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濂洛之学     向:崇尚
B.造诣益邃:精深
C.履祥倾营购赀:钱财
D.为一书勒:镌刻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负经济之略余嘉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行使工药淬之
C.举先儒之言 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二氏徒慕君高义也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金履祥,字吉父,是婺州兰溪县人。小时候就聪明机智,他的父亲、兄长稍微教给他(一些)书本知识,他就能背诵。等到年龄稍大一些,更加自我鞭策勉励。到了壮年时,了解并崇尚濂洛学说,在同郡王柏那里做事,(后来又)跟随他一起来到何基门下(做事)。何基曾在黄榦处求学,黄榦又是亲身得到朱熹传授的人。从此讲论研习更加深入,造诣也越加精深。
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履祥于是断绝了进取的意念。然而他自己身怀经世济民的策略,也不忍心马上舍弃救世之心。正赶上襄樊的军队一天天告急,宋朝官兵却袖手旁观不敢营救,履祥于是进献了牵制敌军乘虚而击的策略,请求派大军从海路直逼燕、蓟等地,这样,襄樊的敌军,就不用攻打而自行退走。而且履祥详细叙述了海路船舶的具体线路,经过的所有州郡县邑,以及大洋小岛,途中的困难与便利,以及各处里程的远近,清清楚楚,都可以一一顺着他的(指点)来前行。宋朝最终没有采用。到后来朱瑄、张清进言海运的便利,他们经过的海路,都是比照履祥先前的上书来的,没有丝毫差异,此后人们很佩服履祥的精确。
德祐初年,(宋朝)起用履祥为迪功郎、史馆编校,(结果)他推辞没有就职。宋朝即将灭亡,履祥居住的地方盗贼四起,履祥于是退隐到金华山中。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教导启迪后辈学子,谆谆教导,严格不倦,尤其看重分辨道义。有个老朋友的儿子因事获罪,母子二人被发配做了奴隶,彼此不了解已有十年,履祥倾尽钱财营救,最终把他们赎身出来;后来那个孩子成了显贵,履祥始终没有说过这件事,见面时只是问候辛苦而已。
履祥曾经说文正公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作《外纪》,来记载前朝的事迹,然而刘恕的书不以儒家经典为本,却相信其他各家的记载,是非标准与孔子相悖,不足以作为信史流传。于是(履祥)以《尚书》为主,向下涉及《诗经》《礼记》《春秋》,另外搜集旧史及诸子的书,按编年体来记载史事,上起唐尧以后,下接《通鉴》之前,集结(编纂)成一本书,命名为《通鉴前编》。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它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
当初,履祥拜见王柏之后,首先请教治学的方法,王柏告诉他必须首先树立学习的志向,并且援引了前辈儒家的话:保持严肃认真来坚持自己的志向,确立志向来存养自己的本性,在表面上立下志向,在实践中严格地执行,这就是治学的根本方法。等见到何基,何基对他说:“会之多次谈到贤者的贤能,能区别天理与人欲,你应当从今日开始实行。”会之,是王柏的字。当时评论者都认为何基的清正耿直、淳厚质朴像尹和静,王柏的高超明达、刚毅正直像谢上蔡,履祥则亲身受到二人的传教,而且兼容并蓄于自身。
履祥居住在仁山脚下,学者因此称他为仁山先生。大德年间去世。元统初年,履祥的同乡吴师道做了国子博士,给学官写了一封信,在乡学中给履祥建了祠堂。至正年间,赐谥号文安。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魏节乳母者,魏公子之乳母。秦攻魏,破之,杀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令魏国曰:“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节乳母与公子俱逃,魏之故臣见乳母而识之曰:“乳母无恙乎?”乳母曰:“嗟乎!吾奈公子何?”故臣曰:“今公子安在?吾闻秦令曰:‘有能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乳母倘言之,则可以得千金。知而不言,则昆弟无类矣。”乳母曰:“吁!吾不知公子之处。”故臣曰:“我闻公子与乳母俱逃。”母曰:“吾虽知之,亦终不可以言。”故臣曰:“今魏国已破,亡族已灭。子匿之,尚谁为乎?”母吁而言曰:“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今持逆乱而以求利,吾不为也。且夫凡为人养子者务生之,非为杀之也。岂可利赏畏诛之故,废正义而行逆节哉!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遂抱公予逃于深泽之中。故臣以告秦军,秦军追,见争射之,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秦王闻之,贵其守忠死义,乃以卿礼葬之,祠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赐金百镒。君子谓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夫慈故能爱,乳狗搏虎,伏鸡搏狸,恩出于中心也。诗云:“行有死人,尚或墐[注]之。”此之谓也
【注】墐:jì埋。
(节选自《列女传》)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匿之者,罪至夷:灭族
B.则昆弟无矣类:幸存
C.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祠:供奉
D.废正义而行逆节哉逆节:违背节义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有能得公子,赐金千镒
乃使从衣褐
B.遂抱公子逃深泽之中
州司临门,急星火
C.乃卿礼葬之
斧斤时人山林
D.尚谁

乎遑遑欲何之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乳母坚守忠义的一组是
①吾不知公子之处②知而不言,则昆弟无类矣③吾虽知之,亦终不可以言
④今持逆乱而以求利⑤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⑥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取材于《问说》)

阅读课外文言文语段,回答下面问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人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kūn)钳(qián),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宜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越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疲弊。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疲弊,不忍出战,而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后,景帝时,田叔为鲁相。(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虫出:指死不得葬。
对下面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箕踞骂之箕踞:席地而坐,像个簸箕,借指态度傲慢。
B.王长者,不德倍:背离,背叛
C.陛下,臣等当虫出微:假如没有。
D.士争临城死敌:敌人,仇敌。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进言田叔等十余人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B.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身死之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C.孟舒岂故驱战
遇将军,可谓深矣
D.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

失其所,不知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叔有真知灼见的一组是
①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②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③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
④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长者也⑤王长者,不倍德

A.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⑤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C.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阅读课内文言文语段,回答下面题目。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荆轲遂车而去登上,乘
B.终已不回头看
C.沛公已去,至军中从小道
D.张良入表示谢意

下列句中划线字与“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至易水上,既,取道。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
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
D.项伯杀人,臣

与例句“荆轲和而歌”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吾属今为之虏矣”相同的一项是

A.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沛公安在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迳道亡,归璧于赵。
——取材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均:比较
B.其强,以空言求璧负:仰仗
C.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傲慢
D.大王必欲臣急:急切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要是把和氏璧给了秦国,不但秦城得不到,还要眼睁睁看着他们欺负人
B.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秦国用城池来换和氏璧,我们不答应的话,理亏的一方就在我们赵国了
C.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蔺相如说:“大王果真没有可用之人的话,我愿意带上和氏璧出使到秦国
D.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秦王想想,觉得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安排相如到客馆休息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名义上以城池交换和氏璧,实际上是想利用权势从赵国强取豪夺。
B.经人引荐,蔺相如临危受命出使秦国,并保证无论如何也要“完璧归赵”。
C.因蔺相如以死相拼和毁璧相胁,无礼、贪婪的秦王才暂时放弃骗璧的念头。
D.蔺相如猜到秦王不会死心,利用斋戒的机会机智地把璧悄悄运回了赵国。

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仆 以 口 语 遇 遭 此 祸 重 为 乡 党 所 笑 以 污 辱 先 人 亦 何 面 目 复 上 父 母 之 丘 墓 乎 虽 累 百 世 垢 弥 甚 耳 是 以 肠 一 日 而 九 回 居 则 忽 忽 若 有 所 亡 出 则 不 知 其 所 往 每 念 斯 耻 汗 未 尝 不 发 背 沾 衣 也!
——取材于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