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与赏析
张文诩,河东人也。父琚,开皇中为洹水令,以清正闻。有书数千卷,教训子侄,皆以明经自达。文诩博览文籍,特精《三礼》,其《周易》《诗》《书》及《春秋三传》,并皆通习。每好郑玄注解,以为通博,其诸儒异说,亦皆详究焉。
高祖引致天下名儒硕学之士,其房晖远、张仲让、孔笼之徒,并延之于博士之位。文诩时游太学,晖远等莫不推伏之,学内翕然,咸共宗仰。其门生多诣文诩,请质凝滞,文诩辄博引证据,辨说无穷,唯其所择。
治书侍御史皇甫诞一时朝彦①,恒执弟子之礼。适至南台②,遽饰所乘马,就学邀屈。文诩每牵马步进,意在不因人以自致也。右仆射苏威闻其名而召之,与语,大悦,劝令从官。文诩意不在仕,固辞焉。  
仁寿末,学废,文诩策杖而归,灌园为业。州郡频举,皆不应命。事母以孝闻。每以德化人,乡党颇移风俗。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见而避之,盗因感悟,弃麦而谢。文诩慰谕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经数年,盗者向乡人说之,始为远近所悉。邻家筑墙,心有不直,文诩因毁旧堵以应之。文诩尝有腰疾,会医者自言善禁③,文诩令禁之,遂为刃所伤,至于顿伏床枕。医者叩头请罪,文诩遽遣之,因为其隐,谓妻子曰:“吾昨风眩,落坑所致。”其掩人之短,皆此类也。                 (节选自《隋书•张文诩传》)
[注]①朝彦:朝廷中有才学和德行的人。②南台:官署名。③禁:施禁咒语。                      
下列句中的“以”与“文诩因毁旧堵以应之”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醒能述以文者 B.得而腊之以为饵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固以怪之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文诩的父亲为人清正,家中藏书颇丰,喜欢读书并教育自己的子侄辈,使他们最终都因为明晓经书而通达。
B.张文诩博览文籍,隋文帝招揽天下名儒硕学之士时,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都极力延请张文诩担任太学博士。
C.张文诩淡泊名利,志不在仕,州郡频频举荐他,他都没有赴命。
D.张文诩博学多闻,不慕名利,善解人意,处处为他人着想,并常常以自己的德行来感化教育别人,深受同乡爱戴。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以清正  闻:                 ②恒弟子之礼    执:         
辞焉    固:                 ④文诩遽之      遣:         
翻译句子。
(1)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见而避之,盗因感悟,弃麦而谢。
(2)其掩人之短,皆此类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完成题目
【甲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文】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③深矣,常有以自下④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⑤。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 ④自下:谦虚。相:担任国相。⑤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
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既而,其妻请去 / 乃记之而 B.自以为足 / 晏子荐以为大夫
C.其妻从门间窥 / 长跪谢之 D.子之意 / 谓为信

下列划线词没有活用现象的是()

A.此皆良实 B.优劣得所 C.身齐国 D.意气扬扬

翻译句子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2)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

盲人摸象
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众盲者。” 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即唤众盲问之:“象类何物?”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萝菔①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②;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③;其触脚者言象“如臼”④;其触脊⑤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⑥,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注释:①【萝菔】:萝卜。②【箕】:簸箕,扬米去糠的器具。③【杵(chǔ)】: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用于舂(chōng)米等。④【臼(jiù)】:用石或木制成的舂(chōng)米的器具。⑤【脊】:这里指背部。⑥【瓮(wèng)】:一种盛东西的陶器,腹部较大。
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示:______以:________即:_________类:_________
翻译下列句子:
大王即唤众盲问之:“象类何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大王即唤众盲问之 B.使之冲烟而飞鸣
C.渔人甚异之 D.心之所向

“盲人摸象”中的“盲人”真的是指“瞎子”吗?你能再举一个和“盲人摸象”意思相近的成语吗?

文言文阅读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___________。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____________,为之怡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___________,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作者是______朝著名文学家________,课文选自《________》
补出横线上的内容。
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并对其进行注音和解释。
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音:___________义:_______________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2分)
故:________以:________然:_________方:________
与例句“拔山倒树而来”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任重道远 B.舌一吐二虫尽为所吞
C.温故知新 D.其马将胡骏马

翻译句子: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趣》一文“趣”在哪些地方?请分别用四字短语分点概述。这些表明童年的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用“/”给下面两句划分朗读停顿。
⑴ 见 藐 小 微 物⑵ 盖 一 癞 蛤 蟆 也
下面四句中划线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至 B.试以足 C.项为 D.驱别院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⑴明秋毫 :⑵项为之:
一癞蛤蟆也 :⑷数十: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故时有物外之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文中记叙了哪几件趣事?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回答题目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②,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③,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⑤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注:①傧者:接引宾客的人;②更道:改变道路;③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④袂:衣袖;⑤不肖:不才。
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盗()②圣人非所与也 ()
③晏子避对曰()④直使楚矣()
下列选项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晏子使楚使子为使 B.婴闻临淄三百闾
C.寡人反取焉王子猷、子敬俱
D.今民生长齐不盗为小门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翻译下列句子。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然则何为使子?

结合甲、乙文段的具体情节,分别评述楚王和晏子的性格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