救亡,厥惟学墨”。
他在《墨子学案》中甚至把墨子与西方的思想家亚里斯多德、培根、穆勒做对比,认为一比较就会知道孰轻孰重。他伤感地说:
只可惜我们做子孙的没出息,把祖宗遗下的无价之宝,埋在地窖里两千年,今日我们在世界文化民族中,算是最缺乏伦理精神、缺乏科学精神的民族,我们还有面目见祖宗吗?如何才能够一雪此耻,诸君努力啊!
孙中山和梁启超,是真正懂得中国的人。他们的深长感慨中,包含着历史本身的呼喊声。
墨子,墨家,黑色的珍宝,黑色的光亮,中国亏待了你们,因此历史也亏待了中国。
那么,千说万说,墨子四处传播的道义中,有哪一些特别重要,感动过千年民间社会,并感动了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呢?
我想,就是那简单的八个字吧——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我希望,人们在概括中华文明的传统精华时,不要遗落了这八个字。
根据对文章内容来看,儒墨两大显学,不能长久共存的主要原因是

联系全文,简要阐释“中国亏待了你们,因此历史也亏待了中国”这句话的意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加以说明,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爱”,你是同意儒家的观点,还是赞同墨家的主张呢?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倾向性意见,并简要阐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论说类文章,完成6~8题。
“迷你”解读
“迷你”源于英文Mini,它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Mini有两个义项:一是“其一类中之小者”,另一类是“非常小的,小型的”。《应用汉语词典》:“迷你[形]意指微型的;同类中最小的:迷你电池、迷你手表、迷你裙。”而“迷你裙”实为超短裙,是个音义兼译词。
不知道是哪个聪明人发挥了独特的创造力,将Mini舶进中国的同时将其译为“迷你”。于是中国的市场到处可见“迷你电视”“迷你组合音响”“迷你MP3”“迷你收音机”“迷你手机”“迷你字典”等。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产品越来越小,更好地方便人们的生活。网络中则有“迷你城市”“迷你软件”“迷你网络杂志”“迷你游戏王国”“迷你影视在线”等等。往深处看,简简单单“迷你”两个字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它反映了一定的民族文化心理
亚洲许多民族都存有一种“小”文化。对于小的东西,往往匠心独运,做得小巧精致,玲珑可爱。人们会把可以放在手中把玩的东西,当做艺术品一般欣赏玩味。大,蓬勃豪迈;小,灵动优雅。两种皆为美,但“小”可能诱发人们心底暗存的爱怜之心。以女性来说,她们大都钟情于“迷你”的小玩意儿,玩酷于“迷你”世界,如身上的小饰物,指甲艺术,睫毛彩绘,彩染文身,钻石文身等,“迷你”的艺术品使得自己在忙碌的工作中依然保持那份动人的纯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论是“迷你”的主体,或是观赏“迷你”的客体,都享受着美。“迷你”一词反映了人类的一种心态,即希望被关注,被重视,希望自己是“迷”之源。
“迷你”也会给人带来心灵的悸动,为心找一片温煦的家园,安静的乐土。“千纸鹤”和“幸运星”曾随处可见,它们寄寓着浓浓的思念;现在“水晶花”又悄然登陆,既小巧又纯洁,引人心生怜爱。只有借助于“迷你”,人们才在一天辛苦劳作之后,抛却过于繁重的负累,求得自己暂时的一份宁静。此时的“我”成了“真我”“本我”,从而使“迷你”和“我”紧密联系在一起。高科技的发展,人本主义的兴起,使得原本巨大的东西越来越“迷你”,我们在享受着文明成果的同时让我们的心灵真正有了个家。
“迷你”除了“小”,还包含着“使你陶醉,使你着迷”。“迷你”这个词显示了多么强大的魅力,因而在各种媒体上频频出现。
(《咬文嚼字》2002年第4期)
从原文看,下列对“迷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英语和汉语中,“非常小的”“小型的”是“迷你”的共同特征。
B.“迷你”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在现代汉语中它是一个音义兼译词。
C.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产品越来越小,“迷你”产品越来越多。
D.“迷你”给人带来心灵的触动,使人求得自己暂时的一份宁静。

下列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亚洲各民族尤其喜爱匠心独运,精巧玲珑的“迷你”小玩意儿。
B.钟情于“迷你”小玩意儿,是女性希望被关注被重视的特有心理。
C.忙碌的生活中,玩赏“迷你”艺术品,能使自己保持动人的纯真。
D.在西方,寄托着浓浓思念的“千纸鹤”“幸运星”曾随处可见。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将Mini舶进中国的同时将其译为“迷你”,才使得“迷你”产品风
靡中国市场。
B.借助“迷你”,就能诱发人们心底暗藏的爱怜之心,从而提高人们的审美能
力和道德水平。
C.“迷你”的事实说明,高科技的发展,人本主义的兴起,的确会创造出许许
多多文明成果。
D.“迷你”形体上是小的,功能上“使你陶醉,使你着迷”,由此可见,凡是小

的,都能“迷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审美过程中的联想和想像
审美过程当中,由于审美者面对的是富有吸引力的、启发性的一种美的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对事物的种种联想和想像。这些联想和想像是在对审美对象有所感受、有所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反过来又会加深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和理解。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在中国历来是被强调的。比如中国古代诗论,一概强调写诗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你写了一个象,你要使人想到这个象外面还有丰富的形象。这是审美的主观能动性。
在审美过程当中,欣赏语言艺术是要通过再造想像的。再造想像就是根据语言、符号、图样的描述和指示,在头脑中构想相应的形象。譬如一个建筑师拿到一个建筑设计图,想像未来的高楼大厦是什么样的,这就叫再造想像。再造想像很重要,白纸黑字,要讲形象感,它似乎比戏曲和电影差远了。你这不是白纸黑字吗?他那不是表演吗?穿得花花绿绿的,还带动作,应该是那个形象感强得多。恰恰相反,名著改成电影或者戏剧,从来只有一个反应:没有原著好看。白纸黑字通过再造想像,它给你的形象感丰富得多。“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二十八个字,往你眼前一摆,一幅生动的乡土民俗风情画就展现在你面前。
语言艺术的审美必须通过再造想像。有的人看书囫囵吞枣,根本没有把握住再造条件是什么,脑子里也没出现有关的人物形象,走马观花,囫囵吞枣,那就不叫艺术欣赏。特别是读中国的诗词曲赋,这些语言艺术作品含有更大的特殊性,因为它有很多典故,如果你的文化素养能够通晓,那么这个典故不但有形象感,而且还能够引发联想想像。典故本身就构成形象:“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它的本身就有形象,但同时也有典故。假如你没有这个文化知识来理解它,你对这个诗所反映的这个形象也不理解,在诗中的关系也就更不理解。所以我说要提高联想想像能力,要增加生活经验,要增加文化知识。
(选自金开诚《艺术审美的心理机制》,有删改)
下列各句对审美过程中的“联想”和“想像”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两项是(6分)

A.美的形象会自然地唤起审美者的联想和想像。
B.联想和想像产生的基础是对审美对象要有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C.联想和想像会加深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和理解。
D.在中国历来做什么都强调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E.联想和想像正体现了审美的主观能动性。
下列各句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3分)

A.根据语言、符号、图样的描述和指示,在头脑中构想相应的形象,就是再造想像。
B.语言艺术的审美必须通过再造想像。
C.艺术欣赏不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脑子里必须出现有关的人物形象。
D.诗词曲赋中的典故形象可感,所以能够引发联想想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海洋开发与高新技术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使实现海洋农牧化产业成为可能。遗传工程技术是近期新发展的一门海洋生物高新技术,它为培育海洋动植物的新品种提供了新的手段,也为海洋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方法和可能。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投入巨资,利用该项高新技术,进行海产品良种培育、基因重组、海洋药物提取等的开发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例如,世界上第一条转基因的鱼已经培育成功,这种鱼的个体大,但吃的饲料较少,生长周期短,是未来人工养殖的新品种。可以预期,海洋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必将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也将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海洋能源开发技术,加速了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的进展。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提高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的扩展,有力的提高了海上钻井油层的准确率,加上多井底定向钻井技术的发展,大幅度降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费用已成为现实,从而也促进了海上油气产量的增长。目前海洋石油平均年增长率为4.5%,远高于全球石油年增长率的一倍以上。进入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利用高新技术,将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由陆架区向深水区推进,不断有新的油气田被发现。在全球水深200米以上的深水域中,已发现有300多处资源,其石油储量达50亿吨左右,天然气约10万亿立方米以上,这充分展现了海洋新领域油气勘探开发的良好前景。此外,利用高新的海洋勘探技术,已发现大陆边缘的陆架盆地和深海底沉积盆地中,存在一种天然气水合物,其外观为冰块状的白色结晶固体,这是天然气与水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形成的。这种天然气水合物实际上是一种压缩型的天然气,它在一定条件下释放出的甲烷气体积相当于固体的160倍以上。现仅调查10%的大陆边缘地区,据估计其蕴藏量达3000万亿立方米甲烷气。这种新型能源的出现,为解决全球能源枯竭危机提供了新的希望。
深海采矿开发技术,将使沉睡海底多年的多金属结核得到新生。深海采矿技术已在经济、实用方面有所突破,具有代表性的是海底自动采矿系统的问世。这种自动海底采矿技术,采用了遥控潜水器,可在海底自行采矿,自行上浮,并可将采集的矿石卸到海上半潜式采矿平台上,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发展前途的采矿高新技术,代表了深海采矿技术的发展方向。它的形成与发展也将对其他海洋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海洋能源的利用和深海农牧化的发展,均可借用其高新技术解决海洋热能转换发电时出现的余热,以及深海底部丰富营养盐的交换问题。可以说,深海采矿技术对整个海洋高新技术的潜在影响是深远的。
(节选自汪兆椿《爱我海洋》,海洋出版社)
下列说法不属于高新技术在海洋开发中已取得的成果的一项是

A.一些发达国家在良种培育上投入巨资,利用遗传工程技术,成功地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条转基因鱼。
B.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提高了海上钻井油层的准确率,促进了海上油气产量的增长。
C.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必将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开发海洋生物资源也会面貌一新。
D.海底自动采矿系统的问世,标志着深海采矿开发技术取得突破,代表了深海采矿技术的发展方向。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把高新的海洋勘探技术运用到海洋能源开发中,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不断被发现。
B.一种外观为冰块状的压缩型天然气,蕴藏量非常丰富。它的发现,为解决全球能源枯竭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C.全球水深200米以上的深水域里,共有300多处资源,其石油储量达50亿吨左右,天然气约10万亿立方米以上。
D.深海采矿技术,不仅使沉睡海底多年的多金属结核获得了新生,而且对其他海洋产业如深海农牧化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上,随着一些发达国家取得的重大进展,会有更多的国家跻身其中,也会有更多的开发成果。
B.毫无疑问,海洋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会越来越大。相对来说,天然气的储量更大,因而开发前景要好于石油。
C.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取得的进展预示着在未来的时日,人类对能源的开发将由以陆地为主转为以海洋为主。
D.海洋开发依靠高新技术所取得的成就,预示着21世纪是海洋世纪。由此可见,内陆国家以后难以快速发展。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鸟巢
许多看过北京奥运主体育场设计模型的人这样形容:那是一个用树枝般的钢网把一个可容纳10万人的体育场编织成的一个温馨“巢”,用来孕育与呵护生命的“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的确,整个体育场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网格状的构架,外观看上去就仿若树枝织成的鸟巢,其灰色矿质般的钢网以透明的膜材料覆盖,其中包含土红色的碗状体育场看台。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陶瓷的纹路、红色的灿烂与热烈,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地相融在一起。
让人惊叹的是,整个建筑通过巨型网状结构联系,内部没有一根立拄,看台是一个完整的没有任何遮挡的碗状造型,如同一个巨大的容器,赋予体育场以不可思议的戏剧性和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这种均匀而连续的环形也将使观众获得最佳的视野,带动他们的兴奋情绪,并激励运动员向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冲刺。在这里,人,真正被赋予中心的地位。
更为匠心独具的是,“鸟巢”把整个体育场室外地形微微隆起,将很多附属设施置于地表下面,这样既避免了下挖土方所耗的巨大投资,而隆起的坡地在室外广场的边缘缓缓降落,依势筑成热身场地的2000个露天座席,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并再次节省了投资。
许多建筑界专家认为,这个建筑没有任何多余的处理,一切因其功能而产生形象,建筑形式与结构细部自然统一。“鸟巢”不仅为2008年奥运会树立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而且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也具有开创性意义,将为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建筑发展提供历史见证。
设计并搭建“鸟巢”不易,要让“鸟巢”在未来的日子里充满生机与活力更为不易。据介绍,“鸟巢”设计之初和深化设计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节俭办奥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满足奥运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永久设施和临时设施的平衡。按照要求,“鸟巢”,共设10 万个座席,其中8万个是永久性的,另外两万个是奥运会期间临时增加的。在此基础上,设计中将“鸟巢”的功能与周围地区日后定位乃至整个城市的中长远发展规划结合起来考虑。根据已确定的规划方案,“鸟巢”所在的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赛后
将成为一个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商务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作为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将成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相当长时期内,也将成为参观旅游的热点。同时,“鸟巢”在设计建设中,还在场地和空间的多功能上下了很大功夫,以提高场馆利用效率,除能够承担开幕、闭幕和体育比赛外,还将满足健身、商务、展览、演出等多种需求,为成功实施“后奥运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下面对于“鸟巢”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鸟巢”对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的昵称,它可容纳10万观众,奥运会开、闭幕式和一些重要比赛都在这里举行。
B.“鸟巢”建筑设计别具匠心,它用树枝般的钢网编织成孕育与呵护生命的“巢”的造型,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C.“鸟巢”的整个建筑没有一根立柱,而是通过巨型网状结构联系,看台是一个完整的没有任何遮挡的碗状造型。
D.“鸟巢”不仅为2008年奥运会树立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而且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也具有开创性意义。

下列内容,不属于对“鸟巢”进行“后奥运开发”的一项是

A.没有任何多余的处理,一切因其功能而产生形象,建筑形式与结构细部自然统一。
B.在满足奥运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永久设施和临时设施的平衡。
C.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赛后将成为一个集体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
D.提高场馆利用效率,除体育活动外,还将满足健身、商务、展览、演出等多种需求。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鸟巢”中,中国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陶瓷的纹路、红色的灿烂与热烈,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地相融在一起。
B.“鸟巢”的建筑设计将人真正赋予中心的地位,在这里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更能够实现他们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
C.“鸟巢”把整个体育场室外地形微微隆起,将很多附属设施置于地表下面,避免了下挖土方所耗的巨大投资。
D.可以预计,“鸟巢”将成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相当长时期内,也将成为参观旅游的热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