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赏析
张文诩,河东人也。父琚,开皇中为洹水令,以清正闻。有书数千卷,教训子侄,皆以明经自达。文诩博览文籍,特精《三礼》,其《周易》《诗》《书》及《春秋三传》,并皆通习。每好郑玄注解,以为通博,其诸儒异说,亦皆详究焉。
高祖引致天下名儒硕学之士,其房晖远、张仲让、孔笼之徒,并延之于博士之位。文诩时游太学,晖远等莫不推伏之,学内翕然,咸共宗仰。其门生多诣文诩,请质凝滞,文诩辄博引证据,辨说无穷,唯其所择。
治书侍御史皇甫诞一时朝彦①,恒执弟子之礼。适至南台②,遽饰所乘马,就学邀屈。文诩每牵马步进,意在不因人以自致也。右仆射苏威闻其名而召之,与语,大悦,劝令从官。文诩意不在仕,固辞焉。
仁寿末,学废,文诩策杖而归,灌园为业。州郡频举,皆不应命。事母以孝闻。每以德化人,乡党颇移风俗。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见而避之,盗因感悟,弃麦而谢。文诩慰谕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经数年,盗者向乡人说之,始为远近所悉。邻家筑墙,心有不直,文诩因毁旧堵以应之。文诩尝有腰疾,会医者自言善禁③,文诩令禁之,遂为刃所伤,至于顿伏床枕。医者叩头请罪,文诩遽遣之,因为其隐,谓妻子曰:“吾昨风眩,落坑所致。”其掩人之短,皆此类也。 (节选自《隋书•张文诩传》)
[注]①朝彦:朝廷中有才学和德行的人。②南台:官署名。③禁:施禁咒语。 下列句中的“以”与“文诩因毁旧堵以应之”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醒能述以文者 | B.得而腊之以为饵 | C.属予作文以记之 | D.固以怪之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文诩的父亲为人清正,家中藏书颇丰,喜欢读书并教育自己的子侄辈,使他们最终都因为明晓经书而通达。 |
B.张文诩博览文籍,隋文帝招揽天下名儒硕学之士时,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都极力延请张文诩担任太学博士。 |
C.张文诩淡泊名利,志不在仕,州郡频频举荐他,他都没有赴命。 |
D.张文诩博学多闻,不慕名利,善解人意,处处为他人着想,并常常以自己的德行来感化教育别人,深受同乡爱戴。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以清正闻 闻: ②恒执弟子之礼 执:
③固辞焉 固: ④文诩遽遣之 遣: 翻译句子。
(1)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见而避之,盗因感悟,弃麦而谢。
(2)其掩人之短,皆此类也。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孝文帝立。 居顷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勃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下列句子与例句“居顷之”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怅恨久之
C.亲戚畔之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下列句子与“善,陈孺子之为宰!”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B.甚矣,汝之不惠!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战于长勺。
(3)翻译下面句子。
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
(4)简要分析陈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下列与“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一句中“国”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荆州)此用武之国 B.等死,死国可乎
C.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D.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2)根据本文,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庄子的思想,并从正反两面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沿溯阻绝 |
沿:顺流而下 |
B.不以疾也 |
疾:快 |
C.迳黄牛山 |
迳:经过 |
D.犹望见此物 |
犹:好像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 |
自非亭午夜分 |
B.绝巘多生怪柏 |
既人迹所绝 |
C.虽乘奔御风 |
虽途迳信宿 |
D.故渔者歌曰 |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色如人负刀牵牛
(4)【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 ;【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 。这在写法上都属于 描写。
(5)【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太祖①微行②至田舍,见一村翁,问其生庚。翁告之某年月日时,皆同上。太祖曰:“尔有子乎?”答曰:“否。”“有田产乎?”曰:“否。”“然则何以自给?”日:“吾恃养蜂耳。”曰:“尔蜂几何?”曰:“十五桶。”太祖默念曰:“我有两京十三省③,渠④有蜂十五桶敌之。此年月日相合之符。”太祖又问曰:“尔于蜂,岁割蜜,凡几次?”翁曰:“春夏花多,蜂易采,蜜不难结,我逐月割之。秋以后花渐少,故菊花蜜不尽割,割十之三,留其七,听⑤蜂自啖⑥,为卒岁计。我乃即春夏所割蜜易钱帛米粟,量人为出,以糊其口;而蜂亦有余蜜,得不馁。明岁,又复酿蜜。我行年五十,而恃蜂以饱,盖若此。他养蜂者不然,春夏割之,即秋亦尽割之,无余蜜,故蜂多死。今年有蜜,明年无蜜,皆莫我若也。”太祖叹曰:“民犹蜂也,君人者不务休养,竭泽取之,民安得不贫以死?民死,而国无其民,税安从出?是亦不留余蜜之类也。蜂丈人之言,可以传矣,可为养民者法矣。”
(选自明•江盈科《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释】①太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②微行:帝王或高官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出行。③两京十三省:两京指南京、北京;十三省指山东、山西、河南等十三省。④渠:他。⑤听:听凭,任凭。⑥啖(dàn):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尔蜂几何:
②我乃即春夏所割蜜易钱帛米粟:
③得不馁:
④竭泽取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然则何以自给?
②割十之三,留其七,听蜂自啖,为卒岁计。
(3)太祖得知自己与蜂丈人生庚相同,发现 与 相当,最后联想到 与 相似。
(4)文中的太祖具有哪些特点?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藩国名臣
[明]朱国祯
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馀,始读书。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 ①,日不足,竟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矱 ②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时太守有十子, 五子骄纵甚, 虽守无如 之何。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 ③,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曰:"专治五子一人,毋及馀生。"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节选自《涌幢小品》,有删改)
【注】①埒(liè):等同,齐等。②矱(yuē):尺度。③朴:通"扑",打人的器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日记数千言
②赵先生 耻居其下
③诸生 侍侧凛凛
④且 遗一朴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日所诵书必与 之埒 |
得无楚 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 |
B. 为讲说甚详恳 |
二虫尽 为所吞(《幼时记趣》) |
C. 以身先之 |
太医 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
D.书 其面日 |
其真无马邪(《马说》) |
(3)翻译句子。
①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
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作为学官,赵准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出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