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大小不齐,示其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第二年),始治(修建)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空中落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共同)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biàn高兴、喜欢)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同“嘱”,劝请)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一再,频频)饥,狱讼(诉讼)繁兴而盗贼滋炽(更加猖獗)。则吾与二三子(指诸位客人),虽欲优游(悠闲自得的样子)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则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树林阴翳: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以名其书: (4)而吾亭适成: 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1)……太 守 之 乐 其 乐 也 (2)今 天 不 遗 斯 民翻译下列句子。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喜雨亭记》突出表现苏轼______________ _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____________ ___ 有共通之处。
从句式的角度看,甲文和乙文首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何共同点?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媵人持汤沃灌()②烨然若神人()翻译下面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 ② ③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尊师方式?(3分)
持金还乡
豫章大祲① 。新建县一民②,乡民窘甚,家只存一水桶,售银三分。计无复之,乃以二分银买米,一分银买信③,将与妻孥④,一饮食而死。炊方熟,会里长至门⑤,索丁银⑥。里长远来而饥,欲一饭而去,辞以无。入厨见饭,责其欺。民摇手曰:“此非汝所食。”因涕泣告以故。里长急倾其饭而埋之,曰:“若何遽至此!吾家尚有五斗谷,负归以延数日。”民感其义而随之,得谷以归。出之,则有五十金在焉,民骇曰:“此必里长所积偿官者⑦,误置其中。渠救我死,我安忍杀之!”持金还之。
注释:①豫章:地名,今为江西南昌。大祲(jìn):本指雾气,这里指发生灾荒。②新建:地名,位于豫章附近。③信:毒药,指砒霜。④妻孥(nú):妻子儿女。⑤里长:古时乡官,百户为里,每里设里正一名。⑥丁银:人丁税。⑦此必里长所积偿官者:这一定是里长收集众人的税银,积攒起来,准备交给官府的。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里 长 急 倾 其 饭 而 埋 之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欲一饭而去 一饭:____________(2)我安忍杀之 安:____________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民感其义而随之,得谷以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写了乡民和里长两个人物,请你选择其中一位作点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岳阳楼记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百废具兴 ()(2)连月不开()
(3)薄暮冥冥()(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下面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重修岳用楼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其真无马邪 |
C.属予作文以记之不以物喜 |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微斯人,吾谁与归?”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又有何言外之意?
范元琰为人善良
范元琰,字伯珪,吴郡钱塘人也。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敬,不以所长骄人。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菘①,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②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③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选自《南史·隐逸下》)
[注释]①菘:白菜。②启:说出。③因:于是。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尝出行_______⑵ 向所以退,畏其愧耻________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文中的范元琰对待“盗者”“遽退走”、“伐木为桥以度之”,你是否不赞同他的做法?说说你的理由。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渔人甚异之(2) 阡陌交通(3)便要还家(4)处处志之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