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蚌壳使用强力黏合剂紧紧地黏附在岩石、船壳、码头上,这种黏合剂具有抗水性,并能黏附不规则物体。在蚌类强力黏附力的启发下,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新型聚合物胶黏剂,它可黏附在石头、木材、塑料、钢材等任何材料上。专家称,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类似功能材料的制作方法,这种胶黏剂的主要优点在于更易制作,而且应用非常广泛。
研究小组设计出的这种化合物类似于蚌胶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在适当的条件下,可在它依附的任何物体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聚合物薄膜。无论有机材料还是无机材料,新型胶黏剂都能黏附。更为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的两种化学成分胺和邻苯二酚可在用于神经递质的多巴胺中找到。在适当的pH值条件下,多巴胺自我组装成聚合物链,从而形成黏附的薄膜。
这种新型胶黏剂将允许在任何物体表面涂布金属或其他功能性材料,如使物体抗菌或促进特定类型细胞生长的材料。这层涂料形成的膜非常薄,因此不会改变涂布对象的形状,这样就对外科器具进行无菌涂布而不损害其性能。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的另一项应用是净水过滤器,通过制作一种涂布胶黏剂的细小丸粒,当水淹没这些微丸时,胶黏剂就会将水中的毒性金属物质吸附出来。
研究人员还发现,通过传统的光刻技术,该胶黏剂可刻蚀在复杂的环境表面。在物体表面进行金属盐洗后,金属将吸附在胶黏剂上,这为在任何物体上印刷电子线路提供了可能。通过在柔性衬底上进行沉积,这种电路可用于制作柔性显示器。
这种新型胶黏剂也引起了其他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打算用它来制作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热电材料。这些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较差的导热性。通过将碳纳米管这样的导电材料用新型胶黏剂黏合起来,胶黏剂本身即可以作为热绝缘层。
这种胶黏剂也有一定的限制。因为,它只能在一定浓度的多巴胺和pH值条件下使用。
下列对新型聚合物胶黏剂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新型胶黏剂是种化合物,同蚌胶中的有效活性成分相同。
B.它可黏附在石头、木材、塑料、钢材等任何材料上。
C.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类似功能材料的制作方法,这种胶黏剂的主要优点在于更易制作。
D.这种新型胶黏剂将允许在任何物体表面涂布金属或其他功能性材料。

下列对新型聚合物胶黏剂的应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新型胶黏剂涂布在金属等材料上形成的膜很薄,可以对外科器具进行无菌涂布。
B.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一种净水过滤器,通过制作一种涂布胶黏剂的细小丸粒,当水淹没这些微丸时,胶黏剂就会将水中的毒性金属物质吸附出来。
C.在物体表面进行金属盐洗后,金属将吸附在这种胶黏剂上,就可以在任何物体上印刷电子线路。
D.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打算用它来制作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热电材料。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蚌壳使用强力黏合剂紧紧地黏附在岩石、船壳、码头上,研究人员受其启发设计出的一种新型聚合物胶黏剂,其功能更强。
B.这种胶黏剂只能在一定浓度的多巴胺和pH值条件下使用,也有一定的限制。
C.这种胶黏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较差的导热性,能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D.这种新型胶黏剂必将引起越来越多科学家的极大兴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意匠惨淡经营中(节选)
季羡林
根据我个人的归纳,对于散文的创作,大体上有两种态度。一种认为,散文重点在一个“散”字上,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愿意怎样起头,就怎样起头;愿意怎样煞尾,就怎样煞尾,无拘无束,松松散散,信笔所之,潇洒自如,天马行空,所向无前。要引经据典,中外都有。外国最著名的例子,我想举法国的蒙田,蒙田的《随笔》享誉世界数百年,至今不衰。他的随笔就属于松散一类,整篇不讲求结构,叙述也看不出什么层次,一点匠心也看不出来;在词藻修辞方面看不出什么独特的风采。因此,我常常想,与其说蒙田是一个文学家,毋宁说他是一个思想家或哲学家,他的思想确有非常深刻之处,为他人所不可及者。在中国也能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中国一些大散文家有时也写一些轻松的文章,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比如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之类。其他作家也间有这样的作品。 这一类的散文作品,我无以名之,暂时名之为松散派。
与松散派相对立的一派主张,写散文同写别的体裁文章一样,也要经过充分构思,精心安排,对全篇结构布局,要仔细考虑,要有逻辑性,有层次;对遣词造句,也要认真推敲,不能苟且下笔。我自己是属于这一派的。杜甫在《丹青引》中有两句诗:“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这里指的是绘画,后来把意思扩大了,泛指所有匠心独运、认真考虑的情况。我在这里借用来指散文的创作,我杜撰了一个名词:经营派。
能做到“惨淡经营”,散文是否就一定能写得好呢?并不见得。一般说起来,只能有两种结果:一成功,一失败。在成功的方面,情况也极为复杂。先举一个诗人的例子。杜甫有一句很有名的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他作诗惨淡经营之艰苦,结果他成了中国的“诗圣”,大名垂宇宙了。谈到散文(广义的)创作,从六期的骈体文开始,作者没有不是惨淡经营的。到了唐代,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柳宗元与韩愈并称,写文章也没有不是惨淡经营的。宋代的欧阳修、三苏,再加上王安石、曾巩,上面说到的八个人是有名的唐宋八大家,风格各异,皆有独到之处,共同的地方是都惨淡经营。到了明代归有光属于正统派,公安派和竟陵派,以及张岱等属于革新派。清代的桐城派与八股文似乎有一脉相通之处。这一派的作家字斟句酌,苦心孤诣,其惨淡经营的努力更为突出。以上所谈的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事实。
这些惨淡经营派的大家是不是写出来的文章都是美妙绝伦的呢?不是的。这些大家传诵的文章多少不等地就那么几篇。原因何在呢?写文章,除了天资或者天才之外,还要勤奋努力。惨淡经营就属于这个范畴。在天才和勤奋以外,还要有灵感。
惨淡经营而失败了,则他们的文章必然是佶屈聱牙,甚至文理不通,既缺思想性,又无艺术性。这样的文章怎样能流传下来呢?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八股文。我自己没有写过八股文,没有感性认识。但是从许多书上能够读到,当年八股文作者那种简练揣摩、惨淡经营的艰苦情况。但是为什么文章却写不好呢?那种代圣人立言不许说自己话的桎梏把人捆得紧紧的,多大的天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写文章的人要多读书,中国旧日称之为“腹笥”,用今天的大白话来说就是肚子里要有货。如果腹中没有货空空如也,即使再努力惨淡经营,也无济于事,反而会露出了马脚,贻笑方家。
作者认为,在散文创作中,“松散派”的特点是 (不超过25个字)
答:
“意匠惨淡经营”本指“绘画”,后来“泛指所有匠心独运,认真考虑的情况”。作者借用这句话在本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不超过15个字。)
答:
在“经营派”中,要取得散文创作的成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每个要点的表述不超过6个字)
答:
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举六朝骈体文的作者、唐宋八大家,直到清代桐城派的典型事例,是为了证明,“惨淡经营”能帮助散文创作取得成功,但不一定能使篇篇文章都为成功之作。
B.从本文的内容与行文特点看,季羡林在散文创作中属于“松散派”。
C.这是一篇哲理散文,读过此文,对于写文章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D.八股文作者的思想受到严格限制,他们即使是天才,即使惨淡经营,写成的八股文也不可能是成功的散文。

E.本文采取了对比的写法,作者褒扬“经营派”,贬斥“松散派”。
F.作者认为苏东坡属于“松散派”散文作家,其依据是苏写过《记承天寺夜游》之类的“信手拈来”,涉笔成趣的文章。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小题。
洞庭湖远眺
林 非
㈠几十年来常常在梦幻中张望着岳阳楼华美而又雄壮的轮廓,这是因为范仲淹那两句激昂慷慨和满怀豪情的话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能让我浮起如此缥缈与朦胧的图景。
㈡终于来到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瞧这茫无边际的水波,在不住地晃荡和起伏着,暗绿色的滚滚浪涛,轻轻拍击着绵延到天空尽头的朵朵白云。这溅起的丝丝浪花,也叩打着高耸的堤岸,叩打着我滚烫的胸膛,像是郑重地提醒着我,人们应该怎样走向宽广和辽阔,怎样通往远方的世界?从蔚蓝色的天空顶端,千万道金碧辉煌的大阳光纷纷地抛掷下来,像燃烧的炭火,像闪烁的星辰,在微微荡漾的湖面上粼粼地放光;随着悄悄颠簸的水纹,这璀璨的金光不住地颤抖着,蹦跳着,快速地扩散开来,反射出一圈圈耀眼的线索来,像要把整个天空都镶成一片鲜艳透明的玻璃墙壁。
㈢在随意的遐想中缓缓地回过头去,仔细地凝望着苦苦思念了半生的岳阳楼。这让我一见倾心的洞庭湖,已经浩瀚晶莹得使自己无限神往,而这小巧玲珑的岳阳楼又使自己生发出异常兴奋的情怀。我的眼光紧紧盯住了岳阳楼,瞧着这上下三层金黄色的琉璃瓦,整整齐齐地翘起尖尖的檐角,像是都张开了熠熠放光的翅膀,想要飞往蓝天和白云里去。覆盖在顶层的这座屋檐钩成了盔甲的模样,在中央还竖着一株用玻璃球串起的立柱,使这金光璀璨的盔甲显得威武而又俊秀。我轻轻抚摸着厅堂外面几根漆得鲜红的木柱,猜测这清代末年重修的雕梁画栋,为什么要在如此秀美和纤细的小楼顶部,戴上一顶戎装的盔甲?是不是胸怀着忧虑的设计者,用它来象征提防和抵御列强侵凌的不屈意志?
㈣听说从东汉以来,就在这湖泊的附近建造了楼阁,将近两千年的沧桑变迁,经历过多少次水患、火灾和兵燹的侵袭,已经先后倾圮和崩溃过三十余回。一种不屈不挠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催促着大家不断地建造自己所设计的岳阳楼。范仲淹撰写题记的那幢宋代建筑,会比眼前的这一座庞大和恢宏得多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伟大和高旷的声音,总是在我的耳旁震响,就使得那座早已消失的楼阁,似乎还影影绰绰地升腾在明朗的天际。
㈤瞧着这一阵阵飞溅的浪花,被金碧辉煌的阳光闪烁出星星点点耀眼的火花,我禁不住念起《岳阳楼记》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名句来。当范仲淹想象着洞庭湖滔滔汩汩地流淌时,想象着这儿晴空万里或阴雨霏霏的景色时,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深深地感到“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竟十分潇洒地无视着自己掌握在君王手中浮沉的命运,在大自然的洗礼中倏地超越了向专制王朝磕头跪拜的礼节。像范仲淹这样提出了激励着整个民族的伦理规范,率先为天下的苍生而忧虑,这只有充满抱负的志士仁人才能够做到,无知无识抑或醉生梦死的人们当然无从想到要承担这样的重任;然而“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许是更难于做到,把自己生活的享受降低到整个国家里最贫困的水准,坚持着终生都这样去刻苦地砥砺,如果不具备“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卓绝品性,哪里能够这样办到呢?范仲淹标出的这种道德理想实在值得景仰,可是我想他作为当时朝廷的大臣,肯定很难像孟子所说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去完成“天将降”下的“大任”。人应该怎样生存于这茫茫的世界?当然要尽量替大家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如果人人都力争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整个人寰肯定会变得非凡的美丽。然后再将此种纯真的意志发挥到极致,才有可能趋向范仲淹所提出的伟大目标。
㈥我始终张望着洞庭湖中央这一阵阵飞溅的浪花,张望着蓝天白云里喷射出火光的一团红日,深深地相信人类总会逐渐抛弃卑俗与丑陋,不断地走向壮丽和崇高的境界。
作者在洞庭湖上“远眺”,看到了一些什么?
答:
第㈡段划线句描写浪涛拍击白云、浪花扣打高岸,寓含着什么深义?
答:
联系全文,分析结尾段的作用与好处。
答: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始时写梦幻中的岳阳楼既“华美而又雄壮”,又“如此缥缈与朦胧”,从景物的形与神两个方面表现了岳阳楼的特点。
B.文章描写岳阳楼时,着重指出“覆盖在顶层的这座屋檐构成了盔甲的模样”,借“猜测”巧妙地把楼的设计与“先忧”精神联系起来,行文巧妙自如。
C.作者认为“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境界,但只要从力求替大家作出一份贡献起步,就有可能逐步趋向范仲淹所提出的伟大目标,显示了实事求是的态度。
D.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既注重展现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和小巧玲珑的岳阳楼的景象,又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表现了作者先忧后乐的道德情操。

E.本文将梦境与现实加以对比,表现了对人类不断走向壮丽和崇高境界的坚定信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认识自我” 纪伯伦
一个雨夜,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开始翻阅起旧书。他叼着支土耳其大雪茄,厚厚的嘴唇不时喷涌出一阵烟雾。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认识自我”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赛艾姆掩卷深思,心中油然漾起一种对东西方哲人圣贤敬佩的感情。
“认识你自已。”他嘟囔着苏格拉底这句名言,猛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展开双臂大声叹道,“对!我必须要认识自我,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就抛脱了一切疑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出我的抽象实质,这就是生命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赛艾姆像害了场热病,眼中闪烁着酷爱“认识自我”的狂热光芒。
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
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缥缈的“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光。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
又沉默了片刻,赛艾姆用肮脏的指尖点了点脑门,继续发言:“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实在。我拥有这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们的种种品质。一位拥有这么多伟大品质的青年是一定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
“睿智的实质是认识自我。伟人们把宇宙的这一伟大思想根植于我心灵深处,并激励我开始去干伟大的工作。从诺亚到苏格拉底,从薄伽丘到雪莱,我伴随着伟人们一起度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我不知道我会以什么样的伟大行动开始,不过一个兼备在白昼的劳作和夜晚的幻梦中所形成的神秘自我和真正本性的人,无疑是可以开创伟业的……是的,我已经认识了自己,而神灵也已洞鉴了我。啊!我的灵魂万岁!自我万岁!愿天长地久,诸事如愿!”
赛艾姆在屋里踱来踱去,他那丑陋的脸上荡漾着欢乐的光泽,嘴里不时发出一阵像猫啃骨头时的欢快叫声。他反复吟哦着阿比·阿拉的一段诗文:尽管我是这个时代的晚辈,创业祖先的未竟之业,总会历史地压在我的肩背。
过了一会儿,我们的这位赛艾姆穿着他那肮脏的衣服倒卧在乱七八糟的床上,进入了鼾声如雷的梦乡。
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
(2)这一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请扼要评价赛艾姆这一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愿做沙漠科学事业上的铺路石 ——记沙漠学家朱震达教授
冯锦川
今年56岁的朱震达,在沙漠科学研究事业上,已经辛勤耕耘了30多个春秋。
1952年,朱震达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随后,他被派往前苏联科学院进修深造。在前苏联的两年多时间里,他潜心研讨,勤奋实践,几乎跑遍了前苏联中亚辽阔的沙漠地区,取得了大量的可贵的第一手资料;锻炼了实地考察的才干,为他日后从事沙漠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院属治沙队,主要对北方地区的沙漠和戈壁进行综合考察。朱震达被选入这支队伍并任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队队长。塔克拉玛干沙漠沙丘类型相当复杂,环境十分艰苦,它历来被描绘成“死亡之海”。雄心满怀的朱震达,率领年轻的科考队伍第一次出征,踏进塔克拉玛干。他下决心要闯一闯,目的是要揭开“死亡之海”的内幕,研究它的特点与规律,以事实来澄清和纠正一些西方学者种种不科学的论断,还它的本来面目。
以朱震达为首的治沙队,在塔克拉玛干选择了风沙最严重的坡山地形作为半定位的观测站。通过连续3年的观测试验及考察,积累了风沙移动的资料,查明了裸露平坦沙质地表因子,风沙流结构和沙丘形态的变化规律。
沙漠化,是近年来各个国家沙漠研究的中心问题,它关系到占全球20%的人口、2/3的国家和地区,每年有500万到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沙漠化土地。因此,沙漠化成了当前干旱及半干旱区和沙漠研究中与人民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
1977年8月,朱震达出席联合国在内罗毕召开的世界沙漠化会议。回国后他根据我国多年来对沙漠研究的情况认为,沙漠化在我国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同样存在,并直接威胁着草场、农田。因此,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沙漠研究就更应紧密围绕沙漠化来进行。但是,在当时,“沙漠化”这一概念并不被所有科学工作者所接受,在众说不一的情况下,朱震达果断地组织全所主要力量,开展了对沙漠化的调查研究,并与有关生产部门合作进行治理模式的试验。经过10年的研究试验,他认为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是防止沙漠化的根本途径;同时,沙漠化最危险的地区是在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区。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沙漠化地区的农牧业发展战略、治理规划、不同类型的沙漠化土地整治模式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国策,给朱震达的学术研究开拓了广阔天地。一向注重国际学术交流的朱震达,主张“博采各国之长为我所用,以我之长为国争光”。1978年以来,他依靠自己的优势,利用各种机会,多渠道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他先后与40多个国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与日本、联邦德国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组织举办了多次国际沙漠化培训班、沙漠化讨论会等活动。1985年,朱震达被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院士。他在国内外的学术成就,引起了国家与科学院的重视。
朱震达在再次出任沙漠研究所所长时说:“我们的沙漠研究要立足两个方面:一是要面向土地沙漠化问题,这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的大问题;二是要看到我国沙漠类型复杂,在世界沙漠中有独特的特点,因此要以沙漠化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出不同类型的治理模式,这样才能面向世界。同时要根据中国大沙漠的特点,抓住若干基础问题,才能使我们的科学水平有所提高。我愿做沙漠科学道路上的铺路石,让后来者踏着它永远奋进,为人类造福。” (选自《现代中国地理科学家的足迹》,有删改)
对这篇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雄心满怀的朱震达,率领年轻的科考队伍第一次出征,踏进塔克拉玛干。可见“初生牛犊不畏虎”,年轻就是科学研究的资本。
B.占全球20%的人口、2/3的国家和地区,每年有500万到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沙漠化土地。因此,沙漠化是近年来这些国家和地区沙漠研究的中心问题。
C.在“沙漠化”这一概念已被所有科学工作者所接受时,朱震达组织全所主要力量,开展了对沙漠化的调查研究,并与有关生产部门合作进行治理模式的试验。
D.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国策为朱震达“博采各国之长为我所用,以我之长为国争光”主张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E.朱震达认为土地沙漠化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的大问题,因此要以沙漠化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出不同类型的治理模式,这样才能面向世界。
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文章主要介绍了朱震达在沙漠科学研究事业上作出的哪些贡献?请分条列举。(6分)
朱震达在沙漠科学研究事业上,辛勤耕耘了30多个春秋。像沙漠科学研究道路上的铺路石,让后来者踏着它永远奋进,为人类造福。请你就“技术”、“勇气”、“奉献”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网络上那些五花八门的资料宣称,一份没有麸质(gluten)和酪蛋白(casein)的食谱,对自闭症有着神奇的疗效。自闭症的患者多是儿童,他们的特征是交流能力有所减退。一些患儿的父母热情地宣传这种饮食疗法,他们声称,一旦把麸质(一种存在于小麦、黑麦和大麦中的植物蛋白混合物)和酪蛋白(奶制品中的主要蛋白质)从三餐中剔除,患儿的病况就有了惊人的好转。调查显示,多达40%的自闭症患儿曾经接受过专门的饮食疗法。对食疗的热衷主要是因为心理上的期盼,并非源自科学,因为迄今为止,研究人员还无法给出有力的证据,证明干涉饮食可以减轻自闭症的症状。不过最近,已经有研究人员开始进行首次严格的饮食实验,可望在一年内得到明确的结果。
这种食疗方法基于以下假设:患有自闭症的人往往肠胃功能不正常,使得进入身体的消化副产物数量异常增加。一种假说声称,麸质和酪蛋白的副产物会破坏大脑功能,因为它们能改变阿片类物质(opioid)的活性,这种活性跟疼痛调节和社会交往有关;另一种学说则认为,那种肠胃功能紊乱能够诱发有害的免疫反应。这些假说都尚未得到证实。事实上,科学家甚至还没有确定,自闭症患者出现肠胃问题的几率是否高于普通人。但是,我们对自闭症的成因知之甚少,再加上这种病症极为多变,一些研究人员宁愿相信,麸质和酪蛋白可能会通过某种方式(也许正是引发肠胃不适)加剧一些儿童的病症。不过,最初对不食用麸质及酪蛋白的食疗所作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尽管有6个研究小组报告称,自闭症儿童接受食疗数月后,在行为和认知方面有所好转,但几乎所有的研究小组都没有采用对照研究——即让另一组患者继续食用麸质和酪蛋白,观察两组患者的不同表现。由于研究人员没有将接受食疗的儿童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他们也就无法确定,这种行为和认知上的改善到底是食疗的效果,还是因为患儿的成长,抑或是同期进行的其他疗法所致。
相反,新近进行的研究包含了对照组,并采用了双盲设计:研究人员和家长都不知道自闭症儿童是否食用了麸质和酪蛋白,对儿童行为的评价就不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罗宾·汉森(Robin Hansen)领导的一项研究中,所有的受试者都将接受两个月的无麸质食谱治疗,而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一半的受试者将食用含有麸质的日常点心,另一半则食用外表一模一样的无麸质点心。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苏珊·海曼(Susan Hyman)在进行一项类似的研究,检验麸质和酪蛋白对行为的影响。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一项研究则将探讨无麸质、无酪蛋白的食谱与ω-3脂肪酸联合使用的效果——后者是另外一种流行的、却未经证实的自闭症治疗药物。
然而,研究人员在招募自闭症患者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很多坚信无麸质、无酪蛋白食疗疗效的家长不愿意参加这些研究,因为他们的孩子可能被分到对照组,从而摄入这些“有害”的物质。汉森说她原本希望招到60个受试者,现在已经降到30个了。她的实验结果将在6个月内出炉。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地区自闭症中心的主任苏珊·E·利维(SusanE.Levy)说:“这项研究做起来很困难,不过极有价值。希望一年后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
——《环球科学》2007年第5期
下列选项中,对“自闭症”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自闭症的患者多是一些交流能力有所减退的儿童。
B.因为自闭症的病症极为多变,所以人们对自闭症的成因知之甚少。
C.患有自闭症的人往往肠胃功能不正常,但科学家并不能确定这二者这间的因果关系。
D.自闭症除了可以用饮食疗法进行治疗,还可以用药物进行治疗。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自闭症患儿接受过专门的饮食疗法,希望能够减轻自闭症的症状。
B.研究证明,麸质和酪蛋白可能会通过某种方式(也许正是引发肠胃不适)加剧一些儿童的病症。
C.最初对不食用麸质及酪蛋白的食疗所作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是因为这些研究小组没有采用双盲设计。
D.自闭症患者往往交流能力有所减退,是因为麸质和酪蛋白的副产物会破坏大脑有关社会交往功能。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研究人员认为,自闭症患儿在行为和认知上的改善也可能是自身的成长导致的。
B.在新近进行的研究中采用了双盲设计,是为了避免研究人员和家长对儿童行为的评价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C.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和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在进行类似的研究,只不过后者的研究加入了另外一种流行的却未经证实的自闭症治疗药物。
D.很多家长不愿意参加新近进行的研究,是害怕他们的孩子被分到对照组,从而摄入麸质和酪蛋白等他们认为有害的物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