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龙潭夜坐①
王守仁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 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相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的生不逢时。这首诗前三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简要分析王守仁“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与苏轼《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表现出的人生遭际与人生态度有何异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庐山瀑布 庐山瀑布
李 白 徐 凝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 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1)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
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此诗是怎样写风的活动?
(2)从此诗的整体上看,采用了什么写法?此诗寄托着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古代诗词鉴赏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①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醾②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③,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 ①“得”,一作“渐”。②花名,本为酒名,以花颜色似也,故取以为名。③婉娩,柔美,美好;迟暮。
结合作品简要赏析,词的上片在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各有怎样的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乾元二年,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对颈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4分
(2)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①,田园荒后尚征苗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①纳税:缴纳丝税。②征苗:征收青苗税。
(3)诗人在首联生动地刻画出山中寡妇的形象。第二联中用和两个词表现了人民的不堪重负。
(4)诗人在第四联中生发的议论,起到了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