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日渐复兴的美好家园。
材料一 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富裕强大却山秃水臭同样不是美丽中国。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就必须科学应对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污染、生态系统的退化带来的严峻挑战。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建设美好家园。
材料二 建设美好家园,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强调,全党同志要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在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上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2)运用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知识分析材料二。
材料三 战国时期,荀况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也深谙“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历史规律。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发展与创新的知识,谈谈你对从“载舟覆舟说”到“人民观”的演变的认识。
(4)材料三蕴涵了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哪些道理?
近年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放缓,从GDP总量上来衡量,中部与东部之间的差距已拉大到6倍。中部发展牵动全局,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放缓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为什么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放缓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8分)
材料 2008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明年经济工作。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前,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⑴我们党在作出重大决策时,为什么要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
⑵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材料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了精辟论述,强调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顺应时代特征、事关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政治常识的知识?
材料我国北方有大面积的缺水地区,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按照《条例》,在紧急抗旱时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域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工作,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务,尽最大的力量保护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政府为什么必须承担抗旱救灾的职责?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政府在抗旱救灾中履行了怎样的国家职能?
材料一 2008年6月18日,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美国安纳波利斯闭幕。这次对话最突出的成果是中美在能源和环境领域扩大了合作。就中美关系问题,胡锦涛主席多次指出,两国要共同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多年来,中美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分歧,中美关系在一波三折中向前发展。
材料二在伊朗核问题上,中美两国主张存在较大分歧。美国政府主张对伊朗进行制裁,甚至扬言使用武力;而我国政府既反对伊朗发展核武器,又主张通过对话以和平方式解决危机,不赞成对伊动武。
(1)中美关系发展一波三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些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