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警惕曹操墓“有经济”“没文化”
庞 贝
2013年1月13日,带队考察“曹魏高陵”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通过12位专家联合考察,从考古学上可以初步确认它就是曹操墓。
虽然这还不算是最后的论定,但权威专家的“初步确认”,已经足以让围绕着曹操墓进行的争论暂时画上句号。本应该单纯的考古发现,却逐渐发展成社会公共事件,当地政府的公信力尤其受到各方质疑,其中原委值得当地政府深思:究竟是什么,使得发现曹操墓这一原本再好不过的消息,成为舆论风暴的中心?
近些年来,文化古迹因其对于扩大所在地区的知名度,以及对于旅游收益的直接促进,而逐渐被开发成为经济资源。出于这个原因,各地对文化资源的争夺几乎到了白热化的状态,甚至没有文化资源就去“制造”文化资源,以至于李白等文化名人的故里,为多个地区所激烈争抢,几乎演变为一场闹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加之当地在发掘曹操墓的过程中信息披露不及时,而当地政府又急于流露出开发曹操墓这一旅游资源的意图,多种条件的结合,最终使得各方的怀疑声空前高涨。
从经营企业,到经营城市,再到经营文化资源,都是地方政府紧紧抓住经济发展主动权的一种表现。随着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经营企业的思路已经无法延续,而经营城市的思路在房价被过度推高的情况下,也已经没有太大空间,这就使得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陡然加重了分量。
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只要规范进行,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文化古迹的保护,肯定是一件双赢的好事。在经营城市的过程中,很多文化古迹在野蛮拆迁中毁于一旦,其中就包括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值得注意的是,就在2013年1月6日,该故居已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这种变化源于文化古迹保护意识的增强,也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思路上细微转变的一种表现。
在开发和经营文化资源方面,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但这种不够一方面体现在对文化资源缺乏保护,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开发和经营时的牵强。也就是说,在一些重要的文化古迹面临被拆迁危险的同时,有些文化资源却有被过度开发的危险。例如少林寺等文化资源绝对属于优质资源,但如果过于商业化,对并不适用的经济手段强行套用,比如前段时间热传的要包装上市,就极可能使其沦为赚钱机器,致使其在公众心目中的美誉度受到严重损伤。
这种“被经济”,其实恰是一种“没文化”的表现。
(选自2013年1月16日《华商晨报》,略有改动)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根据有关专家的意见,从考古学上来看,可以确认“曹魏高陵”就是曹操墓。 |
B.由于文化古迹能扩大所在地区的知名度,能直接促进旅游业提高收益,近些年来,文化古迹逐渐被开发成为经济资源。 |
C.经营文化资源同经营企业和城市一样,是地方政府紧紧抓住经济发展主动权的一种表现。 |
D.在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时,地方政府只要能够遵守规范,就能做到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文化古迹的保护,从而实现双赢。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些年来,各地对于文化资源的争夺几乎到了白热化的状态,甚至没有文化资源就去“制造”,李白等人的故里被多个地区所激烈争抢就是例证。 |
B.改革的深入,使得地方政府经营企业的思路已经无法延续,而在房价被过度推高的情况下,经营城市的思路也已经没有太大空间,这就使得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陡然加重了分量。 |
C.在开发和经营文化资源方面,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这主要体现在开发和经营时的牵强,比如前段时间热传的少林寺这样的优质文化资源要包装上市,就极可能使其沦为赚钱机器。 |
D.在经营城市的过程中,很多文化古迹在野蛮拆迁中毁于一旦,其中就包括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这说明地方政府应该增强文化古迹保护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思路。 |
下列对文中作者所阐述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还不算是最后的论定,但权威专家的“初步确认”,却还是足以让围绕着曹操墓进行的争论画上了句号。 |
B.在一些重要的文化古迹面临被拆迁危险的同时,有些文化资源却有被过度开发的危险。 |
C.由于当地在发掘曹操墓的过程中信息披露不及时,又急于流露出开发曹操墓这一旅游资源的意图,最终使得各方的怀疑声空前高涨。 |
D.少林寺等优质文化资源的过于商业化,极有可能使其沦为赚钱机器,致使其在公众心目中的美誉度受到严重损伤。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依稀记得那是东京的12月,当2000年的最后一页即将翻过的时候,我进入东京大学进修。我由于语言不过关,所以要先上语言班的对话课。
入学前,有人向我介绍该校一个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以教学严谨闻名于整个校园,提问刁钻古怪,几乎让他的所有学生体会到了"难堪"的滋味。"
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其他人已经上了两个多月的课。我上第一节对话课的时候,就被这位教授叫起来回答问题:"请问,作为一名学生,您在中国是怎样进行写作的。"
我说:"概括的讲,先生,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
我听见班内有人窃笑。
教授弯起右手食指顶了顶他的无边眼镜:"我想,您会给我这种荣幸,让我明白你们的编辑是如何工作的。"
我说:"我坦诚的告诉先生,我们的编辑发他愿意发的东西" 全班"哄"的笑了起来。
教授两手插进裤袋,扬起头问:"我可以知道你是来自哪个中国的吗?"
班上当即冷场。我看着教授的那张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正视着他漫漫地说:"先生,我没有听清楚您的问题。我对日本人这种婉转的表达方式很陌生"
教授把问题重新复述一遍,解释说:"我是想知道你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大陆中国?"
窗外,雪花默默地飞。在这个三面墙都是落地玻璃的房间里,我明明白白地感受到了那几乎凝固的沉寂。
几十双眼睛,蓝的绿的褐的灰的,骨碌碌都瞪大了,盯者三个人来回的看。看教授,看我,看我对面哪个来自台湾的同学。
"只有一个中国,教授,这是常识!"我斩钉截铁地说。马上,教授和许多同学都转过脸去看那个来自台湾的同学。那位黑头发,黄皮肤的同学冷冷的对教授说:"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教室里响起了椅子松动的"卡卡"声。
教授盯牢了我,又递过来一句话:"您走遍了中国大陆,可是却从来没有到过台湾,这是为什么?""我走遍了大陆,但是游不过台湾的哪个小小的海峡,先生。不过,待到那个海峡上建起桥梁来的时候,我会过去的。先生!"
教室里又有了笑声,而教授却没有笑却接过我的话来问:"您是否知道,邓小平先生在位期间是怎样打算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
"邓小平先生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您不会不知道吧?不过我想,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台湾问题并不是最重要的。"
教授浓浓的眉毛似乎舒展开来"在您看来,现在中国国家领导人和在野党是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依我之见,使中国尽快富强起来超越日本等发达国家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教授挪挪身子,坐好,依然对我穷追不舍:"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里座有22个国家的学生,相信大家都有兴趣弄明白这一点。"
我突然感慨万千,竟恨的牙根发痒,用狠狠的目光看者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我挺起胸膛一字一顿的说:"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同胞都不会受到像我现在一样的侮辱,一点也不可以!"
教授忽然站起身,向我这里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似乎能洞察一切,他的笑容很灿烂,他将一只手搭在我的肩上:"我丝毫没有要刁难你的意思,也没有要侮辱中国的意图。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自己国家的问题的。"然后他快步走回讲台,大声宣布
"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出了教室,他的我并排走。好一会后,我们不约而同的说"一起喝杯咖啡好么?"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是什么意思?
请分析教授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跑 过 冬天
--写在女儿成人之际
还记得你5岁那年的冬天吗?每天清晨,爸爸总是带你到离家不远的公园跑步。
最初,你跑一两圈就累了,停下来央求爸爸,不要让你跑了。但是,爸爸说不行,你必须跑完。你要跑累了呀,可以慢慢跑,要是慢慢跑还累呢,可以走着,但就是不能停下来。
冬日清晨,公园里寂静无人。路边的杨树早已剥落成秃枝,在寒冷的空气中抖动,你努力地跑着,呼出的气化成一股股白雾。渐渐地,你跑热了,脱去黄色毛线帽在手中,随着你的运动在花坛周围画出了一圈流线,于是冬天不再寒冷,冬天有了生命的流动。
如今你要成为一个成年人了。即将接受成年洗礼。
你会在某个夜晚,从大地仰望天空,一颗流星划过,转瞬即逝,留下一道亮光,我说,那就是人生,在时间的长河中,一生就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
当你生命开始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可当你进入社会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都不同。
或许,你会遇到疾病,这是生命中最大的不幸之一。但是,不论遇到什么疾病,都不要放弃与它抗争,哪怕只有三天的光明。生死不能抵御,但生活可以选择,不要拿健康做人生的抵押,一生要锻炼身体,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或许,你会陷入贫穷。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精神,节俭是永远的美德。如果富有,要帮助穷人。
或许,你会遭遇失败,须知人生历程,逆境多,顺境少。故凡事要运用智慧,竭尽全力。社会只看重你的结果,而你要看重努力的过程,即使失败,切勿自弃,社会不同情眼泪。上帝只救自救的人。
或许,你会落入孤独。坚定的攀登者总是孤独地前行。在情感孤独中要守住自我,珍爱自己,五湖明月在,渔歌总有时。
相貌与生俱来,一个人的美丽不是给所有人看的,也不会是所有人都看着你美丽。支撑青春美丽的是品德、气质、文化。
衣着要整洁协调。如果有钱,可穿得好一些,但不要华贵;如果有时间,可以穿得美一些,但不要繁复。
因为有了生命,时间才有了意义;因为有了时间,生命才有了延续。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充分地使用你所拥有的时间和金钱,尽一切人生之责。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上帝给予你的人生苦难和责任,这就像江河行地、日月经天那样正常自然。既然如此,就让它来吧,你已经开始成人,用微笑和勇气拥抱你的人生!
人生会有许多冬天,跑起来吧,不要停下,跑过冬天!
"跑过冬天"这一说法很形象。从全文看,这里的"冬天"一是指;二是指;"跑过冬天"意思是。
这是一封父亲"写在女儿成人之际"的信,却在开头连用三个段落回忆女儿5岁时晨跑的情形,这是为什么?
"即将接受成年洗礼"中的"洗礼"词,在文中应作何理解?设想一下,你将来成年时可能会遇到哪些方面的"洗礼"?
在文章中,作者对"人生"是怎么看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阐释。你能换一种比方吗?
"当你生命开始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可当你进入社会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都不同。"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作者在文中连用四个以"或许,你会"开头的段落,对即将成年的女儿进行告诫。这里的"或许"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上帝只救自救的人"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永远的蝴蝶
①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②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③"谁叫我们只带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④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的,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⑤虽然是春天,好像是深秋了。
⑥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⑦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⑧"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体会下列两句话里蕴藏的人物心理活动。
①"谁叫我们只带一把雨伞哪。"②"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文中的"蝴蝶"指什么?文章以"永远的蝴蝶"为题,有何深意?
第5段"虽然是春天,好像是深秋了"一句怎么理解?
第8段中写道:"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如果要在这句话"雨"的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以使表情达意更明白的话,这个修饰语应该是什么?(提示:可借用某个流行歌曲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用心脏生活 》
我一直反对用成熟或幼稚之类的词汇来衡量一个人的进步程度,因为这是一种基于大众准则的理性判断,并不能涵盖一种更接近诗意的生存。
我20岁左右的时候,经常因为过于率真浪漫而在为人处事上发生事故,所以便用法国著名风景画家柯罗来抵挡别人对自己许多可笑举止的嘲笑。因为那么伟大的柯罗,对社会常识依旧知之甚少,以致父母从不放心他一个人单独出门,他五十多岁了外出还必须向母亲请假。柯罗的幼稚也许是因为他沉醉于对美的探索而忽略了对生活技能的演练。可以相信的是,他在画布上从不会迷路,并因此比那些成熟的人领略到了更多的人生辉煌。
还有另一种人的不成熟,是因为无法学会和适应流行的价值准则。他们是时代的水土不服者,或者说,他们眼里根本就没有那些公共绿地上的栅栏,孤独的身影骄傲地掠过人群的尖叫和愤怒。曾读过一个故事:一个欧洲商人在太平洋的一座小岛上发现一个老者手编的草帽很漂亮,每只售价20比索。商人想倒一些到欧洲去卖,便问老者:如果一次买一万顶,每顶可以便宜多少?老者却答:每顶还要多加10比索,因为编一万顶相同的帽子会让我乏味而死。我真是爱极了这个老人,他用近乎天籁的声音,对自以为是的商业法则说了一声"不"。能列出的前辈还有许多。他们飞行在芸芸众生的头顶,相似的身影重叠在一起,成为我的精神教父,鼓励我在森林之外长成一棵独特的树--不计后果地爱,绝不含糊地恨。到了30岁还相信光荣与梦想。
有一种人,他取舍生活的主要依据不是得与失,甚至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对与错,人生指南里只有美与丑、泪水或者麻木之类的路标。他们不一定能抵达所谓的成功,但胸腔里永远装满了感动与幸福。他们和人群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们习惯用大脑指导人生,而他们,更喜欢用心脏生活。
通读全文,用文中的话回答怎样才能做到"更接近诗意的生存"。
文章第三、四段中的"成熟"和"不成熟"具体指什么?
(1)成熟: (2)不成熟:
文中卖手编草帽的老者那番话想说明什么问题?
请写出最后一段中"用大脑指导人生"的具体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错也是对( 刘墉)
小时侯,父亲常教我写毛笔字,每当我写到一半,对其中一笔不满意而懊恼迟疑,父亲总会安慰我: "上一笔没写好,可以用下一笔去救。练字的人,不但要会写好,还要懂得救好。因为如果你会救,就无所谓错误了!错也是对!譬如一个人写'太'字,第二笔写歪,别人认为没办法写好,却见他将最后两笔也改了个角度,结果不但漂亮,而且妙极了!"
父亲还说有一次康熙皇帝出巡,到了西湖,灵隐寺的主持求皇帝写幅字,康熙原想题"灵隐寺",但落笔时不小心,将"灵"字上面的雨(繁体字的"灵"字上面是"雨"字头)写大了,下面纸幅有限,怎么也不能把"灵"字写完,旁人都捏把冷汗,却见皇帝气定神闲,大笔一挥,改写为"云林禅寺"(繁体字的"云"字上面也是"雨"字头)。那幅字至尽仍挂在西湖,大家只觉得笔飞墨舞,是幅好字,有谁会去计较那是写错之后的权宜之计呢!
我当时太小,听不懂,直到有一天父亲带我去看漫画家表演--只见台上挂着一大张白纸,漫画家邀观众上去,随便画几笔,然后立刻根据那几笔,改成一幅画。有些观众存心找麻烦,故意东勾一圈,西画一条,大家这么想,都认为画家会被难倒,却见画家略一思索,就解决了问题。
我开始了解,这世上一般人认为错的事,不见得就是错,有些人不但能将错变为对,而且对的比别人对的还要好。
所以在中学,我试着在作画没有灵感时,把纸折皱,摊在地上看那折痕,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居然能看出许多美丽的山峦和川流。
后来在大学教课,我也常将纸随便"团"一下,丢在桌上,让学生运用想象,去寻找美的造型。我发觉用这种方法创作的画,常能打破自己惯用的格式,开展出新的面貌,尤其喜爱临摹的学生,往往能因此脱离古人的窠臼。
我更发现,有时候在作画之前想要使用宣纸,不小心拿错了纸,却很可能因为纸性不同,产生许多意外的好效果,远非平日所能想见。
如此说来,那错,不也就是另一种对了吗?......
从写毛笔字、画漫画、到学国画,我深深领悟了这个由错误中寻对的道理,且用在我的生活中,经过许多坎坷、风浪,一次又一你俩在证明父亲的那句话: "如果你会救,就无所谓错误了!错也是对!"
写出此文的线索。
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谈谈你对"这世上一般人认为错的事,不见得就是错"的理解。
摘出全文的主旨句。
说说你读了此文之后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