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材料中所指的“它”出现在
| A.新航路开辟中 | B.殖民扩张过程中 |
| C.第一次工业革命中 | 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
《庸庵笔记》记载,胡林翼围攻安庆时,曾视察军情,策马登山,瞻盼形势,既复驰至江滨,忽见二洋船鼓轮西上,迅如奔马,疾如飘风。胡变色不语,勒马回营,中途呕血,几至坠马。胡前已得疾,自是益笃,不数月,薨于军中。盖贼之必灭,胡已有成算。只是见洋人之势方炽,则膏盲之症,着手为难,虽欲不忧而不可得矣。这则材料主要说明()
| A.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严重威胁清王朝统治 |
| B.以传统办法来对抗太平天国是断然行不通的 |
| C.晚清士人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的无力 |
| D.胡林翼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忧国情怀 |
明朝各种商税如盐、茶、坑冶、酒、醋等依旧照征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工商税种。例如,洪武、永乐年间,在南京和北京征收塌房税(政府建造的供商人贮藏货物的房屋,称塌房。商人贮货于此,需按规定纳税)。洪熙元年为了流通钞币(发行纸币)而开征的市肆门摊税,征税对象是以贩卖为主的蔬果园、塌房、库房、店舍、受雇运货的骡马车等。对材料内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明朝实行严苛的重农抑商政策 |
| B.明朝国内的工商业十分发达 |
| C.明朝开始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
| D.明朝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 B.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
|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 D.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
“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君权神授 | B.致良知 |
| C.心外无物 | D.天人感应 |
“政府支出和人们对国家机构的健全重新有了信心,推动了缓慢的和部分的复原。到了1939年,国民收入比萧条深重时期增加了一倍,但仍然少于1929年6月。来自商业社会本身的抵制,在没能获得全面复原方面,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材料表明罗斯福新政()
| A.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
| B.严重阻碍美国的社会再生产 |
| C.无法彻底帮助美国恢复经济 |
| D.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自我调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