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收入倍增”和“教育发展”关乎民生之利,为人民群众所广泛关注。十八大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实现这一目标最大挑战是经济下行压力,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请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1年11月中旬,上海市区县、乡镇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同步举行。某高级中学组织年满18周岁的师生参加了所属地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的投票,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但有同学认为,选举是国家的事,中学生无需认真参与。理由是:中学生选不选举、投票选谁,对国家都是微不足道、无关紧要的,不会影响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请运用哲学常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的原理,分析和评价该同学的理由是否充分支持其观点。

阅读材料,完成第35、36题:
材料一: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规划纲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导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经过审议和民主表决,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温家宝总理3月14日在答中外记者问时强调,农民收入增长还不够稳定,农民收入的增长是我们实现社会公平,特别是收入分配公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材料二:近三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同比增长趋势图

材料三: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经济社会发展部分指标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
39.8
55.8
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109
﹥26810
﹥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5919
﹥ 8310
﹥7

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按照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确定,在实施中要努力实现和经济发展同步。
(1)材料二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常识分配制度的知识分析说明农民收入增长对于维护社会公平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经济常识分析说明“十二五”规划纲要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意义。
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
中央政治局认为,深入研究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请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论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客观要求。

东方网总编徐世平提出读历史的方法之一是“扒着门缝”读。他说,我小的时候,特别喜欢从门缝里看人。门缝里的人,往往聚焦,而同旁的什么事物,没有太复杂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与部分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整体离不开部分;同时,部分也离不开整体,如果离开了整体,部分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性质和功能。
请运用整体性的观点,对徐总编读历史的方法进行评析。

材料一:我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储备占世界人均水平的百分比
表1我国主要资源储备情况表

我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储量占世界人均水平的百分比
石油
天然气

耕地
8.3%
4.1%
25%
40%


注:2010年我国现有的45种主要矿产中可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仅有21种。
表2我国能源利用情况

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耗量占世界总消耗量的比例
石油
原煤
铁矿石
钢材
水泥
7.4%
31%
30%
27%
40%


注:我国创造的GDP仅为世界的4 % ,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美国的26.9% ,日本的11.5%。
材料二: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一45% ,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回答:
(l)材料一的表 1 、2 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分析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一之间的内在关系。
(3)我国企业为实现上述目标应作出怎样的努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