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大小不齐,示其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第二年),始治(修建)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空中落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共同)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biàn高兴、喜欢)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同“嘱”,劝请)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一再,频频)饥,狱讼(诉讼)繁兴而盗贼滋炽(更加猖獗)。则吾与二三子(指诸位客人),虽欲优游(悠闲自得的样子)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则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树林阴翳: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以名其书:              (4)而吾亭适成:             
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1)……太 守 之 乐 其 乐 也  (2)今 天 不 遗 斯 民
翻译下列句子。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雨亭记》突出表现苏轼______________         _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____________     ___         有共通之处。
从句式的角度看,甲文和乙文首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何共同点?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包拯(义渡中学 刁恩秋)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③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第:只管。②鬻(yù):卖。③茔(yíng):墓地。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
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②率取数十倍以权贵 ()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而去之 ()②亲戚之()
下面“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翻译下面的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2分)
含义:
事例: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及楚人战于泓②。宋人既③成列,楚人未既济④。司马⑤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⑥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左传•子鱼论战》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②泓:泓水。③既:尽,完了。④济:渡过。⑤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指子鱼。⑥陈:同“阵”,摆好阵势。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彼竭我②请击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问故及未既济也 B.登轼望之既济未成列
C.未二黍许 D.公与之车六七百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同样是作战,怎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曹刿、子鱼二人各有主张:曹刿主张
;子鱼主张

战争的胜负与国君有着直接关系,请说说甲文中的鲁庄公与乙文中的宋襄公临阵表现上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战国策》二十五·魏四
【乙】秦、魏为与①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②,秦救不出。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③车而遣之。唐睢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④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睢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⑤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⑥,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睢之说也。
①与:党与,同盟者;②冠盖相望: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③约:准备;④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⑤任:能力;⑥“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臣服于秦国),成为秦国东面的屏障,接受秦国的政治制度,春、秋两季给秦国交纳祭祀的贡品;⑦约:约定,结盟。
——《战国策》二十五·魏四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夫韩、魏灭亡,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魏来求救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灭韩亡魏魏急则割地而约齐、楚
B.寡人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窃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
C.先生坐,何于此 大王之救不
D.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 以为秦之强足以为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甲、乙两文里,唐睢都成功地劝说了秦王。不同之处在于甲文靠让秦王屈服,乙文凭让秦王信服。
《战国策》善记言,甲、乙两文中的人物对话都非常精彩,请从言外之意的角度分析甲、乙两文的划线句子。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①,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②,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③。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如筀竹笋④,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岭峤微草⑤,凌冬不雕;并汾乔木⑥,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⑦,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也。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注] ①宿根: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茎叶枯萎后能继续生存,次年春又可发芽,故称。②芦菔、地黄:草药名。芦菔,即萝卜。③愆(qiān)伏:阴阳失调。这里指气候变化。④筀(ɡuì)竹:一种竹子。⑤岭峤:泛指五岭地区。即今广西、广东、湖南交界处。⑥并汾:泛指北方地区。约今河北、山西一带。⑦诸越:即百越。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也指其居住地,即今浙、闽、粤、桂等地。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二月草已:采掇者易辨识: 但取芦菔、地黄观:用花者取花初时: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土气有早晚溪行(《桃花源记》)
B.有宿根不燔土(《活板》)
C.取芦菔、地黄少闲人如我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D.岂可一切拘定月皆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翻译下列句子。
(1)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文中所说“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的现象,按照现代物候学的解释原因是什么?
(2)作为一篇说明文,作者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3)作者是否认为“古法”说的采药时间完全错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