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认识酶作用的特性,以20%过氧化氢溶液为底物进行了一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从表中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实验 |
方 法 |
观察结果 |
1 |
常温下自然分解 |
氧气泡少而小 |
2 |
常温下加入Fe3+ |
氧气泡稍多而小 |
3 |
常温下加入鲜肝提取液 |
氧气泡极多而大 |
4 |
加入煮沸后冷却的鲜肝提取液 |
氧气泡少而小 |
A. 从催化反应条件看,酶有温和性
B. 从催化活性看,高温使酶失活
C. 从催化底物范围看,酶有专一性
D. 从催化反应效率看,酶有高效性
弗莱明发现,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经持续的研究,他分离出了青霉素。下图中能正确表示青霉菌与其他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之间关系的是A.图①,b表示青霉菌 B.图②,a表示青霉菌
C.图③,a表示青霉菌 D.图④,b表示青霉菌
一块玉米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
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100只 | B.400只 | C.300只 | D.200只 |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达到K值后,增长率为0 |
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K值之后 |
C.对于害虫的防治应在K/2之后进行 |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不能用地上部分的数量作为种群密度 |
B.不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