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禹治水为农耕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桀骜不驯的黄河和漠北游牧民族的袭扰,迫使平原地区各部落联合互助,由此铸就华夏国家雏形,确定大一统专制政体。开明专制,辅以王道仁政思想,世代延续,形成“以民为本”的中国特色。而共和制最早起源于雅典城邦制度,启蒙运动后更以法国大革命为型范,突然引进到中国所造成的岂止是水土不服?当我们为武昌起义欢呼时,最容易看到的是清延腐败政治的终结,最不容易看到的是中国特有政治文化顽固坚韧的历史惯性。告别帝制,无疑代表着民族的进步与觉醒,但千年制度解构所必须缴付的代价,也是革命党人根本来不及思考而又必须面对的最大难题。
——郑曦原《共和十年》(1911—1912)政治篇
问题:
(1)请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对近代西方国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近代中国“千年帝制解构”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作了哪些努力?
(3)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哪些理想政体?而美国又是怎样实践的?
(4)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破坏。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和他的盟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帝国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他们不可摧毁的力量。盟国是为了捍卫他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而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是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他们建议甚至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他们确信他们所提出的以保证他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
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竟仍然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而同时在人类和历史面前声明不负任何责任。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的和平建议
材料二:协约国不得不在他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
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他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他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他们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文
请回答:
①德国提出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引用有关文字加以说明。
②双方对当时一战的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面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
③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我们应如何评价?
(探究创新试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影响深远。据此回答:
(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来说无论是失败的同盟国还是胜利的协约国都遭到了严重的削弱,欧洲的削弱表现在哪些方面?
(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遭受了空前的灾难,但也给人类社会提供了进步的契机,进步的契机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逐渐进入城市居民生活。……在服装的变化中,穿洋装是一种时尚,这不能够简单的归结为崇洋的倾向。民主制度的建立激励了人们对西方民主社会的向往……女性的服装一改宽大直筒式的满装,依照西方的人体曲线美加以裁剪,演变成今日的旗袍。这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结合中国的传统的某些形制而创作的新服饰,可谓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
依据材料回答及所学知识回答,鸦片战争后人们衣着服装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下图是人民军队服装的变化,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北伐战争戎装的周恩来长征中戎装的毛泽东 30年代末共产党军队 40年代末共产党军队
请你就上图军装的变化作一说明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20世纪50年代人们根据中山装和列宁撞的特点设计出的人民装,大家都以穿这种服装为时尚……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对服饰的要求是偏重坚实耐穿,在色彩的选择上也偏向耐脏耐洗的颜色,兰、灰、黑在服饰上占有的地位更加巩固了。……在红卫兵运动影响下迅速升温的集草绿色军服、军帽、宽皮带、毛泽东像章、草绿色帆布挎包等于一身的典型的红卫兵装扮可谓盛极一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也随着多样化,尤其是花扦工业发展以后,服装的花色、款式也更加多样化。现在年轻人的穿着,款式经常翻新,进而讲究艺术的效果。
根据内容,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服装变化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变迁的因素及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背景材料一:1995年,为纪念二战结束50周年,德国政府建立了一座战争纪念馆。这座战争纪念馆名为"恐怖之地",这里将长年展出纳粹德国党卫军和秘密警察(盖世太保)的犯罪历史。德国建设部部长托普费儿称这一纪念设施为"裸露的伤口"。他说:"我们需要这个经常作痛的伤口,以便时刻警示我们。"
背景材料二:日本政府也在1995年建立了纪念馆。纪念馆坐落在靖国神社旁边。纪念馆最主要的展品是日军官兵用过的衣服和靴子,至于展示日军罪行的展品一件也没有。日军退伍军人、联合会主席崛江正夫解释说:"修纪念馆的初衷是……悼念战争期间死亡的灵魂。这样,他们的子孙就能以此为荣。"
背景材料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日本前驻华大使中江要介在他的《中国的走向》一书中谈到:"只要进门环视四周,即可看到整整齐齐排放着的日中战争时期的新闻照片、各种证件等。这些东西大部分是控诉受到日本帝国主义残害而牺牲的中国人民的情况。……出口处前面的墙壁上贴着一幅大型彩色照片,那是1972年发表日中联合公报声明时拍摄的照片。……而且还附贴了含有下列意义的说明:我们日中两国人民经历了眼前所看到的不幸历史,但以1972年的日中邦交正常化为转机,我们两国已经发誓今后要子子孙孙友好下去。"
组织学生准备并书面回答:针对三国建立纪念馆的不同目的谈谈你的认识:组织学生展开学习、讨论、发言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