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一)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父裒①,太常卿。安年四岁时,谯郡桓彝②见而叹曰:“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③。”及总角④,神识沈敏,风宇条畅,善行书。少有盛名,时多爱慕。后安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安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⑤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二)及帝崩,桓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 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阼⑥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⑦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注释】①裒(póu):谢裒,谢安的父亲。②桓彝:尚书吏部郎桓彝,桓温的父亲。③王东海:即王承,晋名臣。④总角:指童年时。⑤将无:相当于“还是……吧”。⑥阼(zuò):国家。⑦趣:通“促”,赶快。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孙、王诸人色并遽(惊慌) | B.便唱使还(通“倡”,提议) |
C.转见于色 (看见) | D.望阶趋席(快走)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众人即承响而回 挟天子而令诸侯 |
B.于是审其量其一犬坐于前 |
C.王之恐状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D.乃趣解兵凡三往,乃见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②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两篇短文都体现了谢安怎样的品质?具体表现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v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C.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莲说》的“说”,《陋室铭》的“铭”都是古代的文体。 |
B.《陋室铭》一文押同一个韵,除最后一句外,偶句押韵。 |
C.《爱莲说》一文中“爱”是全文的感情主线。 |
D.《陋室铭》一文除最后一句外,全是散句,而《爱莲说》一文则骈散结合。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 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luán):切成块的肉。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与“公约之饭”中“相同的一项()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久之,目似瞑。
D.其人已心怪之。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因谒公其人已心怪之惟啖胡饼中间少许其人愧甚而退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人愧甚而退”的原因。文中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②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③,汗出如浆④。”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注释】①令誉:美好的声誉。②敕(chì):皇帝的命令。③战战惶惶:害怕得发抖。④浆:凡较浓的液体都可叫做浆。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魏文帝闻之闻:听说 |
B.语其父钟繇曰语:话语 |
C.可令二子来令:叫 |
D.毓对曰对:回答 |
选择与“魏文帝闻之”中的“之”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楚王闻之 | B.子将安之 |
C.人问之 | D.母甚异之 |
将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的翻译成现代汉语。
卿面何以汗?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 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 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 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 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 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
B.时人莫之许也高可二黍许 |
C.惟博陵崔川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D.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
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 (2分)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
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原文的语句填写以下空白
①诸葛亮认为与曹操“不可与争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诸葛亮认为刘备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小题。(共14分)
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弊甚矣。解释句中加线的词。(4 分)
a、恢弘志士之气() b、引喻失义()
c、王之弊甚矣 () d、时时而间进()下列各句中的“于”和“皆以美于徐公”中“于”意思相同的一项()。
A.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B.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D.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
翻译。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诸葛亮和邹忌表达自己主张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你比较赞同哪一种?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