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他们的发明利用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原理。如图所示电路可研究光电效应规律。图中标有A和K的为光电管,其中K为阴极,A为阳极。理想电流计可检测通过光电管的电流,理想电压表用来指示光电管两端的电压。现接通电源,用光子能量为 10.5eV的光照射阴极K,电流计中有示数,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缓慢向右滑动,电流计的读数逐渐减小,当滑至某一位置时电流计的读数恰好为零,读出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0V;现保持滑片P的位置不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光电管阴极材料的逸出功为4.5eV
B.若增大入射光的强度,电流计的读数不为零
C.若用光子能量为12eV的光照射阴极K,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一定变大
D.若用光子能量为9.5eV的光照射阴极K,同时把滑片P向左移动少许,电流计的读数一定不为零
在力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伽利略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
| B.亚里士多德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
| C.牛顿最早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
| D.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 |
如图所示,顶端装有定滑轮的斜面体放在粗糙水平地面上,M、N两物体通过轻弹簧和细绳连接,并处于静止状态(不计绳的质量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现用水平向右的恒力F作用于物体N上,物体N升高一定的距离h的过程中,斜面体与物体M仍然保持静止。设M、N两物体的质量都是m,在此过程中()
| A.恒力F所做的功等于N物体增加的机械能 |
| B.物体N的重力势能增加量一定等于mgh |
C.当弹簧的势能最大时,N物 体的动能最大 |
| D.M物体受斜面的摩擦力一定变大 |
如图甲所示,abcd是位于竖直平面内的正方形闭合金属线框,在金属线框的下方有一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区域,MN和M′N′是匀强磁场区域的水平边界,并在线框的bc边平行,磁场方向与线框平面垂直。现金属线框内距MN的某一高度从静止开始下落,图乙是金属线框由开始下落到完全穿过匀强磁场区域的v – t 图像。已知金属线框的质量为m,电阻为R,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图像中坐标轴上所标出的字线v1、v2、v3、t1、t2、t3、t4均为已知量。(下落过程中bc边始终水平)根据题中所给条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求出金属框的边长 |
| B.线框穿出磁场时间(t1—t3)等于进入磁场时间(t2—t1) |
| C.线框穿出磁场与进入磁场过程所受安培力方向相同 |
| D.线框穿出磁场与进入磁场过程产生的焦耳相等 |
如图所示,在真空中有两个带等量负电的点电荷,分别置于P、Q两点,O点是他们连线的中点,A、B、C为P、Q连线的中垂线上的三点,且OA=O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的电场场强一定大于B点的电场强度
B.C点的电势低于B点的电势
C.同一点电荷在A、C两点受电场力大小相同
D.同一负电荷在B点的电势小于其在C点的电势能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沿地月转移轨道直奔月球,在距月球表面100km的P点进行第一次“刹车制动”后被月球捕获,进入椭圆轨道I绕月飞行,之后,卫星在P点又经过第二次“刹车制动”,进入距月球表面100km的圆形工作轨道II,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卫星在轨道I上经P点的速度等于卫星在轨道II上经过P点的速度 |
| B.卫星在轨道I上的机械能比在轨道II上大 |
| C.卫星在轨道I上运动周期比在轨道II上长 |
| D.卫星沿轨道I经P点时的加速度大于沿轨道II经P点时的加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