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⑴年且九十 且: ⑵杂然相许 许:
⑶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⑷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从课文学习中知道, “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 “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 江(长江)阴: ⑵洛(洛河)阳: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和“智叟”的命名,突出了愚公的大智若愚,讽刺了智叟的鼠目寸光。 |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
C.写智叟的“笑”,写出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而写愚公“长息“,则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
D.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
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得到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2分)
阅读《论语》,完成文后题目(共15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日:_______________
(3)是知也知:_______________
(4)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_______________下列划线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故时有物外之趣 |
B.温故而知新故时有物外之趣 |
C.其恕乎蹲其身,使与台齐 |
D.人不知而不愠学而时习之 |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学苏勤奋每天都在很努力学习,她的父母也怕孩子落后,给她报了新东方英语班、龙文语文班、卓越数学班、精锐政治班……勤奋每天都在疲于奔命,可成绩却依然一般般。请你联系《论语》中的句子,给出有助于她提高的建议。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
童趣(12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2)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鞭数十(2)驱之别院
(3)项为之强(4)传不习乎翻译下列句子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从文中找出二个成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学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共13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每句用“∕”画一处)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无丝竹之乱耳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
③往来无白丁④无案牍之劳形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人认为无论是甲文中虚构出的“世外桃源”还是乙文中作者的隐居自娱其实都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万钟于我何加焉(2)是亦不可以已乎
(3)然则何时而乐耶(4)微斯人,吾谁与归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译文: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甲】段中的“本心”是指,【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甲】【乙】两段都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范仲淹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泣的事迹。请简述一例。(不超过50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1)万事莫贵于义()(2)不若手足之贵也()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贵义于其身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
B.人皆有之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 |
C.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 |
D.予子冠履予观夫巴陵胜状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上文运用什么论证方法阐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