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种政体观
我们可以说各种体制有两个策源地,其他各种体制都是从其中派生出来的,其中一个的名字是君主制,另一个的名字是民主制。……一种社会表现出极端的过分的对君主制原则的忠诚,而另一种社会则忠诚于自由体制,因此这两种社会都没有能够在二者间达到平衡。……在自由、平等与智慧结合的地方必定同时具有两类成分。……不拥有这些成分的共同体不可能得到正确的治理。”
——柏拉图《理想国》
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立法权应该委托给人民代表机关,国王只应该是行政机关的首脑,司法权则应该属于陪审法庭。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柏拉图和孟德斯鸠关于国家政体的观点。
材料二 两种民主观
最高权力,即立法权只能有一个,其余一切权力都是而且必须处于从属地位……那么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然享有最高的权力来罢免或是更换立法机关。
——洛克《政府论》
在立法权力上人民是不能被代表的。……只有一种法律,就其本性而然,必须要有全体同意,那就是社会公约。因为政治的结合乃是全世界上最自愿的行为。每一个人既然生来就是自由的,并且是自己的主人,所以任何人在任何可能的借口之下,都不能不经他本人的许可就役使他。
——卢梭《社会契约论》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洛克和卢梭主要观点的异同。
材料三 两种分权观
美国宪法,又将孟德斯鸠学说作为根本,把那三权界限,更分得清楚,在一百年前,算是最完美的了。一百二十年以来,虽数次修改,那大体仍然是未变的。但是这百余年间,美国文明日日进步,土地财产,也是增加不已,当时的宪法,现在已经是不适用的了。兄弟的意思,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是如何看待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简要评价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4分)材料一: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报告
材料三: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人处于今日的恶劣环境之中,不得不以忍辱负重之苦心,来处理许多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四: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五: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之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是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导报》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据材料三和材料一,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
(4)结合材料四和材料五,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 12分)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社会已落后于西方,但历史经常被迷雾笼罩着。18世纪的康雍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只有岁月推移,迷雾消散,矛盾激化,百孔千疮才逐渐暴露。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
材料二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材料三: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造成“历史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悲 剧”的起点是什么?(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中中国人民自1840年以来“历次斗争”的主要表现。(2分)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革命必须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这一道路的依据 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有哪些?(6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 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中央)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中央)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注:被统治者指当时美国诸州);其次要强制(中央)政府控制自己。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后英国形成了什么政治体制?近代英国是如何逐步实现对王权的效控制的?
(2)1787年宪法是怎样解决材料二中“最大的困难”的?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的优越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材料三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封建子弟之制”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七国”代表什么时期?据材料指出“文武之道”丧失的表现。
(3)基于对材料三中天下“战斗不休”的思考,秦朝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
——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三 1927年8月以后,同时出现了两条道路的选择,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到以乡村为中心,这在以往是没有前例的。法国的巴黎公社和俄国的十月革命,都是首都的暴动。但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据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等整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
(2)依据材料二,分析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
(3)十月革命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有何特点?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中国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正确道路的重要因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