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实验小组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时凸透镜与光屏的高度已调好,但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偏高,如下图所示,要想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蜡烛使烛焰向______(填“上”或“下”)移动。
(2)如下图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得到清晰放大的实像,则烛焰应位于透镜左侧a、b、c、d四点中的____点,此成像规律应用在_______上(填一种器材名称)。
(3)小莉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凸透镜)之间,小莉移动透镜和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将近视眼镜镜片取下,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①为了使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小莉应将光屏向_____(左/右)移动或将蜡烛向_____(左/右)移动
②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 )(2分)
A.乙甲 | B.丙甲 | C.乙丁 | D.丙丁 |
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小明设计了如图电路.
(1)在连接电路时发现,还缺少一个元件,他应该在电路中再接入的元件是.
(2)为粗略判断a、b两点间导体电阻的大小,可观察.
(3)另有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对小明的电路作了如下的改进:甲把灯泡更换为电流表;乙在原电路中串联接入电流表.你认为___________同学的改进更好一些,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同学用5只粗细相同而高矮不同的瓶子作如下实验:如图所示,用嘴分别对着5只瓶口吹气,发现瓶子越高,发出的音调越低。由此现象,请你分析:
(1)嘴对5只瓶口吹气,5只小瓶均发出声音的原因是什么?
(2)5只小瓶产生不同音调的原因是什么?
(3)应用上述实验结论,说明吹笛子时,用手指堵住笛孔(如图所示)能产生不同音调声音的道理。
我们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人们通过声音交换信息、交流情感。但随着人类的活动,产生了一种新的污染——噪声污染。
(1)吉他和吸尘器都能发出声音,但这两种声音是截然不同的。请指出图中哪幅图表示乐音,哪幅图表示噪声?并指出两者的区别。
![]() |
(2)噪声大小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它的响度。通常人们用声强等级来表示声音的大小,其单位名称是,符号为dB。
(3)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40m宽的林带可使噪声减少15~20dB,科学家们提出:请不要把落在地上的树叶扫光。你认为这是出于什么因素考虑的?
声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认识声音,某实践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探究。
实验一: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槽中的水,发现溅起水花。
实验二:用细线把一个小铃铛悬挂在软木塞的下端,并置入烧瓶中,轻轻摇摇瓶子,会听到清晰的“叮当”声,然后取下软木塞,将点燃的酒精棉球放入瓶中,待火熄灭后,迅速塞紧软木塞,再摇瓶子,听到瓶子里的响声比原来小很多。
实验三:支起自行车,一手转动自行车的脚踏板,另一手则拿一硬纸片并让纸片的一头伸进自行车后轮的辐条中,随着车轮转速的加快,纸片发出的声音会越来越尖。
(1)以上三个实验中,实验____表明发声体在振动。
(2)另外两个实验分别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红在课外探究弹簧的长度跟拉力的变化关系,利用如图3-2所示的
装置记录了相应实验数据如下:
拉力/N |
0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40 |
指针的位置/cm |
2 |
3 |
4 |
5 |
6 |
7 |
7.5 |
7.5 |
(1)分析实验数据,写出你能得到的结论。
(2)举出该探究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个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