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12 分)
虽有嘉肴
《礼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 》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用“/” 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断2处,2分)
《兑命 》曰 学 学 半 其 此 之 谓 乎?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 分)
(1)虽有至道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知困 (4)然后能自强也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3分)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 和 的关系,提出了“ ”的观点。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后面的题。(共9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扶:顺着,沿着 |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延:请,邀请 |
C.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
D.问所从来,具答之具:全,都 |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C.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便扶向路 |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复前行,欲穷其林 |
下列对课文的解说和判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选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
B.选文在写法上以“桃花”为线索,以空间地点的变化为顺序先写渔人发现桃花林,接着写渔人进入、停留、离开桃花源,最后写渔人再寻桃花源,层次结构非常清楚,可见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 |
C.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如梦如幻,这其实是作者一种不满现实的精神寄托。 |
D.选文作者是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他字元亮,一说名潜,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选文本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后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文章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幼时记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①鹤唳云端()②私拟作群鹤舞空()
③徐喷以烟()④鞭数十()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心之所向昂首观之 | B.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 |
C.又留蚊于素帐中于土墙凹凸处 | D.拔山倒树而来 |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幼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趣事?
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曾经有过“物外之趣”吗?说一件事给大家听听。(不少于80字,4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 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明察秋毫察:()②私拟作群鹤舞空拟: ()
③项为之强强:()④鞭数十,驱之别院鞭:()选出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
A.故时有物外之趣 | B.何不试之以足 |
C.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D.观之正浓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文章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哪几件“物外之趣”?
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阅读下面三段古文语段,回答问题
甲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丙文: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遂不得履(2)以丛草为林(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翻译下列两句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找出甲文中两个通假字
甲乙 两则寓言共同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一类人?
丙文描绘了一幅图。
文言文
阅读下面两篇作品,回答下列问题。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乙】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①北人:北方人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果实外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③啖:吃。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先自度其足②欲以清热也
③反归取之④仕于南方在横线上用现代汉语表述下边句子的大意。
①何不试之以足?②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在文中横线上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甲文这个故事现已演变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 ____、____。
《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