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已寥寥。高原植被的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据材料可知
A.唐朝后期黄河流域经济衰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浙地区 |
B.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相关 |
C.黄河流域环境的恶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
D.小农经济模式不利于保护环境 |
下列表述最能体现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A.“寸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入番。” |
B.“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
C.“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其也。) |
D.“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
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据此判断下列北宋官职具有治事职能的是
A.吏部郎中 | B.龙图阁学士 | C.参知政事 | D.宰相 |
据载19世纪以前,英国东印度公司驶往中国的船舶经常装载90%,有时高达98%的贵金属,只有极少的货物。此现象直接反映了当时()
A.中国生产力水平较英国发达 | B.中英两国生产方式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
C.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出超 | D.中国自然经济体系下的商品贸易活跃 |
乾隆皇帝对英商送给他的时钟不肖一顾,说中国小民无此物者甚众,但从来没有误了早上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晚上回家睡觉。对此现象,下列评价确切的是()
A.乾隆帝为维护国家尊严,痛斥侵略者的野心 |
B.乾隆帝认为中国农民勤劳自觉,不需要闹钟 |
C.是小农经济下的一种天朝上国的心态的流露 |
D.乾隆帝为维护天朝体制,担心小农玩物丧志 |
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指出,蒙古帝国使得许多区域性文明迅速发生相互接触。这种接触的影响不包括:()
A.打破了东西方的交通阻隔 | B.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 |
C.促进了中国三大发明西传 | D.引发了亚欧民族的大迁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